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蕾 范懿
[摘 要] 中日兩國的環境設計專業在發展過程中有一些共同之處,都受到了西方建筑學與東方傳統造園思想的影響。日本在19世紀末由于產業改良的需求較早接受了西方工業設計教育的思想,我國則在20世紀中葉確定了現代環境設計教育的體系。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代兩國高校環境設計教育在教學管理機制、教學理念、教學評價及企業推動力上產生了一些差異。日本高校的管理機構較為獨立,專業考核機制靈活多元,教學上更多強調培養學生的科研態度與創新精神,企業對高校設計合作項目的投入也較多。通過對日本高校環境設計教育及教學體系等的研究,以期為我國環境設計教育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環境設計;教育;比較
[基金項目] 2018年度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工程項目“明清以來蘇中地區民居空間演化與社會變遷研究”(KYCX18_1877)
[作者簡介] 吳冬蕾(1976—),女,江蘇鹽城人,設計學博士,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日本九州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環境藝術設計、設計遺產保護開發研究;范 懿(1983—),女,江蘇南京人,建筑學博士,久留米工業大學建筑·設備工學科助理教授,主要從事建筑設計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8-0165-04 [收稿日期] 2021-10-15
“環境デザイン”(環境設計)作為狹義的專業名稱在日本大學中直接使用的并不少見,如筑波大學、九州大學、大阪藝術大學等都有設置,一般設置在工學部的建筑學科之下。在我國,環境設計專業目前屬于藝術門類內設計學科(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作為廣義的研究系統來說,環境設計研究的空間范圍從建筑空間到街道、廣場、公園、街區、城市甚至包括山野、湖、河等幾乎所有尺度的“空間”;環境設計所關注的問題從使用功能到形式美感再到生態、健康、節約,甚至社會政治效應等,因此,環境設計是一個全面學習社會文化、自然科技等與空間創造相關聯的學科。
一、近代中日高校環境設計教育的起源比較
(一)日本近代設計教育起源于產業改良的主動需求
19世紀末,日本國內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發展中不斷受到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起初日本設計的主要任務是改良一些出口工藝品的外觀,后來逐漸意識到提高生產適銷產品的能力對國家發展至關重要。要讓工業產品既實用又優雅,必須培養設計人才來優化產品,當時日本的藝術學校無法同時有效地傳授工業技能方面的知識。日本政府決定大力推動技術教育,1873年由工部省成立了日本第一所國立技術學校Kogakuryo Technical School(東京工業大學前身)。1897年校長手島精一(Seiichi Tejima)建議效仿歐美成立工業設計系(工業図按科),幾經周折后于1929年設置窯業科(陶器)、染織科、建筑科等學科,采用了包豪斯式的工廠制教學方式,對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嘗試帶動了東京科技大學、東京高等技術學院、千葉大學等一批工業設計教育的先驅者[1]。19世紀30年代前后,德國建筑師Bruno Taut、法國家具設計師Charlotte Perriand等應日本政府邀請參與工業品的設計工作,現代主義的設計風格對日本近現代設計教育與設計實踐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二)中國近代設計教育起源于帝國主義入侵與教會學校的推廣
西方現代環境設計技術與思想傳入中國最初主要由兩個途徑:一是租界建設;二是教會學校。鴉片戰爭后,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華設置租界區,一批中國工匠有機會參與西式建筑工程實踐,西方國家的建筑技術與思想開始在民間傳播,1880年成立的上海楊瑞泰營造廠預示著建筑業的現代化變革。20世紀初傳教士為了爭奪在華傳教的有利地位,紛紛在國內開設教會大學,在鼎盛時期時教會大學共有21所,其中17所為基督教所創設,4所為羅馬天主教大學所創辦[2]。這些大學在體制、機構、計劃、課程、方法乃至規章制度諸多方面都直接引進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發展中逐漸與當時的中國社會融為一體。1914年由美國基督教會創辦的私立金陵大學設置了農科,1927年成立金陵大學園藝系,培養出了陳俊愉等一批風景園林專家。1952年國家進行高校院系大調整,將私立大學全部改為公立,并根據蘇聯教育模式設立大學結構,教會大學悉數被分解合并。
相比較而言,同時期的日本教會學校只有上智大學、立教大學、東京英學校、明治學院等幾家,這些教會學校在發展過程中都始終以神學傳播為主,并未對國家的政治與教育產生深刻影響。
二、近代中日高校環境設計教育的發展比較
(一)西方建筑學思潮的啟蒙與引導作用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一些國家開始涌現新的教育思潮,并形成了廣泛的社會革新運動,這對當時的日本設計產業與設計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明治政府在1870年(明治3年)成立了工部省及工學專門教育機構,并設定了土木、機械、造家、電信、化學、冶金、礦山七個專業。造家科相當于日本現代建筑學科的起源,為日本高校土木、建筑、環境、都市工學等工學范疇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896年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設立了本科設計專業,1902年設立“圖案科建筑教室”。1923年東京大學造家學科改為建筑學專業,建筑學是現代環境設計教育的發端之一。
20世紀上半葉我國的高等教育受歐美、日本等國影響,重視素質教育與學術教育。“庚子賠款”后,清政府派出了一批赴西方各國學習建筑的留學生,為我國培養了第一代建筑設計師。20世紀下半葉受蘇聯的影響較多,開始偏重職業教育。
(二)東方傳統造園學的傳承與發展
中日兩國很早就有對環境空間審美范式的研究,日本11世紀末的《作庭記》比中國明代計成的《園冶》早了約五百年。中國漢唐以來的造園藝術被引入日本后發展出新的形式,開始只是由工匠群體來傳承技藝,到了20世紀初期,受西方現代環境設計教育的啟發影響,東京帝國大學、京都帝國大學、千葉大學紛紛開設造園學課程,在傳統造園思想與技術的基礎上融合了歐美城市與建筑設計的新理念。現今,日本高校的造園相關專業仍較多設置在農學部下,如千葉大學園、明治大學、東京大學、大阪府立大學、筑波大學、北海道大學、京都大學等大學的農學部都開設有園藝學或花卉綠地計劃學等相關的專業與課程,對植物的研究是園藝學的基礎,因此傳統造園學也逐漸變為生物資源學或環境生態學研究的分支領域。我國的造園學專業最早成立于1951年,由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與清華大學建筑系聯合創辦,1980年后高校的風景園林學科不斷發展并逐漸與國際接軌。
(三)20世紀中后期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是日本環境設計相關專業蓬勃發展的時期,日本一些大學的工學部在建筑學基礎上開設了城市規劃、環境設計相關的專業。中國環境設計專業于20世紀80年代末復蘇,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有了改變生活的迫切需求。1992年至2000年本著有利于學科的交叉綜合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原則,近250所高校實行了省級政府管理、地方與中央共建的體制。這一時期也是環境設計相關學科大力發展的時期,招生人數不斷增加。進入新世紀,吳良鏞院士提出了“廣義建筑學”和“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將建筑設計的范圍擴展開來。與此同時,風景園林學、生態學、設計學等專業也將其研究范圍不斷拓展。“環境設計”專業的前身“環境藝術設計”早期只是被狹義的認為是室內設計,后逐漸發展到建筑內外裝飾和小面積的綠化與公共藝術設計。
三、當代中日環境設計教學體系對比分析
(一)教學管理機制的對比
中日兩國高校管理運行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日本大學按資金來源主要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種。日本的國立大學由國家財政出資,一般綜合實力較強;私立大學在教學上更加重視社會實踐,各具特色,例如早稻田大學被認為是政治家的搖籃,慶應大學則以培養企業家著稱,是私立大學中的佼佼者。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大學,都秉持大學自治理念,內部事務主要由評議會、教授會等教師組織負責,學校以外的機構不能干涉學校內部的教育與研究等事務。每所學校都可以制定符合自身需求的教師聘用與職位評定標準,環境設計專業更青睞于招聘專業執業資格過硬并具取得一定社會聲望的設計師直接入職。由于高校高度自治,日本大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在維持社會聲譽和多方爭取研究資金的過程中與也與社會和市場形成了密切關聯。
我國高校主要由政府各級教育職能部門統一管理,定期按統一標準組織考評劃分資源分配,這樣做的優點是可以集中力量優先發展一批高水平的院校與學科,并通過聯動效應帶動相關專業發展,保證高等教育的有序與規范運行。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各高校在考核與排名的壓力下,容易急功近利,短期的利益導向不利于基礎研究的深入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發展。目前的考核機制對環境設計學科尤為不利。在我國,環境設計專業的前身是藝術設計屬于藝術類,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基本等同室內裝修設計,2000年左右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環境藝術設計開始推廣到建筑整體與周邊的美化,在東南大學等一些建筑院校中也開始設置,藝術學和工學開始結合起來。近年來隨著國家花園城市與美麗鄉村等城鄉建設計劃的推行,環境藝術設計逐漸又將范圍擴大到城市與鄉村,并將專業名稱改為環境設計,當代的環境設計雖然還設置在藝術類下,但是學科交叉的特征已經越來越明顯,尤其受當代藝術思潮的影響,藝術從單純的審美需求中解脫出來,更加強調對人類命運與社會責任的關注與反思。因此,當代環境設計已經擺脫了僅美化環境的窠臼,更加注重利用工學、農學、地理學等綜合研究來解決城市的環境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環境設計更偏重于社會實踐屬于應用型專業,并越來越強調多學科研究成果的交叉運用。設計學院招聘青年博士和引進人才的目標也偏向于科研考量,大部分缺乏社會設計實務實踐的青年教師承擔了大量的設計教學工作,一些有專業經驗的人才由于年齡、科研成果等的限制很難進入體制內工作,即使作為外聘兼職教師也要求必須具有教師資格證,因此從人才引進的目的性和靈活性上看,我們目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反思。另外,標準單一的考核模式也很難讓學校有自主發展教育主張的空間。
(二)人才培養理念對比
日本的環境設計教育重視學生的科研態度與方法的培養,如基礎數據的挖掘、基本資料的整理歸納等研究的細節與過程,其研究結果的有用性和完整性并非主要的衡量標準。另外,日本大學的建筑環境教育細分為建筑計劃和建筑設計(或“意匠設計”)。建筑計劃所包涵內容比建筑設計更廣泛。建筑計劃是研究如何規劃符合人們行動與心理需求的建筑環境空間,是從人的角度對建筑空間進行設計的一門學問,注重將人的環境行為要求與環境性能之間的關系通過空間創造來加以調節,并揭示其規律性。建筑計劃主要是針對一些中等規模、公共性較高的環境空間,建筑計劃方向的教師致力于有關人的環境行為調查、環境模擬實驗等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上。在九州大學,工學部本科學生在臨近畢業時需要到教授負責的研究組與碩士、博士共同參與特定課題的研究。
國內環境設計專業更注重學生設計技術的培養與作品最終呈現的藝術效果。學生設計作品、研究等常忽視基礎資料研究環節,比較看重對設計與分析軟件的掌握,設計過程的合目的性與最終效果的展示。究其原因:其一,綜合類大學各類課程的設置數量多,每門課的專業課學時變少,作業任務繁重,學生作品很難深入;其二,學生就業升學壓力大,兩者都注重設計技法的熟練程度,反而對創新精神與嚴謹治學態度重視度不高。
(三)教學評價體系對比
高等教育評價體系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導向。主要評估高校人才培養、科研水平及社會影響這幾個重要方面。
日本高等教育評估分為外部評估和內部評估,內部評估是大學的自我評估,外部評估有民間和政府兩種。民間評估機構由公益財團法人大學基準協會實施,政府評估由日本文部省委托獨立行政法人大學改革支援與學位授予等第三方機構實施。日本高校從20世紀90年代起開啟外部評價機制,2004年推行國立大學法人化后要求不論是國立、公立還是私立大學每7年都必須接受文部科學省認證的第三方評價機構的評價。這些機構的評價標準非常詳細,整合了大學發展過程中的很多方面,對大學進行多元化評價,這對于并非以科研為主的環境設計等應用學科來說較為公平。
國內對高校的評估主要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也有少數第三方評價機構參與,評估有時很難擺脫內部人為因素的干預,結果也偏重反映高校內部環境而忽視了社會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需求。我國目前存在的第三方教育評估機構在準入和監督機制尚不完備的情況下其專業性和權威性也無法得到廣泛認可。
(四)企業的推動力比較
日本設計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企業的大力推動。日本的社會企業較多,所謂社會企業要將企業盈利的一部分用來回饋社會。近年來,日本企業對社會的回饋從公益慈善和文化藝術資助等項目開始轉向通過開展公益或研究項目來解決社會問題。日本有三分之二的企業與高校有共同的研究項目,并為高校提供了大量資金。企業與高校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和形式,而且具有強力推動產學合作的能力和措施[3]。日本企業對于環境設計人才的需求和對社會環境問題的關注推動了環境設計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科研水平。由日本武福財團投資在瀨戶內島嶼上每三年舉行的大型國際藝術節活動歷經十多年帶動了當地鄉村環境改善、地區經濟發展與地域文化傳播。豐田財團每年都會撥出專項經費用于設計研究,鼓勵學者與設計師參與社會環境問題的研究。
我國產業界大部分是出于自身發展需要或是申請政府相關資金時才會委托高校進行技術研發、接受實習培養等,而參與度還遠遠不夠。企業和學校都普遍認為人才培養是學校的事,實踐能力培養是企業的事,兩者在實踐層面的合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結語
中日兩國高校的環境設計教育一直以來都受歐美國家的影響,在結合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各自的特色。近年來,兩國在通識教育、跨學科合作、國際化、對未來社會的關注等方面有許多相似的做法。日本政府推行的高校獨立行政法人化改革,加大了高校的自主性,促進了高校的創新發展。社會企業與高校積極合作推動了高校環境設計教學與科研。對比是為了尋找差距,發現問題及根源,以提高學校和師生的強國意識。日本高等設計教育的發展有目共睹,很多經驗做法值得我們思考借鑒。
參考文獻
[1]東京工業大學百年史[EB/OL].[2021-07-10].https://www.titech.ac.jp/about/overview/history.html.
[2]民國時期的二十四所教會大學及其最終結局[EB/OL].(2021-08-31)[2021-08-31].https://zhuanlan.zhihu.com/p/405273511.
[3]周敏.民國時期中國教會大學辦學特色簡析[J].天中學刊,2008(1):92-94.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U Dong-lei1, FAN Yi2
(1.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Kurum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urume, Fukuoka 8220000, Japan)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western architecture and eastern traditional gardening ideas.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Japan accepted the idea of western industrial design education early due to the demand of industrial improvement, while China determined the system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nterprise-driving force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of Jap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ively independent, the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mechanism is flexible and diverse, the teaching emphasizes more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scientific research attitude and innovative spirit, and enterprises also invest more in the design of cooperation projec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ystem in Japa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esign; education; compari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