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青 王麗娜
摘要:十八大召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給中國的工作帶來了一些新的思考。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已成為民族地區發展的重要基石,但是,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約。國家主席對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目前的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新問題、新情況、新挑戰作了詳盡的分析。面對少數民族區域的經濟發展,我們必須尋求新的途徑。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狀態;重要性;對策研究.
引言: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歷來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提高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既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又能促進區域的持續發展。改革開放后,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迅速。但由于種種原因,民族總體發展水平較低,同其他經濟發達地區相比,差距較大。文章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了概括,闡述了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了具體的探討。
一、改革民族地區的體制改革
中國歷來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我國的民族區域,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特點。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民族問題。經濟發展需要的改變,區域體制的創新與適應性依賴于地區需求的改變。近幾年,一帶一路建設不斷完善,新維安發展規劃也得到了積極的落實,少數民族地區的資源十分豐富,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經濟發展機遇帶來的體制創新需要,將是民族地區體制改革的一個主要推動力。本文認為,在現行的利潤基礎上制訂政策,未必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能力,也不能促進全社會的整體經濟福祉,而且所達到的效果常常與所追求的目的相悖。少數民族地區也有類似的情況。在民族地區,發展的最大推動力就是資源的開發,當外部或內部環境改變時,它的發展機遇也隨之改變。為此,民族地區要盡快進行體制改革,尋找新的經濟發展中樞。
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困境
(一)體制原因
在少數民族地區,制度建設是影響少數民族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在體制上還不夠健全。尤其是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法制建設,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和弊端。另外,生產方式的產權制度也直接關系到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由于,盡管以綜合、系統的自治法為基礎,有關的法規和條例還沒有適當地加以調整和完善,以確立民族區域的法律管理。從生產工具所有權體系的觀點來看,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占有和利用之間沒有清晰的聯系。從有效執行現行制度的觀點來看,目前的制度過于注重對少數民族區域的自然資源使用與管理,損害了其本身的穩定性和協調性。實際上,這是一個典型的資源使用不足的征兆。
(二)文化環境
民族文化的內涵豐富,是其文化背景的重要因素。從民族地區的長遠發展與建設來看,文化多樣性是最好的發展與建設要素。但是,事實上,在文化多樣性和少數民族區域之間的差別已經被削弱或者消失了。這勢必會嚴重影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是影響少數民族地區居民的根本因素,而經濟發展的動力與方向則是民族文化的關鍵。在文化的影響下,民族認同與民族的直接關系也會隨之產生。大眾是經濟發展的推動者,其影響力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
(三)環境原因
第一,民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對經濟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中國的大部分少數民族居住在山里。這樣的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勢必會給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負面的影響。第二,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土地荒漠化問題,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少數民族區域,經濟發展不充分,也有許多問題和狀況。
三、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
(一)團結一致,提高領導水平
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不能保障少數民族的興旺,就會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為此,必須提高認識,提高領導水平,切實落實國家發展戰略,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從而強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
(二)積極發展教育部門
提高勞動素質,提高科技水平,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根本。為此,要加強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科技投入,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加快民族地區的科技進步。同時,要把科研項目的重點放在少數民族地區,積極推進資源開發和科技創新相結合。不但普遍接受小學教育,還幫助不斷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技術和技術和技術發展,提高總體的質量,并在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加強教師培訓、技術和職業教育。
(三)加強政策的協調
政府要不斷地進行政策的調整,以保證政策能適應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初,當地把沿海和東部的經濟發展作為重點,但是,這些地區目前已經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并發展了自己。因此,在政策執行上,當前的重點應放在少數民族地區,既要從政策上,也要從財政、政治、人力和物質上加以扶持。
(四)加強協調,加強柜臺兼職工作
要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盡快脫離貧窮,就必須提供各種支持。為此,各省級廳必須增強其領導能力,并開展有效的協調工作,以增強對各省廳的全面支助。第一,必須繼續提供更多的合作支助,增強省廳的領導作用,并在少數民族區域內設立有效的國家體制,以協調減少貧困。第二,要加強與發達地區的合作,確保各民族的利益互補,共同繁榮。第三,要強化柜臺式監管機制,保證區域經濟順利開展。
結語:
總體上,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必須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合理的優化與改進。要使民族地區與漢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相統一,才能真正推動民族地區的發展與建設。
參考文獻:
[1]汪凌少數民族地區法律援助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涼山彝區某縣調研為基礎[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9(3).
[2]王進路徑依賴視角下他組織參與民族經濟發展的路徑創造一基于貴州郎德上寨旅游扶貧個案[J].地域研究與開發,2020,39(01).
本文系西華師范大學大學生2020年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立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鄉村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新路徑(以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縣禹里鄉青石村為例)》(編號為:S20201063808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快樂學習報·教師周刊2022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