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慧
摘要:我國一直都比較注重教育事業,隨著社會的進步,教育事業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就義務階段的教學活動而言,教師需要注重結合學科特點。落實素質教育理念。結合當下的教育理念,教師需要擴展教育活動的內容,將德育教育融入教學中,并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成長環境。基于此,本文就以家校合作為背景下,探究了落實德育教育內容的策略,結合筆者實際的工作經歷,與廣大小學教師共同探討有效利用家校合作開展德育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家校合作;德育教育;實施策略
小學階段是為學生打基礎的重要時期,為此各個學科教師需要落實德育教育內容,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思想觀念,為未來的個人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注重開展德育教育的質量,以此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盡管在家校合作落實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也正是提升德育教育質量的突破口。為此,教師需要積極研究有效借助家校合作落實德育教育的途徑,幫助小學生更好地成長。
一、借助家校共育模式,培養勞動意識
現階段,依然有部分家長認為將孩子放到學校,就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了,進而導致孩子失去家庭教育這一環節。在這樣的錯誤觀念下,學生接受到的教育就存在一定的欠缺,容易使他們對學校的教育活動產生錯誤的認知。為此,在落實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學校需要充分借助家庭這一重要因素,為學生創造完整、系統的教育環境。比如,現階段,大部分小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因此家長會將更多的愛和關心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缺乏勞動意識和能力。為此,小學教師可以以勞動教育為載體,開展家園共育活動。
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勞動課程,鼓勵學生在家庭中進行實踐。在勞動課程上,教師可以將整理校服、系鞋帶、整理書桌和書包等,作為教育內容。同時,教師可以聯合家長,使學生在家庭中也能夠獲得收拾家務的機會,比如餐后幫助家庭整理餐具、打掃地面以及給花草澆水等。再比如,一些學校擁有自留地,為教師提供開展勞動教育的機會。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節日活動,將家長孩子共同種植作為活動的項目之一,由家長翻新土地,孩子們撒下種子,并在日后的管理中施肥、澆水,以此體驗生命和勞動的意義,借助家園共育模式,落實德育教育內容。
二、發動家委會的力量,豐富作業形式
在傳統的作業模式下,教師會為學生布置一些書面的作業,作業形式比較單一,而且作業內容也難以促進小學生的個人成長。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需要調整作業布置思路,發揮其教育意義,使其能夠調動學生探究學科知識的興趣。為此,在家校共育的模式下,教師可以借助家委會的力量,創新作業形式和內容,使作業能夠為小學生創造多彩的學習生活,幫助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
比如,九九重陽節,百善孝為先,孝心打卡敬長輩,做張賀卡送祝福。雷鋒日,和大人們一起爬山撿垃圾,爭做時代小雷鋒,也是一次很好的親子活動。三八婦女節,為自己的媽媽寫一張賀卡,為媽媽力所能及的事集贊活動,既增加了節日的儀式感,通過活動促進孩子們對這個節日的認識,又讓媽媽們感受到孩子們的祝福等。家長可以通過手機記錄這些活動中的瞬間,并上傳到家委會創建的公眾號上。在開始階段,部分家長會抱著完成作業的心態,將其作為一項任務去完成。但是隨著活動的進行,家長會感受到其中的意義以及樂趣,逐漸將被動變為主動,尤其是看到公眾號上有自己的照片出現時,也會有種小小的成就感,這種機會對于他們來說比較少,回過頭來看也是滿滿的幸福感,進而帶動孩子在生活中體驗課堂教學內容,進而在生活中實踐德育內容。
三、教師轉變教育觀念,落實德育教育
教師也有自己的童年,經歷過跳皮筋,玩沙包的童年活動,但是缺少家長的陪伴,只能和小伙伴兒玩。與此同時,結合現代的教育理念,教師深刻認識到家長的陪同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為此,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積極轉變教育觀念,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使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再拘泥于課本,應該是以活動為載體,運用到實踐中,所以我會注重生活的儀式感,設計很多簡單的活動,倡導家長們能夠帶孩子們多去感受大自然,多去參與社會實踐。借助這些活動的要求,能夠讓孩子們有了大人更多的陪伴,建立很好的家校合作關系。如《秋天》讓孩子周末和大人一起去尋找春天,把課文運用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尋找課文的內容。《影子》和大人一起玩一玩手影游戲,家長們尋找兒時樂趣,孩子們積累童年趣事。《胖乎乎的小手》畫一畫自己的小手,說一說自己小手的作用,和大人一起讀一讀等。
四、結語
總之,在家校共育模式下,教師需要注重結合小學生的成長需求,落實德育內容,使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小學生健康成長,更好地體現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鐘艷紅.家校合作視角下德育工作開展思路[J].華人時刊(校長),2022(Z1):51-52.
[2]張淼.家校合作在小學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研究[J].現代交際,2021(23):93-95.
[3]劉麗平.家校合作視角下的小學德育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1(0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