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東 程新宇 王子佳 周文康 衣金鑫 燕瑩瑩
摘 要: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互聯網時代的接踵而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技術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機遇,更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在創新創業時代的潮流中,把握實踐與成長的機遇至關重要。
關鍵詞:創新創業、互聯網+、建筑學
1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探索
1.1創新和發展“微學社”品牌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網絡媒體為大學生學習知識和開闊視野帶來了便利,成為大學生放眼看世界的一扇窗口。為響應大學生創新創業號召,項目組成員擬建立“微學社”校園公眾號并結合“微學社”小程序以及“微學社”官方B站賬號,通過運營和管理,將其建設成為提供多專業學生針對性學習、廣泛性交流,創業實踐、職業成長等多方位互動信息的公眾交流平臺;同時憑借公眾號的平臺建設,B站運營以及小程序的進一步深度推廣,組建團隊,開拓市場,致力將“微學社”打造成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專業媒體品牌。
1.2搭建高校學生專業性便捷學習交流與共享平臺
項目研究通過創新學習模式,將高年級與低年級、本校生與其他高校生連接共享學習網絡,通過各高校學生專業性交流,打破校際間壁壘、弱化教學差異、形成自主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通過信息平臺實現多方共贏。本項目旨在基于公益公眾號,B站推廣以及商業小程序間打造專業性強,針對性強的線上便捷交流平臺,學科類別細化,交流更具指向性。
1.3共享專業知識,推動高校互助
“微學社”將專業文化推廣,學生交流互助視為己任,以共同進步彰顯初心,使閉塞的學生交流走出校園的象牙塔。利用學生的專業知識所長搭建志愿者服務平臺,為有專業疑惑的同學和有專業經驗的同學建立便捷快速的點對點交流橋梁,平臺將利用答疑對點,專業互通,交流進步的優勢,來增進各高校間的知識交流,搭建別具特色的分享交流平臺;平臺將利用高效便捷優勢,服務社會專業人才交流、舉辦專業競賽和學習交流活動,推動專業文化發展,宣傳高校文化。
總之,“微學社”不僅是創業者,更是出色的服務者、聯絡者、開拓者。
2項目研究現狀與分析
2.1“微學社”整體現狀與分析
該課題項目負責人同時也是“薦筑人”公益組織的核心成員,累計粉絲數量3000+。并曾于2019年建立個人B站賬號發表原創視頻,收獲127名粉絲,累計播放數15.8萬。并于2020年建立公眾號“土豆燉白菜”進行公益性質英語學習交流,發表原創文章29篇,原創視頻25部。擁有45名粉絲,同時建立英語互助交流群(30余人),在交流過程中,各同學均反映出如今各院校交流過于閉塞,交流阻礙大,并且通過近期與各專業同學進行社會調研以及線下采訪(采樣155人,覆蓋7所院校,8類專業),總結出如今專業學習所面臨的現狀問題:1.同專業上下級銜接交流性差 2.同院校各專業普遍無交流? 3.各院校同專業交流性幾乎為零。在數據收集及訪談中也得出:1.目前學生對于外界的探索欲望強烈,但缺乏途徑。 2.專業知識無法有效傳遞,想法無法進行積極溝通 3.希望在本科學習期間通過專業知識賺取一定量利潤。依托此種現狀問題,“微學社”項目應運而生。“微學社”以交流,探討,分享,進步作為初衷,吸納各專業人才。力求將學業交流輕量化,普適化,專業化。本項目負責人以及所有成員均為品學兼優的學生,目前在招攬階段已經招募到建筑學專業,土木工程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等六類專業學生參加,多為班級,年級骨干同學。并且多有公眾號發文,錄制視頻的豐富經驗,多次組織線下學習交流,研討分享會。憑借對目前閉塞形式,學生自發交流性差的改動愿景,我們有信心能夠更好的打破傳統,解決問題,探索未來交流發展之路。該項目目前已經與沈陽擺渡仁教育咨詢有限公司展開合作,進行資源以及受眾引流。
2.2“微學社”公眾號創辦現狀與分析
高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如下不利條件:1.網絡上免費的學習資源和教程紛繁冗雜且良莠不齊,學生在搜索資源和教程的過程中浪費大量時間2.“ARCHDAILY”“智筑網”“筑龍學社”等現有全國性的大規模公眾號對資源進行壟斷,課程價格過高,在校生的消費能力尚不允許 3.同一院校不同年級之間無法做到有效交流分享學習,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經驗和學習資源無法有效的傳達給低年級的新生,使得每屆新生在入門基礎學習時較為困難,尤其例如初級建筑學專業的高度無法得到快速提升,贏得大環境競爭。對當下的專業學習而言,信息意味著未來,開辟一個專屬學生群體的教學交流渠道更極為迫切。然而,在當下的學習環境下,學生們十分缺乏這些途徑。建筑生更需要一個品質優良且價格低廉的專業性學習平臺。
2.3“微學社”B站運營現狀與分析
當下,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士對其他專業知識,文化藝術展現了濃厚的興趣,但很多專業的知識復雜,專業知識,較高的專業性質要求較高,導致社會上很少開展針對非業界人士的知識科普活動,也極少出現面對青年學子的專業性知識宣傳。因此,我們希望開展通過B站平臺進行科普類知識分享活動,結合所涉及專業知識,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擴大人文多元性培養。并且也會開展學術研討交流會。一方面提升學生專業水平,一方面提高青少年對于大學的專業素養。擴大社會宣傳范圍,使高校專業走出校園,面向社會。
2.4“微學社”小程序開設現狀與分析
基于“微學社”公眾號以及B站平臺進行推廣,可以以小程序為商業盈利項目。以輕量化,便捷化的小程序成為點對點的專業性的即時交流平臺。并可提供針對性的優質且價格低廉的實驗性資源素材。“微學社”不僅提供專業交流的機會,也提供學生自愿上傳知識素材賺取一定學術利潤的機會,“微學社”團隊經過篩選整理出類型性優質資源并以低廉的價格進行分享。為廣大學生提供專業知識的利潤轉換,來激發學生們進一步學習的熱情。以公眾號,B站賬號為小程序導流,基于此基礎使得其為理想的推廣渠道。
3項目研究內容和目標
項目主要以“微學社”為主體進行實施,通過互聯網線上多平臺結合的方式,研究市場,探索市場需求,完成“微學社”四大目標,并從其中獲得部分利潤。
3.1工作內容
3.1.1建立“微學社”公眾號
建立黑龍江省內各高校專業學生學社,提供專業交流、就業實習信息、搭建學生交流平臺。
①與優秀高校先鋒學生團體取得聯系,在各高校進行宣講活動。(線上線下相結合)
②組織院校間的學生互助活動,為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牽線搭橋,與優秀的人同行,以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③組織線上及線下講座,在不同院校舉辦講座,分享學習心得與歷程。
④作為信息共享平臺,力爭為東北地區各專業學生提供招生,就業,實習,實踐及專業學習類信息。
⑤以聯盟為平臺中樞,征集優秀學生作品,學生間相互推出各專業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
⑥學生可加入平臺,在其中分享自己在學習設計中的問題,疑惑,心得,感受。以打破院校的壁壘,讓更多的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溝通。
3.1.2建立“微學社”B站運營賬號
針對高校各專業學生,項目將提供分享學習經驗技巧的學習頻道,提供每一個熱愛的人自由發揮的舞臺。
①運營賬號將進行原創視頻和線上直播兩種模式,作為即時推廣與學業交流的行為模式
②基于當今學生的使用平臺傾向,進行每日推文分享以及優秀作業分享,快速累積粉絲數量
③定期發送調查問卷,收集平臺意見以及學習提問
④定期進行線上直播,探討學生提問以及知識分享
3.1.3建立“微學社”小程序
針對高校各專業學生,項目將提供自助學習團體的學習場所,提供學習資源與就業資源與技術輔導。
①提供專業對點交流提問,提供交流平臺,施行“提問者主動體系”
②學生可自行低價購買小程序內學習資源,并可上傳學習資源獲取學習補貼利潤
②學生可自行報名參加線上/線下活動及學業交流競賽
③學生可自行設計專業性文創用品,經過審核后可上架
④接受商業性專業推廣,提供實習合作機會
3.1.4開辦“聚學+”活動
科普專業性啟蒙知識、宣傳大學文化特色,走出校園,走進青少年教育、地方特色宣傳單位、走向街頭百姓宣傳年輕人的文化特色;同時將社會慈善與校園對接。
①有很多青少年對于大學專業沒有明確目標以及知識儲備,所以我們會通過線上或者線下進行專業性文化啟蒙推廣,將大學學習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思考之中,真正的做到服務先行于學生個體。
②我們更加關注大學生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開辟青少年科普專項計劃,將優秀學生、從業者包括教師在內的多身份對象與社會連接。把專業性知識帶入青少年群體中。科普關于建筑學,電子信息技術,美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等專業的啟蒙知識,開拓孩子的科學素養。關注青少年兒童的綜合素質培養,不僅僅注重基礎學科培養,也關注青少年個人對未來職業的規劃方向。
③ 聯合多所院校學生,展開公益性手工模型,電子機械,繪畫作品展出及出售,所獲利潤將用來資助團隊運營及其余工作的開展。
3.2項目盈利模式方案
本項目盈利部分主要來源于以下五個創新盈利模式:
A創新模式:通過地方專業院校或企業,文化機構結盟,篩選優質有效信息發布平臺,收取需求方一定費用。一方面可為相關優質企業機構做部分宣傳,也可以為待實習學生提供求職信息,實現真實有效信息對接。作為長線計劃,以此實現盈利分紅。(我們所具備的優勢便是更加本土化,具有很高的針對性,且人員更加可靠)
B創新模式:通過小程序平臺,搭建遠程專業對點交流輔導,收取平臺管理費用。由于目前較多專業已經逐步從理論轉為實踐,許多同學花了很多時間背理論或上了許多課程卻仍然無法提升自身實力,主要是因為基礎理論的學習只是專業能力的一個部分,更多的專業能力提高還要要依靠同學間的經驗傳授、一對一的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剖析,我們認為遠程網絡交流輔導可以滿足這種需求。當前網校學習多為課堂講授模式,課堂教學常為套路化或錄播課程,無法解決個別案例的問題。我們提出的這個創新課堂模式,擬采取小時收費模式,將很好的解決學生的學習苦惱。
C創新模式:網絡專業資料室,收取資料費用。通過資源分項進行盈利。將市場上學生真正需求的資源進行匯總整理分類,有些資料我們將在平臺出售、郵寄。例如:專業必讀書籍,相關制圖規范等等。近期較新資料我們整理后部分以系列推文的形式盈利,即部分免費部分收費。
D創新模式:學生自行制作上傳文創用品,收取中介費用。
學生根據自身學業興趣,自行制作電子器具,手工模型等文創用品。對商品進行介紹并參與審核,最終上架,整合零售后,形成中介形式的銷售平臺,收取一定費用,最終以達到服務學生群體的初衷。。
E創新模式:專業宣傳活動及學術競賽。
定期舉辦圍繞專業特色宣傳的設計活動、征稿活動,從而將產生的優秀作品,例如哈爾濱特色建筑模型,哈爾濱風景繪畫作品。并對獲獎作品進行進一步加工。最終成為創意性商品。與作品方進行合作從而進行銷售。
4結語
在整個項目長期實踐過程中,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將促進大學的長期并且穩定發展。大學是輸出高級人才的重要領域。社會的進步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大學的發展情況。在當今時期的背景下 創新創業公司公司和創新產品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關注,因此當前市場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創業人才。創新和創業教育將促進社會快速發展。如果一個企業希望在時代浪潮中穩定經營并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就應該順應社會發展趨勢,采用互聯網思維模式,不斷優化和創新其新的創業模式,積極尋找創新和創業的發掘點,并加強從多個角度看創新。
對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將有助于建筑專業學生獲得良好的綜合素質,使本專業的建筑生能夠充分利用良好的互聯網思維來促進經濟發展。當前的就業問題已然成為社會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都需要面對社會就業的壓力。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找到工作機會,要求這些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同時掌握各種建筑行業的關鍵知識,其實用性和實踐能力與社會企業的互聯網思維相適應。
參考文獻
[1]“十三五”規劃綱要:深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N]新華社,2016(3)。
[2]趙見偉,霍達,張傳鳳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1.智庫時代,2019(27)141+200。
作者簡介:郭東,出生年份:2001年---,性別:男,民族:漢,籍貫(省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學歷:本科,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單位所在省市及郵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150000
項目基金:黑龍江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2110214012)-“微學社”專業信息交互平臺的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