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歌曲對每一位學習聲樂演唱專業的學生都不陌生,學會如何演唱藝術歌曲也是對每位歌者提升自己在音樂審美、專業素養上有著重要意義。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旋律柔和優雅,本文通過文獻分析、音樂分析和個人演唱實踐等方面分析這首藝術歌曲,繼而能使歌者對作品更加了解,攻克在演唱時會出現的困難,也為之后學習其他的藝術歌曲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國藝術歌曲;音樂特征;演唱分析
藝術歌曲是在19世紀出現的新聲樂題裁,且是最重要的一種。它是由音樂和文學相結合的一種形式,歌詞大多都是優美而富有內涵的詩歌。作曲家再加上流暢豐富的伴奏織體去表達詩歌的韻味和意境,以此來抒發自身細膩、復雜交錯的情感體會。
一、作曲家簡介與創作背景
作曲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在一個文化氛圍濃厚、優越而安逸的家庭里長大,通過他自身的努力和家人給予他鋼琴演奏和作曲方面的幫助,成為繼莫扎特之后完美的曲式大師。
門德爾松作為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演奏家,他的作品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曲調抒情,使作品有一種詩意的優雅。受古典藝術的影響,他把古典主義的傳統和浪漫主義的觀念結合在一起,使他的音樂具有獨特的抒情風采。他曾游歷歐洲各處的名勝風景,歌頌贊美自然風光,這些經歷都成為他的創作素材。同時,他尤其看重個人理解和感受,用音樂來抒發他的各種人生體驗。
《乘著歌聲的翅膀》是他譜曲的一首廣為流傳的經典藝術歌曲之一,歌曲創作于1836年。作詞人亨利希·海涅當時正處于感情上的失意,一方面深陷痛苦,另一方面又會回憶昔日感情的甜蜜。在這雙重情感之下,他創作了這首愛情詩歌來紀念他們之間的情感,字里行間充滿了綺麗而淡雅的氛圍。
二、《乘著歌聲的翅膀》音樂分析
《乘著歌聲的翅膀》的出現正處于門德爾松的成熟時期,全曲采用AAB的三段式,是一首分節歌。作品旋律優美且靜謐,作品中常出現下行大跳音程、長音保持,渲染了憧憬幸福的美好氛圍。
(一)鋼琴伴奏分析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歌曲創作里,作曲家特別強調鋼琴伴奏織體的重要性。他把鋼琴伴奏與旋律、歌唱放在了同樣重要的地位,三者相結合去表達詩歌的內涵。
從鋼琴伴奏來看,八分音符是最常使用的音符時值。左手的低音保持加上右手連續的八分音符,這需要雙手準確的配合,才能使每個音符能均勻且流暢地彈奏出來,好似遠處的風輕拂恒河水讓它緩緩流淌。從和聲方面來看,他采用了大量的減三和弦與小三和弦,并對他們進行分解。讓協和和弦與不協和和弦相互配合,使音樂的色彩柔和、暗淡,聽上去有向內的收斂性。
(二)聲樂演唱分析
《乘著歌聲的翅膀》是一首極具浪漫主時期特點的德國藝術歌曲,在演唱時應該掌握德語發音,了解德語的特殊韻味。
此首歌曲作曲家采用了弱起的方式,從節奏的弱拍位置進入,由弱到強。旋律向上級進保持再下行,用歌曲的連貫流動來模仿恒河水緩緩流淌。
此曲第9小節時,迎來了一個如浪花般的小高潮。在第10、12和15小節中出現了之前沒有的元素—倚音,它的作用是豐富音樂的表現力。我們在演唱這些倚音時,應該要注意把握好它的時值和強弱處理。在時值方面,倚音一般比主音的時值要短且不按照它標注的時值演唱,可以把倚音的八分音符變為十六分音符或者三十二分音符來進行演唱,稍微點到,然后馬上進行到主音,以此保證樂句的連貫性和音高的準確性。在強弱處理上,演唱時應該把強拍放在倚音的主音上。許多人在演唱時把重心放在起裝飾作用的倚音上,讓觀眾聽到的是倚音強、主音弱,變成主次顛倒的效果。這些倚音的存在與前面四個樂句形成對比,使音樂中充滿活潑輕快的氛圍。
三、《乘著歌聲的翅膀》個人演唱實踐體會
(一)演唱者的情感表達
《乘著歌聲的翅膀》這首藝術歌曲有著小夜曲的風格,速度較慢,演唱時聲音線條流暢舒緩,體現了音樂的形式美、感覺美。
在演唱歌曲中,許多聲樂學習者在演唱時腦海里思考得更多的是其他的問題。例如三段德語歌詞都不一樣,我在演唱時會不會唱錯歌詞;高音我是否可以演唱到位;那個技巧我是否掌握了等等的問題。所以在演唱時,演唱者的想法太多太亂,為了一些不太重要的環節為自己白白增添了壓力。
在老師的幫助和我自己的努力下,同時結合我多次登臺演唱的經驗后,我認為歌者在演唱時應該用心感受音樂中的情感。雖然在演唱中使用技巧確實必不可少,但使用技巧應該先是我們在臺下日復一日的訓練,使自己的身體肌肉記住這種正確的感覺。而當我們站在臺上,重要的是回想這首藝術歌曲是一種什么感情基調,述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而我身為角色應該如何去歌唱。
(二)演唱者的音樂素養
演唱者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自身需要擁有一定程度的音樂素養,并且隨著時代的進步對知識進行更新。
接觸到一首新的音樂作品,首先應該了解作曲家、作詞者的生平背景。了解他們處于一個什么時期,他們在創作觀念上有些什么特征等,這些對后期歌者更好地演唱歌曲起到鋪墊作用。然后,在學習歌曲初期時,我們需要嚴格按照原譜進行學習,作曲家對于旋律音樂的安排一定有他的道理和音樂特色,我們不能進行隨意的修改。但在后期,根據自身的理解和條件,可以稍微體現自己的風格。最后,自己在登臺演唱中應始終透露著對專業自信的態度,回想著應該表達的情感層次和變化,真正地走進角色、成為角色,把自己的歌聲唱到每一位觀眾的心里,引起聽眾無限的遐想。
所以演唱者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更應進行更多方面的閱讀,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和思想境界,接觸多種風格的藝術音樂作品,增強對音樂的理解與感知能力。這樣我們便可以在面對新作品時,做到不但了解它的內涵,也能在演唱中賦予它新的活力。
四、總結
綜上所述,門德爾松所譜曲的《乘著歌聲的翅膀》在學生學習聲樂中有很特別的作用,不僅是使筆者更全面地了解了這首作品,也在實踐演唱這首藝術歌曲中有了新的體會。
在以后聲樂的學習中也可以以這首歌為例,用此思路學習分析其他的藝術歌曲。同時,也為學習更加復雜豐富的藝術歌曲或歌劇奠定基礎。本文通過了解作者的生平、所處時期、作品的音樂特征及自己實踐的心得來分析作品,希望我們在演唱這首作品時,要著重提高歌曲情感表達和演唱技巧和文化素養,從而體現出聲樂表演藝術的音樂美學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彩虹.從音樂審美角度分析迪里拜爾演唱版本的《乘著歌聲的翅膀》[J].參花(下),2022(02):110-112.
[2]方宇丹.藝術歌曲的音樂賞析和演唱審美探究——以《乘著歌聲的翅膀》為例[J].大眾文藝,2021(16):90-91.
[3]董芯芯.如何把握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J].黃河之聲,2021(03):80-83、87.
[4]凌憲初、呂侶.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普修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4.
[5]張米雪.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與《紡車旁的瑪格麗特》的演唱研究[J].黃河之聲,2020(13):106-107.
[6]龔易男.藝術歌曲《乘著歌聲的翅膀》作品分析與演唱教學研究[J].黃河之聲,2019(11):22.
作者簡介:辛紫琳,女,1997年11月,湖南安鄉,研究生在讀,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