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杜孟芳 魏紀珍
摘 要:作物病蟲害防治是高校農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本研究基于產業學院模式,重點闡述了作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和理念、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措施、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措施、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措施。課程教學改革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產業需求為牽引,深化產教融合,旨在培養出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產業學院;農學專業;教學改革;案例教學;項目教學
經過4年的大學學習,農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已經擁有比較扎實的理論基礎。但是由于課堂與農田之間的脫節,一些學生只會“紙上談兵”,無法將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學生在就業后需要一個較長的適應期去消化、理解、篩選、應用先前獲取的知識,一些學生在適應期內可能會主動放棄或被動淘汰。與此同時,企業也可能要花費較大的時間成本、培訓成本甚至試錯成本來培訓員工。上述矛盾由來已久,這充分暴露了學校授課與產業需求存在偏差的現狀。此外,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教材的更新通常存在滯后性,學生難以通過教材去接觸到本專業的最新成果和熱點技術。學生在就業時,尤其是面試新興產業或高新技術企業時,其知識儲備會顯得很陳舊。
針對上述問題,同時為響應《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和“十四五”教育規劃的號召,河南農業大學以農學專業作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教學為基礎,致力于探索現代產業學院模式下的課程改革。改革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經濟增長為需求,以產業需求為牽引,以強化學生職業勝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堅持需求導向、應用導向和產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完善人才培養機制,培養大批產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推動河南省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從而加速河南省由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轉變。
一、教學目標和理念
作物病蟲害防治是高校農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和核心課程,是闡述植物病蟲害發生規律及治理的一門綜合性應用科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昆蟲學和植物病理學的基礎理論與生產應用兩個部分。課程理論教學和實驗等環節,可以讓學生認識病蟲害防治在作物安全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并了解病蟲害防治領域的前沿動態和發展趨勢。學生需要掌握農作物常見病蟲害的基本特征、發生規律和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等,能夠綜合運用生態學和經濟學的觀點分析各項防治措施的優勢與弊端,并因時、因地制宜,提出安全、經濟、有效、簡易的植物病蟲害綜合治理方案。作物病蟲害防治課程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其今后從事農業生產、植物保護及相關領域的技術與設計、推廣與開發、經營與管理、教學與科研等工作奠定理論基礎。
二、課程教學內容改革措施
優化理論教學內容。作物病蟲害防治課程以病蟲害的基本特征和發生規律為基礎,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并合理運用各種防治措施來應對常見的作物病蟲害。在忠于教學大綱的基礎上,課程講授重點可適當向綜合防治的相關原理、具體措施、利弊等方面側重,并佐以大量案例。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復雜的生產實踐進行聯系和比對,面對事實、認清事實并進行反思,真正做到由學入產、產學結合、學以致用。課程講授時應當引入新技術、新方法、新思維,尤其是分子生物學和大數據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讓學生打破“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作物生產模式的固有思維。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出現有生產問題并思考解決辦法,啟發他們進行學科交叉、優勢互補,為將來進入新興交叉產業就業提供保障。
分類授課和重點講解。在針對不同作物病蟲害發生種類和防治進行講授時,逐一講解不僅難以讓學生把握知識的重點和要點,也容易造成學生記憶混淆。建議在授課時,以我國或當地的主栽作物(如小麥、玉米)為重點,以近年為害較重的病蟲害種類為案例進行重點剖析和歸納講解,使學生既能了解當前農業生產上的常見問題,做到重點記憶,又能在實際的經典防治案例中領略各項措施的合理搭配和技術要點,為今后快速解決生產問題、做到舉一反三奠定基礎。
重視和優化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學生鞏固理論知識和培養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學生通過研究實驗課上病害和昆蟲的標本,進一步理解相關知識并提升對所學事物的具象化認知。相對于傳統的板書式授課和白紙黑字的教材,當前高校大多已經采用多媒體教學形式,削弱了實驗課上要求觀察實物標本的必要性。設計實驗課教學內容時,在原有的標本識別和認知記憶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增加動手和互動的內容。例如,繪制昆蟲標本,這是一個由三維立體到二維平面的逆向學習過程,有助于學生把握病蟲害的形態和特征。田間實習實踐是與就業生產結合最為緊密的教學環節,因此可適當引入田間實習實踐。農林類高校通常會建有配套的實驗用地,并種植多種作物用于教學和科研。田間實習實踐不僅是對課本知識的補充和深化、對學生理論學習的驗證和鞏固,也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鍛煉和提升。
三、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措施
項目教學法。項目教學法不同于以往教師講、學生記的模式,而是采取翻轉課堂的形式,以學生為課堂中心。任課教師以討論和作業的形式,結合生產過程中發現的具體案例提出問題和要求,給學生分組并分配任務;學生則通過查找并整理相關資料,以報告或匯報形式展示成果;教師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對學生的項目成果進行點評和指正。項目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培養學生提出問題、查找資料、制訂解決方案的能力。在項目完成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通力合作、互相學習,有助于增強成員的協作能力和團隊榮譽感。
產學結合法。產學結合法模擬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具體問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是產業學院模式下提倡的一種教學方法。產學結合能讓學生更早接觸生產實際,側重以生產需求和知識應用,有利于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和職業素養。教師制訂的教學計劃應考慮作物的生育期和季節環境因素,盡可能將課程從教室轉移到田間來進行實地授課。學生只有接觸到作物生產才可能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也能讓學生長久地保持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進而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和水平。
四、課程教學評價體系改革措施
考核是檢驗教學成果和質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學環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促進教學改革和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合理的考核體系能讓學生充分認識所學課程和專業,有助于加強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感,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貼合生產實踐,響應產業學院的建設模式,作物病蟲害防治課程的考核方式應適當增加實驗(實踐)部分的權重,注重田間實習實踐的成果,并結合項目教學法的作業成果進行綜合打分。同時,要做到主動跟進,不能以作業為終點,而要以作業為起點,通過作業提出更多問題,啟發更多思考。考核應以解決生產問題為導向,響應國家提出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要求。在理論課程的考試中,應減少客觀題的比例,更多引入主觀思考題,讓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技術。
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在生產實踐中應用。作物病蟲害防治作為農學專業的必修課程,致力于解決作物種植過程中最根本的病害和蟲害問題。因此,如何將教材上的理論與生產就業有機結合起來,一直是教材編寫人員和授課教師面臨的問題。課題組提出的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需要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取舍,以便達到事半功倍、學以致用的目的。此外,科技的不斷進步也對授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學生扎扎實實地獲得病蟲害防治的有用知識并快速將其應用于生產,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曾繁榮.產教融合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J].西部素質教育,2020(6).
[2]蘭新榮.探索中職學校植物生產與環境課程教學改革[J].課程教育研究,2019(50).
[3]藍江橋,冷余生,李小平,等.中美兩國大學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比較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2).
責編:瀚 海
基金項目:河南農業大學2021年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XJGLX014,2021XJGLX013);2020年河南農業大學在線課程建設項目
作者簡介:李祥(1990— ),男,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病蟲害綜合防治;杜孟芳(1975— ),女,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魏紀珍(1986— ),女,河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昆蟲毒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