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耀如 袁一平
摘要高等院校的計算機基礎課程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公共必修課,是絕大多數專業后續學習的基礎。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生態重構背景下,其傳統的教學模式需根據新時代的教學需求,對教學內容、形式、評價等環節進行改革?;诖?,介紹了新形勢下計算機基礎教學工作,對于推動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計算機基礎教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2.05.03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Elementary Computer Course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QIAN Yaoru1 ,? YUAN Yiping2
(1.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1167;
2.Wuxi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05)
Abstract? The elementary computer course is an essential compulsory course, and it forms the fundamental basis for the follow-up study of most majors. Under the current re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ecology, it is conducive to bring changes in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inclu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formation and evaluat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methodology of the elementary computer course which has a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computer-related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basic computer teaching; practice teaching
1背景
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國家大數據戰略的推動下,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不斷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培養面向行業需求的個性化創新型人才日趨重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計劃綱要中闡明了信息技術對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影響,提出了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戰略。[1]信息技術將為教學模式、教學效果及教學研究等各個方面帶來一場深刻革命。高等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亟待開展,數字化教育基礎建設和數字化校園的建設成為一種必然。面對教育信息化這一新形勢,高等教育需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與實踐,基于新技術采用新型動態教學理念,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2-3]
計算機技術已經與社會各行各業深度融合,對未來科技、發展、社會等很多重要領域的創新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計算機基礎已經在高校中作為大一學年的必修基礎課程開展教學,主要目標是讓大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并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機進行后續課程學習。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推陳出新,新知識領域的不斷擴展、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工程實踐能力的導向要求等,促使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及學習方式發生改變。如何以學生為中心,圍繞“知識-能力-素質”多維度人才培養這一目標,對計算機基礎教學進行改革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現狀
2.1教學內容與課時配置不合理
在經歷了多次課程學時的壓縮,現在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一般僅設置32~48學時,其中還包括實驗上機學時。與之對應的是隨著計算機設備的快速更新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大量新的知識內容添加到現有課程中,導致計算機基礎教學內容迭代很快且內容豐富。除此以外,部分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還與計算機等級考試掛鉤,由于計算機等級考試考察內容廣度較大,使得課程教學任務更加繁重。在有限課時中完成理論和實踐課程的教學,就會導致教學節奏過快,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等情況。
2.2學生群體特點及計算機基礎水平
受生源地經濟發展、教育資源不均衡等多重因素影響,學生之間的計算機基礎水平也參差不齊。大部分大學生雖然在中學接觸過計算機相關知識,但在國內應試教育大環境影響下,沒有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計算機基礎知識十分薄弱,操作也不夠熟練。如果沒有充分摸查學生的計算機技術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情況,采用傳統的年級化大班統一教學方式和單一的考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面對相同的教學內容時有些基礎較好的學生認為課程內容過于簡單失去學習興趣,而與之對應的是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學節奏,這樣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
隨著手機、平板等智能移動互聯網端設備的應用廣泛,大學生關注工程新動態的手段日益增加,在線上獲得信息的能力較強,但對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不足,缺少嚴謹踏實的學風。此外,學生十分注重知識的時效性,對新知識及前沿領域的探討較多,但是由于基礎知識薄弱,對碎片信息的理解缺乏系統性與條理性。在學生越來越依賴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端設備的同時,傳統計算機基礎課程內容如計算機編碼、操作系統、軟件硬件等基礎知識則顯得單一枯燥,對學生來說沒有吸引力。如何立體化編排教學內容,將基礎知識與新技術梳理整合,融合多樣的教學手段表達出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是目前待改革的問題。
2.3教學內容與專業培養銜接不夠緊密
目前高校針對計算機基礎類課程基本采用統一的教材及教學方案,教學內容呈現同質化,但從人才培養的角度看,不同學科專業對計算機基礎的要求不盡相同。例如理工科專業普遍設置高級語言編程等后續計算機類課程,對學生在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學習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要求較高;而大部分文科專業對計算機基礎教學的需求多集中于相關辦公應用、數據統計軟件的熟練掌握。不同學科對計算機基礎知識的需求差異化顯著,現有的同質化教材和教學方式不能很好地滿足各學科專業的需求。計算機基礎課程設置的初衷是為各學科的專業培養打下相關的基礎,這必然要求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能夠很好的銜接后續的專業課程,因此教學內容的設置以實踐教學的安排應結合不同學科專業,建立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模式。[4]2.4信息化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線上教學已經成為目前高校信息化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于傳統線下課程,線上教學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平臺教育資源,延展學生的知識網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挑戰欲。但是,線上教學也同樣存在一些問題,如缺乏師生互動、教師課堂管理困難以及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等。目前線上學習環節多由學生通過單獨觀看視頻完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不能像線下課堂學習一樣獲得及時討論和解答,同時教師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不能得到即時反饋,無法根據學生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安排。對于計算機基礎這類還有實踐安排的課程而言,長時間的線上教學會導致理論與實踐脫節。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如何克服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的短板,有效利用線上平臺開展實踐活動等都是亟須思考和解決的。[5]
3教育信息化新形勢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應對策略
3.1結合專業培養方案編排教學大綱及內容
計算機基礎教學要在通識教學層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特點和階段特點,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科專業需求差異性的條件下分別制定。[6]課程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思維為目的,教授計算機的相關基礎原理和前沿技術。針對后續人才培養計劃安排高級語言編程類課程的理工科專業,教學內容應著重講解計算機基礎的工作原理、計算機網絡工作原理等計算機相關基礎知識。與之對應的是一些文科類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應更多的偏向于應用型軟件的介紹和練習,如辦公軟件、視頻剪輯、圖像處理、動畫設計等應用軟件即可。通過對不同水平學生,不同專業背景學生進行差異化教學內容設置,將有限的課時進行合理分配,以此來適應不同專業對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需求。
3.2提高師生的信息化素養
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教學手段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從面對面教學向多維教學形式發生轉變。高校傳統線下教學階段仍存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學習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基于信息技術的在線教學可以突破教學空間、時間和教學環境等眾多限制,實現規?;?、個性化、情景化教學。
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關鍵在于師生的信息化素養。教師要能夠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能夠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在課堂或實驗室里能夠熟練使用投影儀、交互式電子白板、微課、視頻拍攝與剪輯、網絡通信等技術。如果教師信息技術素養不高,不能適應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實際需要,無法引領學生利用信息化優勢資源和手段學習,就會影響教學效果。對于學生來講,在課程教學實踐中,如果信息技術素養不高的話,也同樣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為此,師生均需意識到學習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真正把信息技術融于教學之中,推動師生學習共同體的建立,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
3.3積極采用多樣化教學模式
得益于線上教育平臺的特點,課堂教學中運用網絡技術或智能化手段輔助課堂教學,以超文本形式組織教學素材,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7]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傳統的計算機基礎課堂拓展為課前(線上平臺)、課中(線下課堂+線上平臺)、課后(線上平臺)三個階段,采用三段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課前階段,教師通過在線教育平臺、智能移動學習端等新型教育手段,整合網絡教學平臺和豐富的在線教學資源,以 PPT、資料學習、問卷調查、測試等形式在平臺發布。教師通過學生在前測結果數據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并根據反饋及時調整后續線下教學中重點、難點進行安排。
在線下課堂教學中,學生通過課前學習已經掌握了部分知識,可能帶著疑問進入課程教學環節。教師通過課前階段的前測結果,集中講解課程的重點難點。綜合采用討論式、探究式、項目驅動式及翻轉課堂等創新模式,引導學生全面參與教學環節,而非單純被動聽講。[8-9]
課后階段是課堂教學的課外和線上延伸,教師通過線下課堂的觀察,通過線上平臺發布作業、測試及分組任務來評測學習效果是否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后階段,學生可以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復習鞏固和自我檢測,教師也可通過課后測試結果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調整教學進程。
3.4改革課程考核評價方式
高校在考核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應用能力時,多以期末統一上機考試的方式進行,但是單一的終結性考核方式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高校針對計算機類課程應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應從多個維度對學生進行考核,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綜合評定學生是否滿足課程要求。[10]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利用目前的信息技術手段,對學生在所有教學環節中的表現進行跟蹤和測評,除了期末考試外,將學生線上線下學習情況、上機實踐操作能力、作業測驗完成情況等都納入課程考核。通過這種形式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及時獲得學生學習能力的反饋,有利于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進,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
3.5健全綜合實踐教學平臺
計算機基礎這門課程是偏向于應用實踐層面的通識基礎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是緊密結合的,實踐教學能強化學生對課堂課本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轉化。大部分高校硬件基礎設施包括公共機房及服務器等設施條件都能夠滿足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上機條件,但在軟件方面的建設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日常教學中甚至存在因學校未購置正版辦公軟件版權而影響實踐教學開展的情況,計算機類課程所用軟件更新迭代速度快,高校應及時購置更新相關軟件的版權,保障計算機類課程實踐活動的正常開展。
除此之外,學校需要做好頂層設計,推動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要保障網絡通信的順暢和搭建便于操作且功能強大的網絡教學平臺,采用各種切實有效的方式,保障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的融合,最終提升教學實效。
4結語
本文對信息化教育新形勢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情況做了一些探討,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和改進的線下線上混合教學模式加深了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也獲得了學生的認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在資源共享大背景下,仍需持續探索實踐信息化教學方法,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水平。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孫遒, 吳長青, 鄭天翔.“互聯網+”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新模式[J].計算機時代,2017(1):66-68.
[3] 胡建鵬, 陳強.應用型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不足與對策[J].計算機教育,2021(06):60-64.
[4] 杜傳虎.面向計算思維的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信息記錄材料,2018,19(11):176-177.
[5] 周輝,鄭健.“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信息素養的現狀及提升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6(14):4.
[6] 王春玲.計算機基礎教學如何與專業相結合[J].赤子(上中旬),2017,406(03):246-246.
[7] 駱爽.基于計算機等級考試的高職院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19(9).
[8] 鄭壽樂.利用微課提升中職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有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5(09):164-164.
[9] 謝榮.基于“項目教學法”的計算機基礎教學及其評價[J].無線互聯科技,2018.
[10] 鄧娟,周冰,聶玉峰.線上線下課程混合式教學過程優化與評價應用——以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例[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2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