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莉

摘要:目的:分析急診重癥患者機械通氣脫機后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方法:回顧性分析150例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急診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均應用《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PTSD-SS》評估脫機后是否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對比未發生者、發生者的病歷資料,總結危險因素。結果:急診重癥患者機械通氣脫機后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包括機械通氣時間、鎮靜鎮痛效果、應對方式、人格特征以及焦慮情況(P<0.05)。結論:機械通氣過長、鎮靜鎮痛效果不佳、消極應對、內向以及存在焦慮情緒的患者,更容易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
關鍵詞:急診重癥;機械通氣;創傷后應激障礙;危險因素
急診重癥患者大部分都需依靠機械通氣維持基本生命體征,待自主呼吸能力恢復后撤機,機械通氣應用過程中,患者需承受生理乃至心理等多方面的壓力,容易引發“創傷后應激障礙”,具體表現為持續回避、高警覺度等,降低生活質量,需明確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再針對性制定預防措施,積極改善急診重癥患者的近遠期預后。本文旨在分析急診重癥患者機械通氣脫機后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詳情見下。
1資料及方法
1.1資料
共納入150例急診重癥患者,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收治時間:2020年1月~22年1月。其中包括86例男性和64例女性,年齡上至73歲,下至21歲,均值(43.26±7.23)歲。機械通氣時間均三天以上,無原發性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病歷資料完整。將未成年患者、脫機后1個月內再入院的患者、機械通氣期間死亡的患者以及發生脊髓損傷、顱腦損傷或中樞神經損傷的患者排除。
1.2方法
脫機一個月后,應用《創傷后應激障礙自評量表PTSD-SS》對患者進行應激障礙評估,共五個維度(回避癥狀、社會功能損害、反復體驗、高警覺性、主觀性創傷評價),合計24個項目(1~5分/項目),總分范圍24~120分,臨界值50分,即超過臨界值表示存在創傷后應激障礙,且分數越高程度越嚴重。
1.3觀察指標
統計150例患者的評估結果,對比發生了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者和未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總結危險因素。
臨床資料中涉及的各項量表如下:①《日間鎮靜程度評估表RASS》、《日間疼痛視覺模擬評分表VAS》[1],前者-2~-3,后者0~3分,滿足以上條件表示鎮靜鎮痛效果良好;②《簡易應對方式問卷SCSQ》[2],得分高表示積極,得分低表示消極;③《艾森克人格問卷EPQ-RSC》[3],得分>0表示外向性格,<0表示內向人格;④《焦慮自評量表SAS》,>50分表示存在焦慮情緒。
1.4統計學
統計學軟件選用SPSS25.0,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行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行χ2檢驗,以“[(n、%)]”表示,P<0.05,則表示結果有差異。
2結果
150例患者中有38例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發生率為25.33%,如表1,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的機械通氣時間、鎮靜鎮痛效果、應對方式、人格特征以及焦慮情況,和未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患者存在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創傷后應激障礙持續時間短則數日,長則數月甚至伴隨終身,情況嚴重的患者會有自殺、攻擊他人等傷害性行為,需了解其發生的危險因素,制定防范措施。本文研究對150例急診重癥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脫機后有38例患者發生應激障礙,且總結得出,和機械通氣時間、鎮靜鎮痛效果、應對方式、人格特征以及焦慮有關。機械通氣屬于創傷性治療方式,若上機時間過長,患者的記憶會比較深刻,加上擔心病情,對死亡的恐懼,脫機后容易發生應激障礙。鎮靜鎮痛效果會影響治療配合度,以及患者的疼痛程度、躁動發生情況,需采取良好的鎮靜鎮痛方式,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積極應對者,可改變主觀認識,并主動尋求家庭、社會的支持,維持心理平衡,消極應對者,常常會回避他人并封閉自己,應激事件的調節能力較差,而內向的人,其通常表達能力較低,且表達欲望也較低,嚴重的焦慮情緒會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產生影響,導致植物神經紊亂,增加應激障礙風險。
總之,急診重癥患者機械通氣脫機后,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較多,需持續關注患者癥狀體征及心理狀態,盡早撤機,降低應激障礙發生率。
參考文獻:
[1]李艷. 急診重癥患者機械通氣脫機后發生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分析[J]. 數理醫藥學雜志,2022,35(1):150-153.
[2]徐欣,石強. 急診重癥患者機械通氣脫機后創傷后應激障礙的危險因素分析[J]. 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0,47(6):1228-1230.
[3]施金雷,李國宏. 賦能心理模式對機械通氣患者創傷后應激障礙及睡眠狀況的影響[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0,28(12):1774-1778.
科研課題基金項目:陜西省衛生健康科研基金項目編號:(2021D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