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雅漢
摘 要:美術教育作為“視覺藝術”形式之一,對學生們心智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小學階段正是形成審美意識的關鍵階段,只有把第一顆扣子扣好,衣服才會穿的板正。使用新穎方法改造教學形式,通過各種途徑鑒賞美術作品,利用空閑時間拓展課外活動等等都是教師們需要調整的方向。不斷開闊教學思維路徑、探索教學新形式,才能為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審美意識保駕護航,與此同時,也為學生們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質奠定根基。
關鍵詞:美術;六年級;審美能力
引言
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就是美術教學,是素質教育的切入口,對正處于素質養成階段的學生們來說至關重要,陶冶情操、塑造學生的審美是美術教學的中心任務。但在六年級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進步依舊面臨著學生的想象力較弱、思維模式固化、學生的所感所想沒有好的機會展示、發現美欣賞美的途徑有限等等問題。要想突破這些障礙,教師們必須在教學形式、鑒賞途徑和實踐活動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改變教學形式
大多數的教學都止步于死板的灌輸課本知識,對于活潑好動的學生們來說,一味地講解無法引起他們的興趣。在教學設備完善的條件下,教師可以利用音頻、圖片的形式將相關知識融入其中,把優秀的作品呈現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們一個發現美、欣賞美的空間和維度,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談談這些作品美在哪里、好在哪里,并互相交流探討;學生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或描摹或自己構想,將自己的所想表達出來。例如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第2課《尋找美的蹤跡》一課中,教師先展示了三幅圖片:第一幅:一朵芳香的小花;第二幅:幾朵綻放的小花;第三幅:許多璀璨的小花。學生們發現,這三幅畫循序漸進,一幅比一幅更具幸福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追尋美的蹤跡、感受作品獨特的美。學生們可以畫出自己心中美的蹤跡,抑或是去到室外,用攝像機拍下美的蹤跡,更進一步的觀察書屋蹤跡的多樣性、美妙感。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養成從不同的角度發現美的習慣,也能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領略別樣的美麗,同時也能激起學生們的創造力。
二、豐富鑒賞途徑
過去的美術教學都在學校內、班級內開展。實踐證明,陳舊的教學方法已不適合現在的學生,平平無奇、沒有新意只會讓學生覺得枯燥厭煩,漸漸就會對美學失去興趣,此時,在鑒賞途徑上創新無疑是一個好的突破口[1] 。學校不應是開展美術教學的唯一地方,課本也不應是學生學習審美的唯一途徑。室外的風景湖光山色,春意盎然,無疑是學生們發現美、欣賞美的寶地。在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冊第5課《風景寫生》一課中,教師們帶領學生們領略大自然,教給學生們運用參照法、討論法來欣賞風景,利用動靜結合的方法畫出大自然的美。當學生們真正站到大自然面前,感受大自然帶來的震撼時,學生們不由發出感嘆、心生敬畏。這時再讓學生們說出自己的所想,畫出自己的所見,必定是真情流露的。繪畫過程中教師可以隨機詢問學生們的想法及感悟,同時加以引導,幫助學生們從中領略大自然的雄偉壯闊,水天一色。在此期間,教師要向學生們強調只能欣賞,不可破壞,培養學生們尊敬大自然的意識,珍惜、愛護風景。要知道,學會保護也是審美的標準之一。
三、開展實踐活動
美術教學方法與其他科目相比更為靈活,教師們可以跳出教材的限制,在適應教材的基礎上,有選擇地讓學生們進行實踐活動[2]。定期組織各類實踐活動,不僅能鼓舞學生的干勁,還能鼓舞學生的創造性。例如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下冊第16課《剪紙中的古老記憶》一課中,首先用動畫片讓學生們看到不同造型的、各式各樣的剪紙,再讓學生們觀察這些剪紙的特點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接著學生們選擇一種自己擅長的方式,可以是剪,也可以是折,制作出自己喜歡的剪紙。在制作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給出指導,給學生提出建議。制作完成后,在班級中展示,并評出前三名。在這節課中,學生們通過觀察剪紙特點,鍛煉了學生的敏銳力;通過想象自己中意的剪紙,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將自己的剪紙手工制作出來,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最后在老師的幫助下稍加修改,使自己的剪紙變得更漂亮,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評選前三名的過程中,學生們學會了發現他人的美。通過實踐,學生們不僅掌握了知識技能,也促進了各項能力的培養,有效促進了身心健康的發展。
四、結束語
在深化素質改革教育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是學生審美的發芽時期,樹苗能不能茁壯成長關鍵就在幼苗生長。教師是學生審美標準樹立的燈塔、掌舵人,應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資源,為學生審美的健康發展遮風擋雨才是教師的重任。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育融入全面的美學能力教育中,和學生的才智融合,不僅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也為我國培養全優型人才扎根,促進了我國美術教學制度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曉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感受美的能力[J].美術教育研究, 2020(7):2.
[2]甘在勇.淺談如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J].東西南北:教育, 20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