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其
摘要:習近平書記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施有效的教學,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是值得探討的。本文著重論述把古典詩詞歌賦融合到作文教學的方式途徑,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提高語文教學成績的問題。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語文課堂;教學實效
中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何為熏陶感染?何為獨特的體驗?我認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自覺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既能深刻地影響學生的道德精神品質,又能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實效,這就是一種熏陶與感染。中學生在學習過程自覺或有意識地運用中華優統傳統文化為載體,根據自身的語文素養和學習內容,有意識地運用到平時的語文學習當中,就是一種獨特的體驗。而要做到以上兩個方面,這就必須要求師生具備深厚的優秀文化底蘊。在此前提上,才能揮灑自如地運用到實際應用當中。那么中華優秀傳統底蘊又是什么呢?
所謂中華優秀傳統底蘊,簡而言之,就是指教師必須具有豐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累。
中華傳統文化包括:諸子百家、詩詞歌賦、漢字漢語、傳統節日、中國戲劇、琴棋書畫、地域文化、民間工藝、民間故事、傳說神話、風俗習慣,中國對聯等等。而對于我們學生而言,古典詩詞歌賦就是其中一種必須掌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古典詩詞歌賦融入語文課堂當中,尤其是作文課堂里面,將會使學生習作標新立異,獨樹一幟,不同凡響,拔高作文分數,有效地提升語文教學成績。
一、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我所教的學生在習作中運用古典詩詞歌賦的片斷。感受古典詩詞歌賦在課堂中的魅力。
其一,學生趙嘉琳習作“我回過神來,看著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忽然覺得春天的色彩應該不止這樣單調。忽然“啾一啾一”的鳥叫聲傳了過來,我轉身走出外面,剛下樓就看見路旁散落的花瓣,一地狼藉。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真是沒想到昨天還綻放的鮮花竟會一夜之間折落。我沿著幽徑繼續向前走,心卻灰涼灰涼的……。”(運用[唐]孟浩然《春曉》詩詞)
其二,“烈日炎炎。更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陽開。我己長成了一朵成熟的向日葵,每天都向陽而生,欣欣向榮。太陽也一直都在,沒有食言,一切都順利。直到一場暴風雨來臨…大雨沖刷著這個世界,大陽缺席了,我變得迷茫,失去了方向。”(學生潘嘉韻習作,運用[宋]司馬光《客中初夏》詩詞)
腹有詩書氣自華。雖然兩篇習作片斷文筆還顯稚嫩,但瑕不掩瑜,兩篇習作,賦古典詩詞歌賦于其中,的確給文章增添了光彩。如果假以時日,兩小作者在作文中能不斷探索運用古典詩詞歌賦,必會有所成就,語文成績的提高是必然的。
二、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如何把詩詞名句嫻熟地運用到寫作中去,這就必須具備一個前提,深厚的素材積累。那么怎樣積累呢?首先,最有效的也是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對古典詩詞進行分類積累。第一,按季節分類積累,可為分為詩中春,詩中夏,詩中秋,詩中冬等。第二,按詩人分類,如李白詩,杠甫詩,李清照詩,白居易詩,陸游詩等。按詩內容分類,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寫景詩等。按情感分類,分為勵志詩,愛國詩,自我抒懷詩,頌大自然詩等。這樣分門別類整輯,記憶就容易得多了,應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其次要注意做好隨身筆記,隨口吟誦,體驗感悟。唐代著名詩人李賀,每次出外踏清郊游,都會準備一個袋子,偶有所得,便迅速記錄下來,放進袋子,日積月累,所記錄的素材,便成為了一首首留傳后世,膾炙人口的絕世名詩。我們積累詩歌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日積月累,自然就會做到,胸中藏甲百萬兵,等到用時不恨少。
再次,注重回歸課堂,展開活動,深入理解。要充分利晨讀,晚讀,課前5分鐘,進行多方式朗讀,體會佳句的妙處。俗語云,熟讀詩歌三百遍,其義自見。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就會把詩詞及意義,熟記于腦。教師亦要充分利用課堂進行古詩誦讀,名句賞析,詩意解讀等教學。同時,開展諸如誦讀競賽,接龍比賽,吟唱大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高漲的情緒,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亦要緊密結合年級課文內容,采用靈活的方式方法,把更多古典詩詞歌賦引導給學生認識,幫助學生進行審美和評價,以促進學生對這些古典詩詞歌賦的理解及發掘它的存在價值、審美價值,并形成一個良好的積累氛圍。
古典詩詞歌賦是一種非常具有藝木性的語言,它音調和諧,語言精煉,意境優美,情感豐富。熟讀熟記,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豐富的情感,從而得到熏陶和感染。促進學生朗讀,背誦,記憶,這就為以后的應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寫作創造了必然的條件。
2021年9月我校八年級印發了語文課標推薦古典詩詞歌賦共135篇,其中小學75篇,中學60篇。歷經兩個學期的學習和復習,學生儲備了一定量的古典詩詞歌賦素材。那么,如何有效地應用呢?雖然經過七年級的實踐,但仍然有諸多學生不得其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積累的古典詩詞歌賦融入作文當中,使自己一騎絕塵?當然是厚積之后薄發。怎樣薄發呢?經過實踐,我認為要認識兩種方式,著眼四個位置。
1.運用兩種方式
①直接運用古典詩詞歌賦。
直接運用,顧名思義,就是把古典詩詞歌賦一字不改地鑲嵌進作文里頭,使作文富有文彩。直接運用,又分為單用和綜合運用。何為單用呢?即在文中只用一首古詩詞。例如,我教過的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母親的。“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每每讀到這首古詩詞,我心底里便涌起了對母親的思念。這里雖只運用了孟郊的《游子吟》一詩,但使習作達到美妙的效果。
綜合運用,是指連續運用多首古典詩詞歌賦在習作一句或一段里,進一步闡述和加強。如:我想起了春天,想起“"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的朦朧清新,想起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美妙感覺。這里綜合引用了兩位詩人的詩詞,一位是孟浩然,一位是韓愈。寫出了春天的特點,給人以獨特的感受,增強了作文的文彩。
②活用古典詩詞歌賦。何為活用?即靈活運用。也可說成化用。就是說不再一字一句地引用古典詩詞歌賦,而是把它的意思天衣無縫地化到作文里頭,這是比較高的運用境界。比如:
愛是母親手中的線,一針一針地縫出長長的思念;愛是走出陽關,再沒有朋友的擔憂;愛是獨在它鄉,每逢節日加倍思念親人的牽掛……
這一段短短的文字就是化用。化用擺脫了原詩文句式的拘束,靈用地提取了詩詞的意象、意境。使作文更靈動,文彩斐然。化用要掌握并不易,對初學者來說,最好還是運用直接引用的方法。
2.著眼四個位置
①用在題目或者題記。作文的題目或者題記,就像人的外貌,閱者對作文是否一見難忘,題目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在題目,題記中用上古典詩詞歌賦也不失為一種點亮題目的好方法。如:七年級的一篇課文《驛路梨花》題目就是引自宋代陸游的《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一詩。這樣運用,既增添文章的文化韻味,又起到了一語雙關的作用,將自然界梨花的自然美與梨花姑娘的人格美,結合在一起,使文章炫目生輝,富有蘊味,令人深刻。又如一篇考場作文:
秋雨悄悄來了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題記
運用古典詩詞歌賦作題記,概括了內容,也引起了下文,更使作文有一種獨特的味道在里面,彰顯一種文化的氣質!
②用在開頭,秀麗靈動。對于作文開頭,河南省著名語文教師任維東先生在一次授課中,這樣說過“開頭結尾都是文章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具有特殊重要性,我們應該將其單列出來進行強調,予以專門訓練。”可見,作文開頭的重要性。一般作文開頭要求開句優美,短小精悍,慳鏘有力,迅速吸引眼球。好的開頭像鳳凰的頭那樣秀氣、漂亮。因而我們常常稱好的作文開頭為鳳頭!而把古典詩詞歌賦放在開頭位置就是一種亮麗的開頭。如一位學生的習作開頭古典詩詞歌賦: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品讀五代著名詩人李煜的《虞美人》一詞,我的思緒又拉回到從前,那個季節,那個人,那件不堪的往事中。
在文章開頭運用古典詩詞歌賦,詩意靈動,使看者,賞心悅目,給了人一種美好的印象。一見鐘情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所以無論在平時的習作中,或者考場作文中,得到好的評價是必然的。
③用在中間,穿插銜接。作文中間要求內容充實,內涵豐富,我們稱之為豬肚。引用古典詩詞歌賦于作文中段,可以營造意蘊,充實內容,突出境界,撩動閱者心弦,引起共鳴,倍添文章的韻味,讓人讀之不愿放手。如一篇優秀考場作文,是這樣寫的: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中的梨花,詩中的冬雪,在岑參的筆下漫天飛舞,這是冬的靈魂,這是冬的樂曲,詩中的雪,詩中的冬,詩一樣的塞外雪天。“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詩中有雨,雨中有詩,將雨溶于詩,用詩描繪雨。
這樣,古典詩詞歌賦穿插在中間,既銜接了下文,充實了作文內容,同時亦使作文飄逸靈動,詩情濃郁。
④用在結尾,升華主題。把古典詩詞歌賦用在文章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當觀者掩卷咀嚼,就會產生回味無窮的效果。例如一位學生作文結尾: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擔當,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只有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更完美。
這里結尾運用先秦佚名的易水歌里的詩句。讀后,使人深受啟發,人生倍增無限的勇氣。又如考場作文《雨季》結尾: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小雨淋淋瀝瀝,不停地下著,逃離了家,站在雨中的我卻是那么的無助。春天來了,雨來了,但是我的春天何時才來呢?
讀罷這篇習作,我細品結尾,內心產生了一種無限惆悵,以及無法抑制的情緒。可見,古典詩詞歌賦放在作文結尾,能使作文豹尾,飽含深情,富有哲思。
由此可見,古典詩詞歌賦可以放在作文的不同的位置。無論那一處位置,都會使作文精彩連連,熠熠生輝,成為作文獲得高分的制勝法寶。
三、翠條多力引風長,點破銀花玉雪香。
在2021年度,我多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尤其是在作文教學里,融合古典詩詞歌賦的嘗試,實踐,獲得了驕人的成績。在兩個班教學對比試驗中,運用古典詩詞歌賦作文教學的七年級3班,作文80分以上的人數,達到70%以上,語文合格人數達到95%以上,語文綜合成績橫向對比,在全縣鄉鎮學校排名第一。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要把優秀傳統文化融合語文課堂,教師要帶頭做好古典詩詞歌賦的積累,運用。同時引導好學生用心做好,堅持做好古典詩詞歌賦的摘錄、識記、理解、實踐。只有經過一番努力,在作文中才能把古典詩詞歌賦信手拈來,自如運用,有效地提高作文成績,更一步提高語文整體成績。
參考文獻:
[1]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
[2]《中考作文90秒突破》重慶出版社2006年版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2022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