雷燕 白楊
摘 要:現今,我國高校于教育規劃層面相對側重德才兼備復合型發展人才的培養。于各類專業課程教學中實行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可于知識傳遞期間協同實現思想教育。教師在幫助學生構筑知識框架的同時,可令其結合課程知識及專業對應社會工作的特性,展開更多關聯思想政治層面的分析思考。其中,環境化學課程便是高校教育系統中兼備科學及生活性的學科,其思政融合教學的探究亦具有較高的價值。本文首先簡單分析了環境化學課程教學中思政融合的教育目標,其次分析了環境化學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合教學的具體實踐規劃,從而為關注此領域的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政教育;環境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環境化學課程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于其中著重滲透“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等思政教育思想,令學生于求學期間審視自身學習活動,端正學習態度,協同考量自身未來發展,相對必要。教師需優先剖析教材內容,分析學生發展具體情況,以保證自身規劃的思政融合教學設計,切實符合學生個人學習發展需求。在實踐過程中,教師亦會收獲諸多完善此類融合教學的寶貴經驗。由此,本文展開對環境化學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意義。
1環境化學課程教學中思政融合的教育目標
1.1保證融合內容后期可參照或反復應用
環境化學課程學習需秉承嚴謹態度,其思政融合更多會從“樹立正確三觀”“培養職業素養”“重視生態文明”等角度展開。在嘗試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規劃探索時,課程教師應深度分析教材化學教學知識內容,并從中挑選值得結合生活實際及近期新聞事例的內容進行思政教育關聯的延展敘述,充分展現此類教學形式的靈活性及趣味性。此間,教師應著重考量融合后的具體內容是否適宜后期反復應用。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多為固定,環境化學課程教材本身的更新亦不頻繁。將融合內容長期通用設置為環境化學課程思政規劃目標,可一定程度約束教師教學資料選用及融合設計的實行態度,確保思政教育環節內容的質量。因此,此類目標的實現相對必要[1]。
1.2得出適合各階段學生應用的教學形式
課程思政本身實行的教學形式與傳統教學形式存在差異,在傾向理科方向的高校專業課程中融合思政教育,更要做好教學形式及教學發展的細節把控。思政教育多關乎大段事件分析,學生或需轉換學習思維,從化學學習的狀態暫時脫出。部分學生對自身狀態的調整把控能力不強,需在教師指導下逐步適應融合講解形式,這便會導致思政融合的環境化學課堂教學的質效大幅度下降。因此,教師應在探索階段盡快得出適合自身課程關聯思政教育應用的教學形式,并依照學生需求進行不斷完善[2]。
1.3深刻剖析學生思想情感及個人發展需求
思政教育建立于學生思想之上,如課程思政規劃未能切實考量學生思想情感需求,其整體教學實行或將事倍功半。行至大學,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更加復雜,更有部分學生無法確定自身未來發展方向,對專業知識的學習亦充滿迷茫感與疑惑感。環境化學課程教師既期望課程思政能對學生的思想發展起到教育引導作用,那其便需深刻剖析專業學生現階段面臨的發展困境,幫助學生明晰自身發展需求,進而于課程思政中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向前的學習態度,及專業人才應具備的社會建設責任感[3]。
2環境化學課程教學中思政元素融合教學實踐分析
2.1要求教師更新授課思想,聯合課程知識樹立正確三觀
環境化學課程的設立,即為令學生儲備更多應用化學知識解決環保問題的學習經驗,并充分結合當下最新技術的研發境況,得出現階段科學保護自然生態及生活環境的有效策略。于此類課程中嘗試融合思政元素,需要求課程教師更新自身授課思想,強化“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等教育原則的應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引導優勢,幫助學生發掘專業課程學習價值,明晰自身未來發展方向,進而憑借科學的教學側重規劃,為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帶領學生積極思考如何應用課程所學知識為國家環境保護作出更多貢獻。
此處教師需關聯近年我國霧霾機理研究發展,及國家針對此類污染現象的出現頒布的各項環保曾策。最后,需將霧霾防治工作分析歸結至學生個人層次,令學生結合課程學習知識,分析當下作為一般民眾的人們可以通過哪些行為協助控制城市霧霾現象的出現,并為農業、工業生產出謀劃策,深刻理解行業發展及環境保護并行的重要性,進而于分析、討論中加深對環境化學課程知識學習價值的理解,協同擺正自身學習探究姿態,向愛黨愛國、重視社會建設的思想發展角度進發,并于高校學習階段逐步形成關注環保新科技探究的進取思想。
2.2保證思政教育貫穿始終,完善課程各段教學執行步驟
環境化學內含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化學知識內容,更涵蓋污染物及環境修復分析知識。各類教學知識的拓展便行點各有不同,教師欲保證課程思政質量,便需將思政教育貫穿于課程教學始終。教師或可于課中營造思想政治教育氣氛,以“潤物無聲”的形式,逐步提升課程思政對學生學習狀態及個人發展的影響;或可選擇重點延展課程將國家環保政策、實行環保理念與思政教育切實融合,作為一個大的教學模塊去重點講解。從全面迎合學生各異學習特性角度分析,上述兩種方式亦可相互磨合,形成復合式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結語
總的來說,當下全球經濟發展處于后疫情時代,各行業生產發展的變革或會造成更多新式環保關聯問題,我國環境監測、保護人才更需做到德才兼備,縱觀全局,于特殊時代背景下不畏艱辛,堅守職業素養,重視國家、社會發展。思政元素的融入,能使高校環境化學課程教學的人文性獲得進一步提升。相關教師更應積極展開自身課程思政的教學規劃,以求為思想覺悟較高人才的培養作出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程俊偉,顏雄,黃明琴.“生態文明”思政元素融入《環境化學》課程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綠色科技,2022,24(07):247-250.
[2]周變紅.思政元素融入環境化學課程的教學實踐探索[J].科教文匯(下旬刊),2021(10):69-72.
[3]常飛.環境化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有機融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03):103-104.
基金項目: 成都工業學院校級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項目(No.20210609);成都工業學院2021年度人才引進項目(2021RC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