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萍 蒲小瓊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2.17.020
摘? 要: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如何與傳統教育進行有效融合是當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文章有針對性地提出充分利用手機客戶端常用的軟件平臺,以工程制圖系列課程為載體,構建基于“互聯網+”的互動式自主學習平臺,并完成課程從“傳統資源”到“平臺媒體資源”的建設、轉換和應用。平臺各模塊的設計和實施充分利用且合理分配互聯網資源,提升教與學之間的雙向互動,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真正達到利用“碎片化時間”對課程進行“系統化教學”的目的。經兩年實踐,已證實教學效果得到實質性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自主學習模式;互動式教學;工程制圖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7-0080-04
Abstract: How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rapid developing Internet technology with traditional education becomes the primary problem to educators. In this paper, the interactive autonomous learning platform based on "Internet +" is constructed by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pp commonly used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mobile phone. And the constr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rawing series courses from "traditional resources" to "platform media resources" are accomplish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tform's modules make full advantage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Internet resources, which improves the two-way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that, the goal of "systematic teaching" by using "fragmented time" can be truly achieved. At present, after 2 years of practice, it had been confirmed that the teaching effect substantially improved.
Keywords: Internet +;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interactive teaching; engineering drawing
當前信息技術突飛猛進,越來越多以手機為平臺的社交軟件被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教師和學生也希望能利用碎片化時間以最便利的方式進行交流和學習,基于互聯網以移動平臺為載體的線上學習與傳統的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方式已成為一種新的趨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互聯網將高校的相關課程以合適的方式引入學生熟悉的手機軟件平臺,并形成良好的互動環節以實現學生自覺、自愿、自主性的學習模式,是基于“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大勢所趨,也是在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教學的重點研究方向。
一、基于“互聯網+”學習模式的研究綜述
(一)“互聯網+”背景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國內外發展現狀研究
混合式教學作為一種兼具線下、線上優勢的教學模式,歷經 20 余年的應用和整合,在國內外已發展得較為成熟。
早在上世紀末,混合式教育跟隨計算機技術及網絡的普及率先在美國發展起來,ANDRES在其1999年發表的論文中提到教育和學習資源必須在網上開發和發布,并開發了基于Web的結構分析基礎土木工程課程學習模塊。EDWARD等人2011年提出了基于互聯網的音頻和視頻技術的應用,目的是將現場施工或建設項目引入大學課堂,并在愛荷華州立大學(ISU)和卡爾加里大學(UC)進行了試點。ABDULHAMEED在2015年提出,高速網絡技術在智能環境課堂上使用對進行交互式協同學習起到的重要作用,并利用高速網絡實現了對多個班級講座的現場直播。
近年來,國內高校在相關課程中,也相繼融入了“互聯網+”的理念。中國農業大學張彥娥教學團隊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課程設計,搭建在線教育平臺,實施MOOC教學實踐。針對制圖類課程教學,同濟大學尹建閣團隊在課堂采用多媒體課件和計算機輔助繪圖軟件融合教學,課下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延伸教學,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持續改進與提升。大連海事大學的于彥團隊提出了基于Blackboard的教學平臺,構建了混合教學模式。
但縱觀“互聯網+”模式在制圖系列課程教學中的整體發展,仍然以單一或部分網絡教學手段的簡單結合以及“教-學”的順序方式為主導,無法最大程度地發揮“互聯網+”資源的功能和效果。
(二)問題與挑戰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0億,占手機網民的46.9%。在此背景下,以手機平臺和網絡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強烈地沖擊著當代高校師生的學習和生活。
同時,隨著知識接收渠道的多元化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提出,高等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傳統知識以短文、圖片、小視頻等方式通過互聯網傳播,而這些“碎片化知識”注重快學、易學,往往簡化了推演過程,不夠嚴謹也不夠全面,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碎片化知識”會讓學生只知皮毛,不明就里,難以完成復雜的思考以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和聯系,且極易被迅速遺忘,造成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缺失,這顯然有悖于高等教育的初衷和目標。目前這種學習模式正悄然地改變著大學生們的學習和思維方式,因此,如何將“互聯網+”技術與“傳統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將碎片化知識合理整合成系統化學習內容,是當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首要問題。
(三)解決方案的提出
互聯網的發展,激發了網絡化教學的優勢。近年來,“互聯網+”教育理念的融入賦予了混合式教學更多元化的層次和內涵。本文提出的基于“互聯網+”的課程互動式“自主學習”教學模式,正是以“互聯網+”教育為出發點,充分將目前手機平臺的便捷性、專業教育網頁平臺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及網絡直播課堂的互動性緊密結合起來,選擇微信公眾號、MOOC、SPOC、騰訊課堂、QQ群等常用軟件為媒介,合理配置平臺模塊,充分整合線上、線下的教學優勢,將“碎片化知識”系統化、邏輯化,讓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通過網絡進行“系統化學習”,同時,通過過程考核的各種互動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注重積累,逐漸達到對課程內容從量到質的轉變。
二、基于“互聯網+”的互動式“自主學習”模式的建立
根據手機互聯網的使用特點以及平臺需求,本文全方位構建了課程基于“互聯網+”教學的互動式“自主學習”平臺,主要包括三個模塊:“自主學習模塊”“教學為主、互動為輔學習模塊”“互動為主、教學為輔學習模塊”,如圖1所示。其中,以微信公眾號為中心,將各模塊中的應用平臺很好地關聯、組織起來,形成功能互補又相互融合,全面地覆蓋到線上、線下、課堂和課余時間,真正達到利用“碎片化時間”,對“碎片化知識”進行“系統化學習”的目的。
(一)微信公眾號的建立
鑒于微信目前使用的普遍性,根據其平臺環境及本課程特點,建立微信公眾號作為整個教學平臺的中心,形成了三大一級模塊:“制圖課程、軟件學習、課堂拓展”,如圖2(a)所示,并可以展示、重現、延續、切換“實體課堂、網絡課堂、課件視頻、二維碼教材、模型動畫、工程實訓、課程考核”等眾多二級和三級模塊;同時,作為平臺與其他應用資源聯系與跳轉的中心,通過“在線學習”二級模塊,點擊相關鏈接即可進入“網絡課堂”(如 MOOC、SPOC、騰訊課堂等),如圖2(b)所示,很好地充當了不同模塊切換中最重要的“橋梁”角色;此外,在微信公眾號內學習課程課件時,還可掃描課件內的二維碼實時進入“立體化全媒體教材”的媒體庫觀看對應內容的動畫視頻,如圖2(c)所示。
(二)MOOC及SPOC課程資源的引入
近年來,專業的教學平臺迅速發展,經調研、對比及實踐,選用中國大學MOOC教學平臺,融合教師團隊制作的視頻資源,為學生開設了三門異步 SPOC 課程。
SPOC作為MOOC的發展和補充,支持教師將時間和精力轉向更高價值的活動中,如討論、任務協作、和面對面交流互動等,同時有助于實施翻轉課堂教學。
與微信公眾號相比,MOOC與SPOC的網上課堂形式更具體,對于課程內容的針對性更強,需要學生跟隨教師的教學計劃,按照時間點完成視頻觀看、作業和參加討論,自主性和隨機性較弱,但學習過程更具計劃性和互動的及時性。
(三)網絡直播平臺的應用
隨著5G網絡的上線,直播平臺不斷涌現,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遠程直播成為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團隊隨即構建了 QQ 群課堂、騰訊課堂、騰訊會議等多個網絡平臺直播間,作為網絡課堂講授、網絡答疑解惑、網絡互動交流的輔助在線學習平臺,以適應不同需求。
(四)QQ群、微信群互助學習模塊構建
為了增加平臺的互動性,提升學生的自學體驗,加強課后交流溝通的及時性,在每一個班級建立了QQ 群或微信群,主要用于開展信息發布、學習交流、互動直播、調研投票、學習資料推送、資源共享、簽到等各項學習活動。
三、制圖系列課程實例應用及教學效果呈現
由于制圖課程均屬專業技術基礎課,是典型的“理、實一體化”課程,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開設,具有廣泛代表性。而以制圖系列課程作為載體進行研究實踐,亦使本研究更具推廣價值。
(一)在微信公眾號中實現制圖系列課程的“自主學習”
微信公眾號建立的三個一級模塊“制圖課程、軟件學習、課堂拓展”及其下設的各二級模塊,如圖3所示。
在公眾號中,學生幾乎可以全程自學關于制圖課程的全部內容,同時實現了對課堂內容的全面補充。例如,學生可在公眾號“教學資料”-“課件”二級模塊中,進入相關課件目錄,點擊具體章節,查看課件PPT進行學習;點擊“模型”模塊,如圖4所示,可以查看大量實體模型,這一模塊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平面-空間的轉換能力,同時提升了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
此外,微信公眾號作為中轉站,可直接跳轉至其他平臺,如進入“中國大學MOOC(慕課)”APP,觀看教學視頻,同時跟隨教學進度進行階段性考核,并隨時在討論區與教師、助教及同學進行在線討論及答疑,可以達到全程互動式自主學習。
微信公眾號作為線上自主學習或線下課堂教學的補充,為學生提供了“手邊”的學習資源,有效提升了學習的自主性。在基于“互聯網+”的背景下,尤其遇到重大特殊情況,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教學中起到了主力作用,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開通SPOC自主學習課程資源
目前,已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完成本校機械制圖I、工程制圖Ⅱ-1、工程制圖Ⅱ-2三門課程的教學任務,與課程進度同步的相關教學視頻已上傳至SPOC平臺供學生使用。
SPOC課程的進度和頻率跟隨線下課堂的進度,可同時在線開展課堂現場提問、投票、練習、討論等過程考核項目,為學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加強了知識的鞏固。
網上視頻與線下課程雖進度同步,但內容不盡相同,主要區別在于例題講述部分,作為課堂的延伸,讓學生了解更多題型的變化,學習不同解題思路及方法,以達到舉一反三,更靈活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例中的目的。
(三)網絡直播平臺實現課程“教學為主、互動為輔”的融合模式
網絡直播的形式更適合于遠程教學,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網絡直播授課更是成為了教學的主力方式,由于其形式新穎,功能多樣使得教學不僅能夠順利進行,還可在授課過程中隨時開展在線簽到、即時問答、討論、翻轉課堂等過程考核項目,如圖5所示,實現了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授課形式與線上互動輔助的方式完美融合,有效提升了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四)QQ、微信群學習模塊實現以互動為主的及時反饋
由于QQ和微信已經成為了學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溝通平臺,利用它們的便捷性,建立起班級QQ群或微信群,將學習內容與生活日常融為一體,充分發揮軟件自身的互動性,教師、助教和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群里進行提問、答疑和日常交流,使之成為學生最近端、最便捷的教學反饋輔助工具。
四、結束語
本文依托“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大項目”“四川大學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第八期)研究重點項目”,全方位構建了基于“互聯網+”的互動式“自主學習”平臺,完成了課程從“傳統資源”到“平臺媒體資源”的建設、轉換和應用,多平臺之間達到內聯外引、互補融合,并在制圖系列課程中進行了2年的教學實踐,實踐結果表明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和整體成績有顯著提升,證實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下一步將在此基礎上,繼續進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及實踐,將線上、線下、二維碼教材、工程實訓及考核評價等多個模塊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中心融匯聯通,以形成更為完善的混合式教學平臺。
參考文獻:
[1]ANDRES W C O. Developing a Web-based learning module in a basic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J].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1999,4(7):235-243.
[2]EDWARD J,JANAKA R,TIMOTHY B,et al.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using two applications of internet-bas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provide real-time project observatio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1, 10(137):829-835.
[3]ABDULHAMEED A,ABDULLAH A,MOHAMMAD S,et al. Enhanced engineering education using smart class environment[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5(51):852-856.
[4]陳忠良,李麗,張彥娥.現代工程圖學的教學改革研究[C]//第十二屆全國圖學教育研討會暨第四屆制圖CAI課件演示交流會,2000:140-143.
[5]張彥娥,YANG C,李麗.中美工程制圖及CAD系列課程及教育比較——以中國農業大學和OSU為例[J].圖學學報,2013,34(2):125-129.
[6]尹建閣,馬怡.“互聯網+”時代“工程制圖”課程混合式教學探索與實踐研究[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6):43-48.
[7]于彥,夏冬生,原彬,等.Blackboard平臺的“互聯網+”《機械制圖》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9,6(87):199-200+205.
[8]俞成飛.“互聯網+”時代教學的堅守與應變——移動互聯網時代制圖課程教學模式的研究[J].高教學刊,2019(6):113-116.
[9]李建豐.基于“互聯網+”模式下《機械制圖與CAD》課程教學模式創新研究[J].裝備制造技術,2020(1):206-209.
[10]白玉.互聯網+教育背景下工科專業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8):116-118.
基金項目:四川省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大項目“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G2018-25);四川大學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第八期)研究重點項目“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SCU8038)
作者簡介:胡萍(1981-),女,漢族,陜西寶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通信作者:蒲小瓊(1963-),女,漢族,四川納溪人,學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