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敏君
【摘要】初中化學主要介紹基礎知識、基本的化學技能、簡單計算和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簡單應用,比較形象直觀,而高中化學還進一步揭示了本質的原因,比較抽象。初高中化學在內容難度、教學方式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跨度,使得“初高中教學銜接”一直是高中化學教學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思考
初中化學比較形象直觀,經常以熟悉、具體、直觀的現象或有趣的實驗引入,形成基本的化學概念和規律;高中化學除了形象思維外,還通過抽象的化學模型探究化學概念和規律本質,例如,氧化化學反應的本質。因此,從初中化學過渡到高中化學,應把握學生的初中知識儲備情況,多關注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過渡,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教學內容的銜接
(一)教材的研究
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高中化學教師都沒有教過初中化學,為了做好承前啟后的工作,高中教師最好先熟悉一下初中教材,了解初中化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做到“知己知彼”。
(二)知識點的銜接
高中化學會對初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作進一步拓展、完善,需要鞏固復習初中的相關知識再加深。例如:
1.復分解反應的再認識
初中時,酸、堿、鹽之間的復分解反應我們主要通過化學方程式來表示,到高中后,學習了電離的概念,知道了電解質的特點后,會從電離的角度對酸、堿、鹽再認識,從而引出離子反應的概念,通過對離子反應的學習,從微觀角度揭示復分解反應的本質,加深酸堿鹽之間復分解反應的理解。
2.化合價的再認識
初中時,化合價主要通過記憶來學習,隨著高中化學物質的增多,初中的記憶已經解決不了很多問題,所以我們要在初中記憶的基礎上,通過對原子結構的分析來重新認識化合價,只有學好化合價的概念才能順利的學習高中的氧化還原反應。初中介紹氧化反應、還原反應,只是從得氧失氧的角度判新,高中引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更全面判斷依據是——化合價的升降,并指出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必然同時發生,分析了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3.燃燒概念的再認識
初中時,對“燃燒”的定義是: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一種發光、發熱的劇烈氧化反應。高中時,從H2在Cl2中的燃燒實驗,對燃燒定義的新理解是:任何發光、發熱的氧化還原反應都可以稱為燃燒,也就是說,燃燒不一定要有氧氣參與。對燃燒反應的本質作了進一步的拓展。
4.物質定量的再認識
初中時,主要從宏觀的角度來進行物質的定量計算,比如質量、體積,而高中開始進入到對微觀物質的學習,初中對微觀認識主要停留在“個”的表述,而進入高中,我們開始用“物質的量”表示微觀粒子的數目,學習了相關的物理量——阿伏加德羅常數、摩爾質量、氣體摩爾體積、物質的量濃度。初中的相對原子質量和高中的摩爾質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表現在:數值相等,單位不同。用于表示溶液濃度的定量描述,初中用與宏觀的物理量——“質量”有關的“溶液的質量分數”,高中用與微觀的物理量——“物質的量”有關的“物質的量濃度”。
5.原子結構的再認識
初中時,已經對原子結構有了初步的學習,知道原子核、核外電子、質子、中子、電子等概念,高中階段在初中學習的基礎上從原子半徑,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等角度重新認識原子結構,以及結構對性質的影響 ,引出了質量數、核素、同位素等概念,以及金屬性、非金屬性與結構的關系。
二、學習方法的銜接
初中化學的學習內容是比較直觀的,定性的,以記憶為主,而進入高中以后會發現化學作為“理科中的文科”的學科特點,學好高中化學,不僅需要認真記憶,還要學會獨立而深入的思考,記憶也應該建立在對知識理解的前提下記憶。高中化學的學習方法可以從以下方面培養形成。
(一)重視方法形成,加強理解記憶
高中階段學習科目增多,難度增大,要提高課堂理解的效率,更需要重視預習和復習的重要作用,教師要引導學生堅持做好課前預習,課堂積極思考,專心聽課,課后及時復習并做好學習小結和整理。具體實踐可充分利用練習冊,現用的練習冊通常有“課前預習”“典例探究”“分層演練”的模塊設計,引導學生利用好各種學習資源。
教師還應多指導學生養成認真閱讀教材的習慣,既重視教材重點知識,也不忽視一些數據、圖表及選學內容,如“拓展視野”、“資料卡”等一些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的主要內容,拓寬知識面的同時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特點,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高中化學學習單靠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需要理解性的記憶,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善于思考設疑,培養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終生學習的技能,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善于思考,大膽設疑,大膽創新,特別是實驗方案的創新設計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化學學科素養。
三、教學策略的銜接
(一)明確差異,循序漸進
熟悉初高中化學教材內容難易程度的差異,在教學中合理控制高中化學概念的教學難度,按照由淺入深的原則,對于較難理解的概念,可以分階段給出定義,然后再達到完善的預定義。例如,電解質的概念,從“化合物”“自由移動離子”“導電”的理解再引出“電解質”概念的理解并補充“非電解質”的概念。
(二)靈活教學,激發興趣
利用好教材設計的一些欄目,比如:思考與討論、演示實驗、教學模型等設計問題,引導思考。并聯系一些社會話題,比如:口罩的成分、消毒劑的種類、乙醇汽油的前景、可燃冰的開發等,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社會、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經濟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如講“硫的性質”時,可介紹打碎水銀溫度計可灑“硫粉”,草地驅蛇也可灑“硫粉”,讓學生覺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化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提高學習化學的樂趣。
高中化學知識中有些知識點比較抽象,因此,教師應盡可能的通過各種方式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例如:通過一些日常現象或者常用語言解釋化學原理,比如借助“森林中的一抹陽光”解釋“丁達爾效應”,通過實際生活例子展示化學對生活的影響,比如“料酒加醋使魚肉更鮮美”是“酯化反應”的應用,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如“動畫模型模擬化學鍵變化”分析“有機反應的反應本質”,既帶動了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了學生的思維,牢固掌握了知識點。
【參考文獻】
[1]梁東升.初高中化學課程銜接問題的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5
[2] 劉俊超.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