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萍 趙琦琦 張苗苗 張金文 段晨穎
摘 要:隨著新文科建設不斷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作為一種將新興科技融入傳統文科的創新型教學模式,逐步成為經管類專業授課的新常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可以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受學生學習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組織行為學》作為經管專業的核心課程,也需順應新文科教學改革趨勢,創新性的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鑒于此,本文從《組織行為學》教學實際情況出發,闡釋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內涵,探討了《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和主要問題,并從課前、課中、課后以及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對《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文科;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
一、引言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在大國博弈競爭中贏得優勢與主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大業,關鍵在人。高等文科教育作為培養青年人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新文科建設勢在必行。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在天津召開,會議提出,“按照《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要求,全面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推動全國高校掀起一場‘質量革命’”,形成覆蓋全部學科門類的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專業集群,為2035年建成高等教育強國、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1]。相對于傳統文科而言,新文科學科專業劃分進行了重組整合,形成文理交叉的新型學科模式,并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專業學科課程相融合,打造綜合性跨學科學習新模式,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MOOC、SPOC、翻轉課堂、對分課堂、虛擬仿真等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形態蓬勃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正是吸納了這些新興的信息技術元素,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將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不僅能改進高校目前的教學方式,大大地提高高校的教學效率和辦學成果,而且更加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互動與反饋,更加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善于思考、敢于創新的學習能力,契合當今時代發展對人才需求的高標準、高要求。
《組織行為學》是一門研究組織情境中個體層、群體層和組織層心理和行為規律的學科。該課程分別從個體、群體和組織三個層面研究人的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工作動機等心理和行為規律,以此實現對人的行為的引導、預測及控制。因此,學習《組織行為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認識和了解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規律,也能發揮對學生進行道德素養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引導的作用。《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效果好與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組織行為學》的學習是否能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和素質的引導與塑造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在新文科背景下,《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新模式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如“混合式教學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混合式教學資源良莠不齊”“新文科模式下《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師資力量和水平有限”等問題亟待改進。基于此,本文詳細論述了新文科背景下《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的內涵以及重要性,并結合當下《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的建設現狀和具體建設思路進行了探索。
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內涵
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采用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力求在課前通過線上資源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大致了解,使得學生在進入線下實際課堂前對知識形成基礎印象,從而加深教學深度的新型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強調線上與線下教學的融合,注重發揮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各自的突出優勢。“混合式教學”具有以下特點:其一,混合性。突出體現在教學方式的混合,由傳統的線下教學發展為線上、線下混合。其二,必備性。混合教學作為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它不是一種輔助性的教學手段,而是一種必備性的教學模式。其三,創新性。混合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造升級,是對我國高校教學方式的理論創新和機制創新。因此,通過“混合式教學”,可以充實教學內容,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豐富教師教學手段。
隨著新文科建設的推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文科教育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則正是利用信息技術,依托網絡平臺,在網絡虛擬空間中實現對實際課堂的繼續發展,將傳統課堂和網絡教學平臺進行結合的創新型教學模式。因而,混合式教學成為新文科建設的重要推手。
三、《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
作為高校工商管理類學生的必修核心課程,《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對豐富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鞏固課堂知識均有重要意義。
(一)豐富教學資源,充實教學內容
“混合式教學”依靠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方便教師和學生及時獲取課程所需資源包括視頻資源、音頻資源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及時知曉與學科相關的最新研究成果。教學資源是保證課堂內容充實性的前提。“混合式教學”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書本以外的知識,彌補書本內容的單一性,更有助于學生提前獲取教學內容,以便在學習前打好基礎。探索《組織行為學》“混合教學”,可以方便學生課前預習,跟上教師教學進度,保證學生學習效率。此外,緊跟現實發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把握發展前沿才能更好地將所學轉化為實踐,“混合式教學”則可以方便學生及時獲取與組織理論相關的研究成果,以豐富學科內容,從而達到拓寬學生眼界,開闊學生視野的目的。
(二)增加師生互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線上”教學可以有效增加師生互動頻率,加之互聯網的新奇性,可以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意愿。在實際課堂中,一方面部分學生自身性格比較內向,另一方面課堂人數多課程時間有限,老師無法高效和所有學生進行互動了解他們的學習進程,這些都限制了師生間互動的有效性。而通過“混合式教學”,在《組織行為學》的授課過程中,性格較為內向的學生則不必向老師當面請教,可以直接通過學習平臺向老師進行提問,繼而有效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同時,通過“混合式教學”,老師可以在學習平臺上發布問題并可以在規定的時間內同時收到所有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的學習進程,還可以在課外時間利用平臺解答學生的疑問,增加了師生互動的時間。通過“混合式教學”,《組織行為學》教學的課堂任務變得更加豐富,師生互動的頻率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三)鞏固課堂所學,增加學習深度
借助“混合式教學”,高校教師可以在課后借助學習平臺發布作業及時了解學生課堂學習吸收情況,并且學生在課堂中如果有未理解的問題,可以在課后通過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或者通過網絡平臺請教老師以及時進行鞏固。為了檢驗學生課堂學習成果,《組織行為學》的教師可以在課后發布作業檢驗學生掌握程度。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檢測,學生可以更加便捷地進行作答而避免了紙筆作答的不便性,此外學生可以及時獲知作業結果,繼而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修正和理解,不同于傳統教學方式等到下一節課上課才知道作業結果。教師則可以更加方便直觀地了解學生的作業狀況,了解到哪些題目正確率較高學生掌握得較好,哪些題目學生錯得較多掌握的較差,從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組織行為學》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可以方便學生及時進行課后鞏固,保證了教學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的現狀
(一)《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改革建設不足,實施受限
部分高校中教學設施老舊,實訓平臺有限,不利于“新文科”背景下《組織行為學》等專業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高校中新設備重復購買,舊設備未能及時更新的問題時有發生,負責設備購置的相關人員在設施管理上未進行充分的調研,前期準備不足,對所需要的教學設備無法進行合理的估計,導致已有的設備數量與教學要求不相匹配。同時,一些教學設備無法及時得到更新,網絡教學平臺交互性差,對教學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產生影響。
由此可見,混合式改革硬件設施不完善,人才培養未能充分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模式難以開展,難以達到新時代對交叉學科、綜合素質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改革線上教學資源有待合理選擇
不合理的教學資源選擇也會阻礙《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改革發揮出最佳效果。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線上教學資源的增加,如何有效將線上線下教學優勢發揮出最大功效,開展混合式教學成為當下教學模式改革的焦點[2]。身處信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各種各樣的教學資源,教師們在進行教學資源的選擇時既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也要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提高本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吸收。然而很多教師并沒有充分理解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在混合式教學中自制視頻等簡單粗糙,對教學資源的選取及整合缺乏針對性和創新性,學生課程目標也不夠明確,在學生看來該學習資源缺乏吸引力,導致教學資源無法滿足學生實際學習的需要,未能發揮出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
除此之外,混合式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學資源選擇不合理也會導致線上線下教學課程銜接不到位,線上線下教學沒有充分進行融合,大大減少了高校學生線上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導致課程體系出現脫節的現象,使高校老師的教學節奏缺乏連貫性,教師耗費時間和精力尋找教學資源但未被合理利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優勢。
(三)師資力量不強,混合式教學意識和水平有待提高
在“新文科”背景下,在《組織行為學》等專業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改革中,教師是教育轉型的主導力量,是教育轉型的實施者、促進者和研究者,他們是高校教育改革強有力的變革動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讓這個關鍵群體在改革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和影響,為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應有的智力支持。但高校教師未能發揮其關鍵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學校和教師的認知有待提高。現階段,很大一部分的高校領導和任課教師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與普通的教學模式相比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它在如今教學工作中還未完全實現應有的價值,部分學校領導和任課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缺乏深入思考,簡單地將混合式教學理解為教師線下對專業知識的講解與學生線上觀看課程視頻相結合,線下授課是主流,而線上學習對線下教學來說起輔助與補充的作用,效果微乎其微,未將二者擺在相同的位置,沒有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固有框架,導致教學資源的利用率較低。
其次,教師對線上學習監管有待加強。由于受中學時期老師“灌溉式”授課模式的影響,我國大部分高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偏弱,仍然保持著“任務驅動型”的學習心態,被動學習、不善思考和缺乏創新等問題短時間內難以糾正。此外,線上學習條件的限制減少了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面對面交互的機會,授課教師無法直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大大降低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作用。
最后,教師對學習成果評價方式有待改進。混合式教學模式推崇教學形式的多樣性,這也要求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不能是單一的。據調查,大多高校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方式仍以單一的、模式化的試卷測試為主[3],缺乏開展學生對個人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評活動,試卷測試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映該學生自主學習情況,不能科學客觀地體現該學生個體發展情況以及綜合素質能力,因此,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無法及時有效地反饋混合式教學的真實效果。
五、《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思路
《組織行為學》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能夠實現在線實時交流,涉及教師、學生、學習主題、學習資源和模擬情境等多種要素,發揮協同作用,能夠使學生跨越時空的限制,獲得更好的學習資源和教育輔導。結合《組織行為學》教學內容、方法以及其他課程混合教學模式建設經驗,我們從多方位、多階段進行《組織行為學》的混合模式教學建設路徑探索。從時間安排上,分為課前、課中、課后階段;從空間分布上,分為線上、線下、再線上階段;從知識學習上,分為傳遞、內化、鞏固階段;課程評價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
(一)課前線上做好準備工作
課前預習是一種公認的高效的學習方法,它能明顯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其學習效率。《組織行為學》授課教師根據本課程教學特點選取合適的線上學習平臺,方便學生提前預習、發現和反饋問題,可供選擇課程教學平臺包括超星學習通、微信小程序中的雨課堂、釘釘、慕課MOOC等。以超星學習通為例,授課教師可以將教學大綱、教學目標、教學PPT和視頻、相關案例以及討論話題等相關的教學資源發布到學習通平臺。其中教學視頻要短小精悍易懂,相關課外延展資料要準確豐富,發布相關討論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之后的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也便于學生相互探討和頭腦風暴,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將預習資料和討論話題發布到學習通上后,學生可隨時登錄查看,接收任務之后,提前預習,查閱教學資料,觀看線上教學視頻,開展獨立或小組式的自主學習,完成測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預習任務,反饋課前學習效果。
(二)課中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組織行為學》線下課堂主要按照課程導入—案例分析—重難點講解—隨堂練習—總結的路徑進行,通過對《組織行為學》的學習,重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組織管理、團隊合作以及交流溝通能力。首先教師通過設計引導性問題,對學生線上自學知識進行回顧、梳理,借助學習通平臺隨機選人或學生主動搶答,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主要檢測學生課前線上預習是否取得成效,也要收集并提煉匯總學生預習中的重難點,以此為依據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而進行差異化教學,培養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在教師的帶領下,引入組織案例分析,采用分層教學模式,學生以“以傳幫帶”的形式分成學習小組,一起討論分析案例,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小組討論結束之后,各小組進行探究式學習,交流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最后教師點評案例,突出課程重難點,布置隨堂演練作業。隨堂演練以少而精為主,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在學習通平臺發布練習,實時統計,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一節課結束之前需要留有時間,以便歸納和總結課程的重難點。
除了傳統常規的教學外,授課教師也要靈活在課堂上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對于《組織行為學》教學來說,比較適配的教學活動有:心理測試,主要適用于個體行為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生以自己為案例,通過測試題目和測試結果能理解理論知識以及加強自我認知;角色扮演,用表演的形式深度聚焦某個場景和問題,引入實時現場案例,學生們會更熱衷于評論和分析;組織調研,學生自行形成學習小組,選擇合適的組織進行觀察調研,分享調研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學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管理游戲,能夠營造一個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幫助學生進行良好的團隊溝通;沙盤模擬,學生自行形成學習小組,建立適當的虛擬企業組織進行經營運作,在此過程中學生能體會組織中的制度文化、管理職能、合作溝通等一些問題,能夠使理論知識得到綜合利用。
(三)課后線上提升教學效果
《組織行為學》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效果以及仍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反思,不斷改進和優化教學方案,持續提升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的良性循環。在結束課堂學習后,授課教師將重難點、易錯知識點以及課后思考問題、課后作業等進行整理匯總,設定作業和討論提交截止時間,發布到學習通上方便學生查缺補漏。一方面,這些問題和相關資料便于學生深度思考學習知識、拓展鞏固和提升;另一方面,教師也能總體把握學生學習情況,如設置的學習任務能否使學生充分暴露其學習中的薄弱環節,學生是否按要求觀看學習視頻和學習PPT課件,方便教師掌握學生在線學習的訪問頻率、學習路徑、學習偏好等,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監督和引導,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及時跟上學習進度。教師可以借助學習通平臺實現課堂的延伸,基于教學效果的分析,布置拓展任務,推送拓展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專業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平臺。
(四)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通過綜合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充分觀察《組織行為學》混合教學模式的改革成效,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應該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保證定性和定量相結合,也應該包括線上和線下兩部分。在定性評價方面,確立評價指標時,不能只是局限于期末考試成績,而應該更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實現了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與學習方法技巧的整合,做到全面、客觀、理性。學習成績由理論成績、實踐成果和平時成績組成。理論成績主要是考試,可有多種形式,除了線上學習通平臺上的定期在線測試和不定期的隨堂測試外,也有期中以及期末總結性考試;實踐成果是團隊精神、團隊貢獻、實驗效果、教學項目的最終答辯。設置平時成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用來考核學生平時參加網絡學習、利用資源、參與討論的情況。對于《組織行為學》來說,具體定量評價可以設置為:線上成績包括觀看教學視頻及PPT(30%)、案例分析(30%)、作業完成度以及主題討論(30%)、訪問頻率(5%)、拓展資料學習(5%)幾部分,用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線下成績包括期末測試(50%)、參與課堂互動(20%)、隨堂檢測(20%)、出勤(10%),線上和線下具體比重由授課老師定奪。在此種評價體系下,才能較為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
結合課前、課中、課后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以及多元化評價體系,以《組織行為學》中“知覺與行為”這一教學章節為例,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模擬一個企業員工遲到的場景。授課教師可以課前在線上學習平臺上發布案例,推送相關資料,以及發布相關心理測試;課中根據課前提供的案例進行行為體驗和角色扮演游戲,每個小組成員進行分工,每個小組表述都各有不同,能夠真實反映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課后發布作業,還是針對同一個案例,將課前的心理測驗結果以及課上的行為表現與相關的知覺和歸因、決策理論知識結合起來,轉化為書面文字完成分析報告和對知識體系的梳理。
六、結語
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到來,新文科建設逐步推進,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和國家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要,因此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并不斷創新。作為經管專業的核心課程,《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本文系統梳理了混合式教學的內涵、《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的重要性、《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現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模式建設思路。面對新文科帶來的新機遇、新變化,《組織行為學》混合式教學有利于實現開放性在線學習和實時監督,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顛覆性改革創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科技賦能教育[4]。
參考文獻:
[1] 忠建豐.“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啟動大會召開 掀起高教質量革命 助力打造質量中國[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4/t20190429_380009.html,2019-04-29.
[2] 郭力嘉.高職課堂:互聯網支撐下“翻轉”的新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17):45–49.
[3] 王燕.混合式教學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1,12(15):112-113.
[4] 汪穎達,金一星,程菻.“互聯網+”組織行為學體驗式教學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