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 要] 不斷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改革的根本要求。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應在注重傳統優勢與互聯網技術相融合的同時,以轉變教育觀念為導向,積極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更貼近學生日常習慣,不斷增強教師隊伍互聯網思維,以創新教育模式和手段為基礎,實現線上線下教學,以創新教學評價為支撐,提升教學評價親和力,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進行綜合考慮和統籌規劃。
[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
[基金項目] 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專項課題“新時代背景下以學生獲得感為核心提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研究”(2019SJB277);2019年度全國機械職業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重點立項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創新研究”(SZ19A004)
[作者簡介] 陳 浩(1983—),男,江蘇贛榆人,碩士,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紀委辦公室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18-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8-26
引言
2016年,我國首次提出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議題。近幾年,國家方面不斷強調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改革,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針對性、思想性、親和力及理論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與主要渠道,若想有效落實提升親和力的核心目標,要契合大學生所處的互聯網時代環境,把思想政治課程所具有的傳統優勢和互聯網技術深度結合。互聯網時代,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應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時代感,改善話語體系,增強教師互聯網思維,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進行綜合性考慮和統籌規劃,從而完成整體設計。
一、互聯網時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意義
(一)有助于滿足學生學習習慣和方式的變化
大學生群體生活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和進步的新時代環境下,其對于網絡媒體平臺的依賴性相對較強,也習慣于在網絡媒體平臺中檢索信息和學習知識[1]。然而高校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以教師講解和大班授課為主,呈現出深奧、機械及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等特點,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不足,無法有效吸引廣大學生群體的關注。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群體對于社會與網絡平臺中所發生的諸多熱點事件具有較強好奇心和關注度,而大學生處在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其思想理念尚未成熟,網絡空間中蘊藏著諸多異質化與非主流的價值理念,這些均會侵蝕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對其積極價值觀的形成造成不利影響。對此,高校可以學生群體思維模式與學習習慣的轉變為基準,切實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互聯網時代下的教育親和力,充實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群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注度及理論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切實帶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互聯網時代下仍可以保持較強的影響力,持續深化學生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感度。
(二)有助于落實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轉變
在互聯網時代下,積極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可以落實思想政治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轉變[2]。首先,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群體主體意識較為強烈,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切實發揮其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不僅是順應現代學生群體自主意識的集中表現,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并帶動高校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樹立現代化教育觀念的主要途徑。其次,在互聯網環境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形式與內容正在面臨一定挑戰,唯有持續以社會發展為基準,創新教育形式,充實教育內容,才能不斷吸引學生群體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關注,讓教育過程和教育內容緊貼學生實際,從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3]。這樣一來,大學生群體就可以在現代化育人觀念的引導下積極學習思想政治理論內容,在具有較高親和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學習效果。
(三)有助于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眾所周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亦主要呈現在學生群體身上[4]。在互聯網時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可以吸引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積極性,從而有助于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親和力普遍以大學生群體對于教育活動的直觀感受為主,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塑造成為學生群體喜愛且可以在教育活動中獲得實際收獲的課程,是有效提高其親和力的主要表現。其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以學生群體是否可以接受教師所講內容,并將其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為主要評定指標。大學生身為教育主體,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真正習得知識和技能,且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對于學生群體價值觀念的生成帶來積極影響,便實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目標,同時也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實效性。總之,互聯網時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可以引領廣大學生群體提高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參與興趣,進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便利,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二、互聯網時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困境
(一)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亟待調整
當代大學生成長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對于網絡語言有著先天的習慣性,且更加傾向于主題鮮明與簡短生動的語言表達形式。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與內容已然決定其在教育實踐中所應用的話語要具有一定邏輯性與理論性。現階段教師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過程中選擇的教育話語,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基本要求,導致學生對教育話語理解難度較大,使得現階段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話語體系與互聯網時代學生群體話語習慣相脫節,對學生群體深刻理解教育內容與提高學習積極性帶來反向影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師并未針對學生群體的話語習慣展開深入調查和研究,對于學生群體日常生活欠缺深入了解,致使教師所應用的教育話語體系難以適應學生群體的話語習慣。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教師通過網絡話語來吸引學生群體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注,但忽略了網絡話語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合的方法與方式,普遍局限在簡單借用層面,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難以和網絡話語落實充分結合,更難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互聯網時代下的親和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脫離互聯網時代
現如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以合班課堂授課為主要模式,一方面是因為高校大學生數量較多,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人數難以滿足學生群體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現階段高校尚未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建設適宜的校園環境和氛圍,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途徑與空間受到一定制約,難以和學生群體實際密切聯系,進而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有效提升帶來反向影響。互聯網時代下,學生學習方式逐漸體現出碎片化與個性鮮明等特點,而這與現階段大班授課的教育環境產生一定矛盾和沖突,限制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有效提高。與此同時,學校方面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并未建設相應的網絡平臺,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網絡環境構建還處在空白階段,而這也與大學生群體習慣于在網絡平臺發現信息內容、學習知識技能的習慣和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環境存在嚴重脫節,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無法有效提高。
(三)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亟待提升
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親和力難以實現有效提高,主要的限制因素體現在教師隊伍的綜合素養水平層面[5]。教師身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主要引導者,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參與者,教師綜合素養水平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具有重要影響。首先,高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綜合素養水平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需求。現如今,部分思想政治教師仍采取“灌輸式”教育法展開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學生群體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產生反感情緒,這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有效提高具有反向影響。其次,教師隊伍綜合素養水平難以順應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群體的學習習慣。部分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欠缺對學生群體學習習慣的分析與研究,且個人能力亦難以支撐其轉化教育形式與話語體系,進而導致學生群體難以從個體實際出發,深刻感知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正向影響,致使教育親和力難以有效提升。
三、互聯網時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的路徑
(一)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體系,貼近學生日常習慣
語言作為社會大眾溝通和交流的主要工具,在各個領域均具備不可代替的作用[6]。而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來說,教育話語與教育形式親和力呈正相關。首先,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積極了解互聯網技術發展動態,深化對互聯網時代話語的了解,同時深入剖析當代學生群體語言習慣,掌握互聯網時代語言環境,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中抽象和難以理解的理論話語有效轉變為形象生動的教育話語,切實提升學生群體對于教育話語的親近度與理解度。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師應學會應用互聯網話語為學生展示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內容,讓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與此同時,教師在傳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識內容過程中,要融合時代發展和學生群體生活實際,精心設計適宜思想政治教育與互聯網時代發展動態的教育話語體系,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習思想政治理論。
(二)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時代感,實現線上線下教學
互聯網技術的持續進步和發展,使更多的人進入虛擬空間,而虛擬空間也逐漸成為大眾生活、學習與工作的主要場域。在互聯網時代下,慕課與易班等網絡教育平臺邁進全新的發展階段。網絡教育平臺集文化娛樂、教育教學及生活服務于一體,是綜合性的師生交互虛擬社區,對于學生群體而言具有較強親和力。而在網絡教育平臺當中,大學生群體能夠積極提出自身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遇到的困難和困惑,從而尋求同學與教師的幫助,同時也可以將自身感興趣與新穎的觀點和想法進行分享。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育平臺,時刻把握學生當下思想動態,實施針對性較強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此過程中,師生可以展開深度交互,構建和諧平等的關系,建設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誠然,在互聯網線上教育模式迅速發展的當下,教師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正確認知虛擬空間只是現實生活的延伸和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應將現實和虛擬充分融合,促進線下現實教育和線上網絡育人的有機整合,實現線上教育和線下教育的優勢互補,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親和力。
(三)增強教師隊伍互聯網思維,強化教師人格魅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所具備的人格魅力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有著直接影響,而人格魅力作為隱形要素,雖然難以通過有形的標準進行衡量和評價,但是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育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忽略。思想政治教師應將持續提高個體人格魅力視作基礎性工作任務,借助互聯網平臺搜集有價值與有意義的教育資源,持續提高個體思想境界、專業能力、道德修養及政治素質,積極塑造更強的人格魅力。與此同時,教師應借助互聯網平臺呈現自身人格魅力,面向學生群體展開人文關懷,進而落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人格魅力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機結合,把思想政治教師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崇高的道德情操呈現在教育實踐中,使學生在教師人格魅力影響和感染下,真正愛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師應增強自身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平臺學習專業知識,加強自身專業素質,向模范典型學習,提升個體道德水準,塑造崇高人格,培育表里如一、以身作則等優秀品質,從而提升自身人格魅力。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借助學習強國等平臺的優勢,強化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學習,實時掌握國家發展規劃及黨的政策方針,以新時代新知識來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
(四)依托互聯網創新教學評價,提升教學評價親和力
眾所周知,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為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評價提供了夯實的技術支持與豐富的評價模式。所以,學校及思想政治理論課授課教師均應以此為著眼點,把專家學者、教師與學生等主體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評價工作的主體范圍中,借助豐富多元的教學評價模式,提升教學評價親和力。首先,學校方面要把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踐中的具體表現視作評價教師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的主要標準。學校方面應轉變對于思想政治教師考核評價的重點,注重評價教師教育內容、教育模式與教育成果。同時,組織大學生群體對教師教學展開客觀評價,從而直觀與形象的映射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存在的不足。而在互聯網時代下,學校方面還要重點考核教師對于網絡技術和新媒體平臺的運用情況,切實發揮以評促教所具有的積極作用,促使教師熟練應用新興教育手段和技術,從而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不斷提高。其次,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對象展開的評價考核亦要轉變側重點,采取豐富多元的評價模式,提高教學評價工作的親和力。在此過程中,學校方面和教師均應重視對學生群體評價考核模式的創新,注重過程性評價,適當弱化筆試的影響力。而注重對學生群體展開過程性評價,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互聯網技術手段和新媒體平臺為依托,為學生群體構建思想動態發展的監測系統,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群體實際生活,從而促進教育親和力有效提高。
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群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效性。對學生未來發展及健康成長有著重要作用。以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來吸引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可以讓學生在契合個體學習習慣的環境下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張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獲得感的制約因素及提升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8(12):97-101.
[2]吳山,周可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37):245-247.
[3]張本青,李紅革.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7):97-100.
[4]宮福清,王少奇,法提瑪.十八大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1(4):14-22.
[5]徐以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親和力與針對性的路徑選擇[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2):21-22.
[6]馮文艷,戴艷軍.彈幕語言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話語親和力的啟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8(2):97-101.
Exploration on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the Internet Era
CHEN Hao
(Office of the Discipline Inspection Commission, Wux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xi,
Jiangsu 214121, China)
Abstract: Constantly enhancing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reform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Internet era, to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advantages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we should actively improve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changing educational concepts, mak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closer to students’ daily habits,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nternet thinking of teachers, and realize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on the basi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odels and means, take innovative teaching evaluation as the support, enhance the affinity of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and overall planning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Key words: Internet 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affi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