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除了要求學生具備一定邏輯思考的能力外,還要注重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齊頭并進。而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在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注重成績,忽視了對學生的全面素質的培養,從而導致對學生長期發展、終身學習的不利。基于此種情況,在新一輪的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則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造精神;實踐能力;素養培養
前言
蘇聯科學家卡皮查曾說,數學課堂是最適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場所之一。二十一世紀,社會各界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未來的世界,必然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想要在這個世界站穩腳跟,就必須要有一批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創新”是個人、社會、國家進步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沒有創新,社會發展就不可能走上更持續的道路。因此,在當今數學教師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學生的創新精神、思維、素質、綜合素質等方面的教育。
一、發揮學生主體性,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性,教師處在一種“高人一等”的地位,而新課標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所提出的前提便是要創設和諧平等的教學氛圍,顯然,在傳統師生關系的籠罩下,是很難辦到這一點的。基于此,教師要讓學生有機會去實踐,去創造,去引導他們去思考、去想辦法,機會則是教師創造出來的,教師可以從平日的習題中去進行這一點,如:一所學校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開學典禮,禮堂里有24排的座位,每排可坐58個人,請問這次的開學典禮能容納幾個人?請給我們一個最簡單的運算法則。問題被提出來后,可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進行討論,到了一定的時候,由教師來總結討論的結果,然后再對學生的討論進行評價,并且要以鼓勵的方式表揚和激勵學生,激活他們的課堂思考。通過這種發散式思考的教學活動,既能使課堂氣氛和諧,又能培養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
二、將數學融入生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是從生活中誕生的,其學習的宗旨就是為生活服務。而現階段的小學生個性特征是喜歡玩,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以日常生活的素材為基礎,創造出生動有趣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數學教育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友好的,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比如“觀察物體”這一知識部分,教師要能夠利用周圍的物體,客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畫出某一物體不同的觀測圖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前到后,再從后到前,再選擇不同學生畫的不同側面,讓全班同學猜一猜這是什么物體。通過這種活動,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想象力和實踐能力。
三、深度挖掘教學材料中的創造性元素,促進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科書僅僅是把學生引入到數學的殿堂中的一種基本載體,若只是依靠教科書,那么將很難適應當今的教學要求。而要充分利用教材,就必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在滿足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在“三角形”這一知識點中,教師可讓學生們自己畫幾個三角形,然后指出它們的區別和相似之處。教師可以為學生規定一些規則,比如各邊相等、長邊是短邊的兩倍等,并結合實際,引出三角形的有關屬性、圓周的計算,并對沒有涉及到的知識進行補充。
四、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
懷疑是發端,是探究的起點,也是探究的原動力,“學始于思,思源于疑”即是如此,其目的在于闡明“疑問”的重要性。同時,在剛正式接觸整個世界的小學階段,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性格,同時也具有好奇、質疑的天性,教師要注意觀察他們的性格,鼓勵他們學會質疑、敢于質疑,并能夠去想方設法證明自身的質疑,從而引導其在不斷質疑的過程中持續性成長。
如,在學習“多邊形的面積計算”的時候,針對“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來引導學生提出質疑。在三角形的面積公式中,需要底×高÷2,而在平行四邊形中,則直接是底×高,教師可引導學生去思考:“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三角形的兩倍嗎?”而這也是教師們最頭痛的問題,教師要讓他們把兩個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和兩個不相等的三角形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只要兩個三角形的等底等高,那么其所組合出的平行四邊形才會是三角形的兩倍。因此,在與同學、教師的交流中,不斷的發掘和獲取新的知識和知識。
五、從實驗、操作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教育學家波利亞曾經說過:“教育的真正意義,在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而非教師傳授什么。”其強調了教育教學的主體視角,強調在教學中,學生的自主發現和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盡量給學生創造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在這種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提高。但是,在教學中也要注意方法,比如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心,讓他們有勇氣去嘗試、挑戰和提高自己。而在操作方面,則要將學生的實踐技能與創新精神相結合,從而實現動態的認知,從而發現新的規律和知識。在不知不覺中,他們的思想也會得到鍛煉和提高。
然而,鑒于小學生的生理特征,其大腦發育尚不健全,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能力,卻仍無法進行系統性的思維活動,因此,實踐所得出的結論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嘗試”到“操作”,反映其“思維”從“形象”到“抽象”再到“創造”的轉變,如此既培養了其創新意識,又給了其動手實踐的機會,可謂一舉兩得。
課堂是教育的主要場所,課堂內的知識形式決定了學生的承載內容。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徹底拋棄傳統的教學方式,重視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造能力。教師要對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進行深入的了解,并在基于教材的情況下從多種途徑豐富其教學素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新鮮的學習狀態。同時,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水平,安排不同的課外活動,使他們的思維發散,達到有針對性的目的,減輕他們的學習壓力,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
結語
總而言之,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各個領域已不再滿足于“應試型人才”的選拔,其更多注重于人才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這也是符合時代發展特征的。基于此,小學數學教師應突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傾力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以此適應社會的發展趨勢,為國家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用的人才,為祖國的發展做出屬于自己的一份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森.小學生數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策略探究[C].//面向21世紀的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高峰論壇(2018)論文集.2018:181-183.
[2]衣曉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J].讀與寫,2021,18(31):177-178.
[3]許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動手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策略[J].科普童話·新課堂(上),2022(3):98-99.40C69151-D2CB-4345-869D-560F60842CE4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2022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