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云
【摘要】文章首先簡述了“雙減”政策對數學教學的要求,直接表明研究基點;其次,概述了踐行“雙減”政策的教育價值,展示了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詳細論述了提質增效是踐行“雙減”政策的必由之路.筆者從借助翻轉教學設置更高的探究起點、借助主體教學優化探究過程以及借助電化教學助力主體成長等方面,進行“雙減”政策下數學課堂提質增效的深入研究.
【關鍵詞】雙減政策;提質增效;數學課堂;初中生
“雙減”政策的出臺使教師不得不更改過去的教學習慣和教學流程,優化教學模式,開拓學生合作學習的途徑,努力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以此減少初中生的課業負擔,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課下自主時間.因此,教師就不得不重新審視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積極探尋新形勢下圓滿完成教書育人任務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這樣,提質增效就成為教師開發課堂潛能、踐行“雙減”政策的有效途徑,也能促進質量意識與效益意識在數學課堂上的貫徹執行.
一、“雙減”政策對數學教學的要求
“雙減”政策要求教師減少初中生課下完成的作業數量,為初中生的自主學習、體育鍛煉、快樂生活提供非常必要的時間保障和活動空間.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不能再將課下時間作為初中生進行知識鞏固、能力訓練的主要時間,而要將全部教學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之中,提升數學課堂的質量.由此可見,要想在初中生進行知識鞏固、能力訓練、素養提升的過程中,在活動時間減少的情況下完成預定任務,提質增效就必然成為教師進行數學教學的不二選擇,只有切實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初中生的課下減負才能實現.
二、踐行“雙減”政策的教育價值
首先,踐行“雙減”政策能夠為初中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自由活動空間,此舉非常有助于初中生自主進行個人感興趣的探究行為和課外活動.踐行“雙減”政策還有助于初中生認知興趣、探究動機和發展意識的持續提升,更有助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習慣、思維習慣與交流習慣,助力初中生的核心素養發展.
其次,踐行“雙減”政策會壓縮教師進行知識鞏固的課下時間,幫助教師將教學視線從課下轉移到課上,全心全意地提升課堂教學成效,摒棄“課上損失課下補”的落后思維與低效做法.因此,“雙減”政策還能夠直接推動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再優化、再拓展和再創新,切實提高數學教學的實效性,為初中生帶來益處.
最后,踐行“雙減”政策是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共同趨向,教師不能依賴“課上損失課下補”這一教學陋習去進行新時期的教學工作.數學教學也要與時俱進,主動摒棄陳規陋習和低效行為,努力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方法的先進性與高效性,為數學課堂的科學發展輸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與驅動力.
三、提質增效是踐行“雙減”政策的必由之路
提質增效已經成為踐行“雙減”政策、優化數學課堂、助力初中生快樂成長的必然選擇,自然就成為教師重新設計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實現途徑.
(一)借助翻轉教學設置更高的探究起點
翻轉教學是一種師生易位、變客為主、激活生命、釋放潛能、展現主觀能動性的教學理念,積極倡導初中生的課下自主學習與課上合作探究,以此幫助初中生成為數學課堂的真正主人.教師是數學課堂的設計者、實施者與創新者,初中生是數學課堂的認知者、合作者與發展者,因而教師要科學創設翻轉教學,合理設定翻轉教學的實施過程、環節規劃、活動內容與目標導引.教師要借助翻轉教學積極為初中生設置更高的探究起點,優化初中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方式,科學合理地引導初中生開開心心地成為數學課堂的認知主人.
1.保質保量地開展課下自主學習活動
教師踐行“雙減”政策,并不意味著一點兒課下作業也不留,而是將初中生課下進行數學認知和信息積累的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寶貴的20分鐘時間進行翻轉教學,為初中生設計出有目的、有過程、有輔助、有效果的課下自主學習活動,以此為初中生課堂上的合作探究設置更高的認知起點.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第一節“軸對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小學時期已經接觸過較為簡單的“軸對稱”知識,自然對軸對稱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可以將本節課的認知任務作為翻轉教學的活動內容,讓學生立足已有的知識基礎,在課下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軸對稱圖形、對稱軸、對稱點的具體定義,以及對稱圖形的基本畫法,尤其要掌握對稱點之間的連線與對稱軸之間的位置關系,以此為學生的后續課堂認知積累足夠多的探究信息.學生在課下能夠憑借自己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完成教師預設的探究任務,并獲得良好的感知效果,這自然能為學生的課堂認知提供更高起點.
2.齊心協力地優化課上合作探究活動
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操控教學過程的主宰者,而是成為初中生課堂認知、信息交流、合作探究的關注者和促進者.而初中生就會在積極參與、主動表現、自覺交流、互助成長中開開心心地成為課堂認知主人.優化課上探究活動,充分激發出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生命活力,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較高的認知起點,也能夠實現課堂的提質增效.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第一節“軸對稱”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利用課下時間初步感知軸對稱圖形、對稱軸、對稱點的具體定義以及對稱圖形的基本畫法,并且能夠在課堂交流中盡情展示自己的認知成果.每一個學生針對共同認知任務的主體感知效果并不一樣,因此,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非常有助于主體認知效果的共同提高.另外,教師看到學生已經較為熟悉“對稱圖形”了,就可以在課堂交流中為初中生提供“平移圖形”,通過“平移圖形”來檢驗學生對“對稱圖形”的認知情況,并在甄別“平移圖形”和“對稱圖形”的過程中再次幫助學生加強對“對稱圖形”的理解.
(二)借助主體教學優化探究過程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不僅可以實施翻轉教學,還可以開展小組合作、集體討論、任務驅動等課堂活動,借助初中生的活力實現提質增效和踐行“雙減”政策.初中生已經具有較高的主體認知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也能夠將個人智慧有效地融入集體智慧之中,借此釋放出強大的團隊合作力,真正實現初中生的合作探究、友好交流、互助成長與快樂發展.因此,主體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初中生的主觀能動性與發展潛能,借助初中生良好的認知興趣、探究熱情、參與意識、表現欲望與求知動機催發出強大的生命活力,實現初中生在數學課堂上認知效果大幅度提升的目標,為課下學生的快樂活動提供更多的開展時間.
1.通過小組合作開展主體教學
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知力、理解力、合作力和交流力,因而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的形式去聚合初中生的智慧,以此實現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小組合作活動能夠通過教師的“淡出”而減少初中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自覺交流和高效成長.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第十一單元第一節“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首先,教師要為各學習小組設定探究任務:第一,如何推斷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第二,如何推斷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教師也可以將兩個探究任務分別安排給不同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其次,教師讓各個學習小組分別派出代表來展示本組合作探究的成果.最后,教師還要讓學生立足于本組探究任務去考慮其與另一個探究任務之間的關聯性和相似性,以此引導各學習小組達到“殊途同歸”的認知效果.這樣,學生既在小組合作中進行了組內探究,又進行了組外拓展.這一教學環節非常有助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獲得較高認知效果,達到提質增效的設計目的.
2.通過集體討論開展主體教學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辨析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因而教師可以開放數學課堂,實現初中生之間的暢所欲言、多維交流和深度探究.這樣,初中生的個人認知成果能夠成為他人課堂認知的輔助信息和靈感啟迪,自然能夠創設出高效的交流氛圍,使主體認知經歷探究過程,真正實現提質增效.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第二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本節內容共有四大全等判定定理:SSS、SAS、ASA和AAS,探究內容非常多,而且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推理過程非常嚴苛,具有明確的規定,因而教師要引導學生先攻克三角形全等判定敘述過程這一嚴謹程序,提醒學生注意全等條件的列舉次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全等條件敘述習慣.另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逐個對“SSS、SAS、ASA和AAS”進行集體探究和課堂討論,讓學生在良好交流氛圍中互幫互助、快樂成長.在學生集體討論如何使用“SSS、SAS、ASA和AAS”四大定理的過程中,教師要再次嚴格要求全等條件的敘述過程,使學生逐漸養成嚴謹、有序、合理的論證習慣.
(三)借助電化教學助力主體成長
教師在借助提質增效踐行“雙減”政策的過程中,不僅要積極加強初中生的主體認知,還要善于借助電化教學直接優化初中生的認知環境與探究過程.電化教學擁有聲光電三維信息刺激元素,能夠給予初中生強烈的感官刺激、心理沖擊與情感體驗,能夠使初中生進入大腦興奮、情緒激動與精神飽滿的狀態之中,從而能夠提升初中生的數學認知狀態與認知能力.電化教學具有非常強的直觀性、科技性和趣味性,因而特別容易激發初中生的認知興趣、探究熱情和求知欲望,使初中生發揮強大的主觀能動性與生命發展潛能,從而能夠為提質增效提供強大的主體支持與智力保障.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第一節“勾股定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勾股定理”的公式雖然非常簡單好用,但“勾股定理”的判定原理卻具有一定的認知難度.而且,教材中還列舉了多種“勾股定理”的判定方法,這讓學生覺得更加糊涂了.因此,教師可以進行電化教學,借助電子白板直觀展現“勾股定理”的判定過程,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勾股定理”是如何循序漸進地推理出來的,借助電子白板的直觀展示和動畫形式有效降低學生在數學認知過程中的認知難度,實現數學教學的提質增效.電化教學通過將抽象復雜的邏輯思維過程與科學推理過程一一具化展示,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勾股定理”的認知效果,還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與推理能力.
(四)借助對分教學實現高效認知
在對分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將個人對教學內容的主觀認知結果簡略地表述出來,帶領初中生簡要地了解一下本節課的重點探究內容,然后,初中生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后續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實現深度學習與高效發展.其次,教師要在對分教學中為初中生設定一個主體認知、合作探究與互助成長的學習起點,使初中生對此有一個大略認識,以此拉開初中生集體認知、友好交流、共同成長的序幕.最后,教師在課堂小結中將個人認知結果與初中生的集體探究結果進行整合,并將整合結果傳遞給初中生,從而讓學生有效夯實本節課的知識基礎,開闊知識視野,提升數學素養,實現數學課堂的提質增效.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對分教學中首先為學生簡要講述“等腰三角形”的重點知識,如“兩邊相等”“兩腰相等”“頂角平分線、底邊中線、底邊高線三線合一”等.教師在知識講解過程中要采用“蜻蜓點水”的講解方式,各個知識點都“點到為止”,不進行深究,為學生后續的知識驗證、合作探究、深度學習預留下足夠大的探究空間.接下來,學生就會輕松地完成“兩邊相等”與“兩腰相等”這兩個探究任務.其次,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獨特之處,也就是“頂角平分線、底邊中線、底邊高線三線合一”.最后,學生就可以靈活利用過去學過的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去依次解決上述問題,借助集體智慧提升認知效果.
(五)借助支架教學實現提質增效
支架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先為初中生解決一個教學難點,幫助初中生掃清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的認知障礙,保證初中生非常順暢地開展后續的課堂交流、互助成長活動.因此,教師的難點突破就為初中生創設了一個教學支點或認知支點,以此助力初中生進行知識驗證、能力訓練、實踐探究與素養發展.可見,找到教學支點是支架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教師教學智慧、教學方法與教學能力的評價標準,更是數學課堂教學效果提升的重要助力.
例如,在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二節“平行線及其判定”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平行線及其判定”主要有“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以及“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三個定理.因此,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詳細講解如何驗證“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一判定定理,并幫助學生熟練地掌握這種“兩條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然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析“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一平行線判定定理,并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去驗證后面兩個判定定理的正確性,以此實現學生對另外兩個判定定理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教師對于“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的判定方法的演示過程就是教師為助力學生科學認知、高效成長尋找的“認知支點”,這一支點能夠為學生的后續認知提供強大的支持力與指導力.
結 語
“雙減”政策的出臺標志著數學課堂新時代的到來,也預示著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深化發展與時代創新.“雙減”政策的出臺也對數學課堂提出了新要求、新思維和新目標,因而也推動著數學教學打開新視野,開創新方法.因此,教師要立足課堂教學,積極探究翻轉教學、主體教學、電化教學、對分教學的科學實施途徑,并以此作為提質增效的切入點,切實踐行“雙減”政策,為初中生的知識積累、習慣養成、能力訓練和素質發展創設一個最優的平臺,助力初中生早日成才.
【參考文獻】
[1]周繼強.新時期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20(7): 154-155.
[2]楊建生.整體性教學:初中數學提質增效的有效路徑[J].中學數學,2018(16): 37-39.
[3]李天珍.探索初中數學提質增效的有效途徑[J].新智慧,2020(14): 72.
[4]甘勝平.淺析初中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學數學,2012(2):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