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雪平 肖龍 王美姣 苗志毅


[摘 要] 根據“液氣壓實訓”課程教學內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詳細闡述了“液氣壓實訓”課程思政教學的設計與實現。從課程思政總體教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兩個方面,分析了“四對接、六合一”人才培養模式下,“液氣壓實訓”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思政元素、課程思政實施方案、教學實踐,以及課程思政的建設模式。總結了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實施的方法,為裝備制造大類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設計和實施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課程思政;液氣壓實訓;教學設計與實施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四對接、六合一’校企命運共同體的智能制造類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2019JZW03);2021年河南省首批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作者簡介] 楚雪平(1973—),女,河南宜陽人,碩士,河南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數控機床維修和液氣壓技術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8-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8-16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1]。其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展規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高校每一位思想政治課和專業課教師的責任。
“液氣壓實訓”是裝備制造大類、機械設計與制造專業類的綜合實踐技能課程,以智能制造示范實訓基地為依托,涵蓋液氣壓技術、設備安裝、電氣PLC控制、設備聯調、維護與保養等內容。本文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學設計、教學實踐等方面探討了課程思政在本門課程中的實施。
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液氣壓實訓”課程是我院國家級高水平專業群——數控技術專業群的一門基礎公共課程。數控技術專業群從“產、教、學、研、創、訓”六個維度,創新出“四對接、六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實訓工件與企業產品合一、教師團隊雙崗雙兼合一、學生與工匠之徒合一、科研項目與技術研發合一、專業學習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合一、培育培養與培訓服務合一的“六合一”運行模式。通過實踐,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的對接、專業能力與職業能力的對接、教學標準與崗位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等“四對接”。
二、“液氣壓實訓”課程思政總體設計
(一)課程思政建設方向設計
依據河南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專業能力強、職業素養高的“知識型、實踐性和創新型”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辦學定位和數控技術“高檔數控設備突破、智能制造技術集成、工匠培養”的專業特色,確定“液氣壓實訓”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方向為愛國情懷、工匠精神、職業道德、職業規范,重點是工匠精神、辯證思維、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
(二)項目化課程內容
基于“四對接、六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依據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以工業現場液氣壓技術的典型系統為載體,以選“好”教材、用好教材、跳出教材的原則,結合多軸數控加工和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1+X”認證要求,對教材進行重構,將企業真實項目提煉、轉化成實訓項目,基于工作過程導向將項目分解為任務,實現課程融通。
(三)明確課程思政目標
引導學生樹立成為“工匠”的職業理想;強化無私奉獻、誠實守信的職業道德,忠誠、負責、認真的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職業規范和職業習慣;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強化辯證思維,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的學習方法;培養樂觀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四)針對性實施方案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四對接、六合一”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核心是落實立德樹人,健全“德技并修”,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關鍵。因此,在課程思政實施方案中,首先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學習師德模范事跡,規范教師的言行舉止,并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學質量評定、教師職稱晉升、績效考核等的首要考核項,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課程思政的實施,教師必須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做到傳道承德。
2.實訓項目的實施方案。實訓項目的課程思政設計如圖1所示。根據項目內容確定三個項目的課程思政目標和內容。其中,課程思政目標導向項目內容,課程思政內容支撐課程思政目標,項目內容實施課程思政目標。
項目一:采用案例、對比和問題引導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案例為講故事“三國演義”:美國、德國、日本三國液氣壓技術在國際上的地位,分析四次工業革命的演變,分析液氣壓技術強國的背后就是制造強國。對比是找差距,激發學生強國意識;學習國家技能大師的成長,以問題引導學生堅定成為工匠的理想。重點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愛國情懷,激發學習興趣。
項目二:采用案例、企業視頻和實訓競賽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目標的重點是職業規范和辯證思維。國家級大國工匠一絲不茍操作的視頻、技能大賽選手心得體會,作為課前學生學習的素材;課中教師規范操作示范,將職業規范融入實訓過程;在實訓中,教師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查資料、對比等方法做出正確判斷,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針對學生的不同學習能力,設計競賽環節,教師給出要求,學生團隊合作完成任務,激發學生創新精神。
項目三:采用學生實戰、企業視頻和反面案例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目標的重點是職業規范和辯證思維。學生觀看企業教師的操作視頻,以企業違規案例、學生技能大賽丟分和實操中學生未按規范操作引發碰撞事故等反面案例,正反兩方面融入職業規范。學生對實訓車間的設備進行保養和維護,企業教師給出點評,再次強化職業規范。
三個項目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技能分析復雜問題,從實踐中總結,形成理論,再指導實踐,促使學生踐行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的學習方法,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反面案例讓學生更加明道、堅守強國信念。
三、課程思政教學實踐
(一)做對比,找差距,激發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和愛國情懷
對比美國、歐洲、日本氣動技術和我國氣動技術的差距,升華學生愛國情懷,主動承擔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
(二)任務為驅動,潤物細無聲融入思政元素
1.強化教師的言傳身教。加強師德師風學習,提高技術水平,強化技術規范,注重言行舉止、語言規范等,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2.利用教學平臺、技能競賽和教學創新。利用教學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帶領學生觀摩世界技能大賽河南省選拔賽,用世界技術標準看自己,用選手精益求精的操作激勵自己。
在教學中創新“2+3”課堂建設模式,“2”是指1+X多軸數控加工和機械加工工匠工坊兩個載體,“3”是三個主體:企業教師、大國工匠和技能大師及學校教師。三方共同制定課程思政目標、課程標準、內容和評價,發揮各自的優勢建設課程(見圖2)。
3.以任務為驅動,將思政元素融入學習全過程。(1)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培養工匠精神。項目一在試驗臺上完成氣動系統構建,項目二完成自動線的安裝與調試,項目三完成系統的維護與保養,課前發布技術標準、操作規范,大國工匠視頻;課中教師示范,學生嚴格按照標準和規范操作,教師監督;項目結束后開展評價,糾正違規操作,樹立標準意識,強化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培養吃苦耐勞、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整體思維能力。項目一是真實系統,學生獨立進行設計、仿真和實踐檢驗;項目二學生展開聯想,對比氣路和電路,做到舉一反三,讓學生明白結果一定,但方法多樣,要用辯證思維找到最合理方法;項目二和項目三通過故障診斷,讓學生懂得做任何事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挖掘問題根源,再透過本質反觀現象,故障分析要從整體角度進行全面分析。教師引導學生經過思考、分析、判斷和實踐完成任務,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整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訓練學生養成學思踐悟、知行合一的學習方法。
(三)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走進生活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是目標,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從課堂擴展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可踐行企業6S管理。發起“規范行為你最美”活動,學生自覺糾正自己的行為規范。學生課后完成課程思政案例庫和示范課學習,學生參與各種志愿者活動、校園文明行為糾察活動等。鼓勵學生應用課堂所學知識緩解生活壓力等問題。如針對氣缸不動作的故障現象,工作中需先觀察氣壓是否正常,讓學生明白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其次在加壓過程中,如果壓力過大,會出現氣管爆開、漏氣等現象,使學生明白壓力過大會壓垮管道;在合適的壓力下氣缸平穩動作,讓學生體會在學生和生活中保持適度的壓力,才能獲取前進的動力。
(四)項目拓展延續課程思政育人作用
學生成立興趣小組,如家電維修組、車間維修組、實訓室管理組等,學生走進社區、車間、實訓室,幫助社區的居民維修電器,幫助教師保養和維護實訓室設備等,做教師的小幫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小工匠、規范的傳播者、優秀文化的學習者,延續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踐行家國情懷、創新意識、工匠精神,鞏固課堂課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結語
在專業課程的課程思設計與實施中,筆者認為有兩個難點:一是思政元素的挖掘,二是思政元素融入的自然無痕性。第一點可結合學習內容從課程思政的目標入手進行挖掘;第二點要求教師非常熟悉課程內容,同時自身也要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質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建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組建教學團隊,從理論高度把握專業內容的思想政治屬性。針對不同內容,以不同形式、不同方法融入思政元素。在實施中,還要注意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區別,以專業學習為主,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支持為輔,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而行,才能達到課程思政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CHU Xue-ping, XIAO Long, WANG Mei-jiao, MIAO Zhi-yi
(Colleg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Henan Polytechnic, Zhengzhou, Henan 4500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re deeply excavated,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re also elaborate in detail.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the overall teaching desig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analyz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bjectiv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schem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course under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four docking and six in on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methods of excavat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mechanical courses, which can provide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course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ydraulic Pneumatic Training;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