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摘 要:“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在小學思政課教學中融入黨史學習教育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從四方面談小學思政課與黨史學習教育融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思政課;融入;黨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把統編教材作為依據,確保教學的規范性、科學性、權威性,同時也不能簡單照本宣科。”
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涵蓋的歷史內容龐雜,以時間為脈絡,以精神為核心,從“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到“中國有了共產黨”“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直至“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富起來到強起來”,回顧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從救亡圖存到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這是對學生進行黨史學習教育最好的載體。文章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談小學思政課與黨史學習教育融合教學的策略。
一、深度解讀教材,找準教學落腳點
教材呈現了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和愛國精神,認識到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國共產黨發揮的決定作用,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認識到中華民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才能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例如,“中國有了共產黨”這個單元是由“開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軍不怕遠征難”三框內容組成,其對應的歷史事件就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井岡山道路的開辟和紅軍萬里長征。教材利用歷史演繹法,從大到小,從抽象到具體地呈現歷史事件,這是明線。但是,黨史教育不僅僅是講歷史,而是要以歷史為基礎,凸顯政治認同這一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深度研讀,發現教材中隱藏的暗線就是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和長征精神。
二、打破時空限制,促使情感共鳴
學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可能難以理解戰爭年代所處的生活境地。為此,教師可借助影片、歌謠、故事、文物、圖片、視頻等載體促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例如,“開天辟地的大事”這課在介紹中國共產黨誕生的社會背景,教師通過播放電視劇《覺醒年代》的開頭部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當時中國陷于內憂外患、人民痛苦不堪的動蕩社會中。接著通過播放1915年5月9日袁世凱下令同意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片段,引導學生思考:“看到這里,你作為一名中國人有何感想?假如你生活在那個年代,你會怎樣做?”學生紛紛表示十分憤怒于袁世凱政府的種種賣國行徑,要反對袁世凱政府。通過影片的播放,學生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把學生內心的愛國之情激發出來。又如,在“紅軍不怕遠征難”這課中,教師提前讓學生準備《一件棉衣》《一雙草鞋》《半袋青稞面》等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小故事并有聲有色地講述,引導學生將故事中饑餓、寒冷的體驗與現在的生活進行對比,激發學生對紅軍堅定不移的信念和勇敢頑強的精神等方面產生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
三、灌輸和啟發并驅,促多維探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必要的灌輸,但這不等于搞填鴨式的‘硬灌輸’。要注重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例如,在“開天辟地的大事”這課,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從中共一大召開的歷史事件總結出紅船精神:“1921年7月,在上海秘密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出示中共一大會址圖片),參會代表13人。你們知道當時的黨員有多少人嗎?”當學生看到自己的猜測數字和實際數字出現非常大的偏差時,學生都震驚了。“當時的中國處于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動蕩時期,這些黨員代表們集結在一起共同商議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出路,體現出他們什么精神呢?”學生通過交流提煉出黨員代表們敢為人先的精神。教師接著展示南湖紅船,提出問題:“同學們,后來中共一大會議轉到浙江嘉興南湖上召開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這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教師布置學生閱讀教材的“閱讀角”,找到會議轉移的原因。接著教師繼續追問:“上海的會議被迫中止了,為什么還要轉移到浙江嘉興呢?這體現出黨員代表們什么精神呢?”教師通過播放南湖紅船召開中共一大的細節視頻,學生提煉出黨員代表們排除一切困難、想盡一切辦法、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精神。“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為黨的名稱,確定了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就是黨的奮斗目標。從黨的奮斗目標內容,你覺得中國共產黨是一個怎樣的黨?”學生提煉出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一心為民的精神。在引導學生一步步構建紅船精神的基礎上,教師最后就水到渠成地展示紅船精神,使學生容易理解并接受。最后通過觀看三段視頻,總結出每段視頻體現出哪一種紅船精神,引導學生要弘揚紅船精神,賡續紅色血脈。
四、聚焦人物故事,傳承紅色基因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追夢、復興中華的奮斗歷程中涌現出一批批頑強拼搏的英雄人物、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形成“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小學思政課的重要資源。例如,在“開天辟地的大事件”教學中,教師布置學生閱讀“活動園”關于李大釗的文章時,引導學生思考:“李大釗在獄中受盡各種嚴打酷刑,但他守口如瓶,沒有透露黨的任何秘密。在死亡面前李大釗表現得如此大義凜然、堅貞不屈,為何他可以不懼怕死亡呢?”學生討論交流后,知道李大釗之所以這么無畏死亡、嚴守黨的秘密,就是因為他心中有堅定的革命信仰和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又如,在“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中“自力更生 揚眉吐氣”的教學中,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各行各業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涌現出一批批英雄模范人物。為了讓學生汲取這些英雄模范人物精神,教師課前安排學生查閱英雄模范人物資料,通過召開“致敬英雄 傳承紅色精神”故事分享會,讓學生親身演繹并講述他們的故事。如毅然放棄美國優越條件、沖破重重阻撓回到祖國、隱姓埋名28年奮戰在核基地的鄧稼先;“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的“鐵人”王進喜;為了改變蘭考面貌,不達目的、死不瞑目的黨的好干部焦裕祿;愿意永遠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的雷鋒。通過分享與交流,學生深深地被這些英雄模范身上的精神所感動并立志向他們學習。
總之,在小學統編教材融入黨史學習教育,讓學生從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傳承紅色基因,從黨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和先進模范的艱苦奮斗中汲取精神力量,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感,勇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
[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黨的建設,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