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素君
摘 要:評價的有效性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堂評價更加關注過程,而“語言微評價”是關注過程的一種重要評價方式。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從關注學科特點、契合教學目標、服務教學內容三個方面有效發揮語言微評價的作用,從而為課堂教學“錦上添花”。
關鍵詞:語言微評價? 道德與法治? ?有效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們常常會使用微評價,如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枚“大拇指”、一句評價語。在這當中,學生最喜歡的還是語言微評價。語言微評價是指短小精煉的口頭語言評價,即根據某項或某些標準,結合某一量規,給予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情況和教學互動效果的某些行為動機的語言評價。它具有短小、簡潔、及時等特點。
在使用語言微評價時,如能正確把握語言微評價的原則,有效發揮語言微評價的作用,定能更好地為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服務。下面以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們小點兒聲》一課為例,談談如何有效使用語言微評價,發揮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效用。
一、關注學科特點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在評價時往往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在評價時缺乏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學科味”——德性的培養。如有老師在執教《我們小點兒聲》時,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師:……看看這個分貝數,你有什么話想對走廊上的這群小朋友說的?
生:我們要做到文明休息,不要在走廊上喧嘩。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師:哇,你都會用“亡羊補牢,為時不晚”來表達你心中的想法了,真棒!
筆者抓住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這個成語來評價,卻忽視了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特點,此處的微評價表面上看是沒什么問題的,但對照教學目標“感受校園里喧鬧的環境給人帶來的不悅,提升低聲細語,不打擾他人的自覺意識”顯然是沒有很好地抓住教育點。在此案例中,應關注的是學生回答問題的前一句,而非后一句,若改成:“你說得好極了!在走廊上喧嘩是多么不文明的表現啊,咱們可不能這樣!”效果就非同一般,從此讓孩子在校園中“說話”就有了參照的的標準。
二、契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基于教學目標而展開。道德與法治課上的語言微評價需時時圍繞每一單元、每一課、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進行深入引導,不可隨意評價。《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所在的單元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做到心中有他人”。有一教師在執教“指導學生輕輕關門”時這樣教學和評價:
師:我們該怎樣輕輕關門呢?
現場指名一兩名學生做關門示范
師點評:小朋友們,我們就這樣輕輕地關門,多好啊!
因為之前沒有吃透教材,對于這一教學目標雖有滲透但卻沒落實。所以在課堂上使用的語言微評價就暴露了這一點。簡單的語言微評價“多好啊”,到底好在哪里,應該讓學生明確。學生進行了關門示范,內心肯定會有自己的一些感受,教師沒有給予學生表達心中感受的機會。再看看重新設計后的教學環節:
1.小組派代表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現場指名一兩名學生做關門示范。
3.師采訪示范者:你覺得自己關得怎么樣?
師采訪附近的一生:你覺得這樣的關門聲能忍受嗎?
4.師:想過嗎,為什么要輕輕關門?
生:如果很重地關門,就會吵到別人!
師:對,我們關門時要考慮到其他人,這就叫心中有他人!
同樣一個教學環節,不同的語言微評價,達到的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重新設計后的微評價,更加契合教學目標,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輕輕關門。課堂教學中,借助這樣的微評價,潛移默化地滲透“心中有他人”的教學目標,滲透文明的意識。
三、服務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達成的關鍵。《我們小點兒聲》這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噪聲,平時不“制造”噪聲,學會做到小聲,學會不影響他人。但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候會偏離教學內容,不能及時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例如:
師:你早上來到教室都會做哪些事?
生:老師,我來得很早,我來到學校時教室里沒有幾位同學!
師:你真棒!這么早就來到教室了!如果每個人都安靜學習,那教室就不會那么吵鬧了!
此處的微評價看似是鼓勵性的評價,但效果是不明顯的。因為學生聽到此處的微評價會更加關注老師表揚他早到教室學習。顯然,這不是本課時教學要達成的目標。當學生的回答偏離正常的軌道時,需要教師利用自己的教學機智,將學生引回正常的軌道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
師:你早上來到教室都會做哪些事?
生:老師,我來得很早的,我來到教室時教室里沒有幾個人!
師:你真棒!早早就來到教室學習了!請問你這么早來到教室都干了什么事呢?
生:上交作業、整理抽屜、讀書……
師:在這過程中,你發出的聲響大嗎?影響到別人了嗎?
生:應該沒有!
師詢問旁邊的同桌:他影響到你了嗎?(預設:沒有)
師:看來你的確做得很好,如果教室里的每個同學都像你這樣,教室就不會那么吵鬧了!
重新設計后的語言微評價,將學生的關注點拉回到“這么早來到教室都干了些什么事”“有沒有影響到其他同學”的教學內容上,這兩個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及時反思了自己的行為,賦予了教學內容更深的意義。
語言微評價體現了一個教師的教學水平,體現了一個教師的課堂智慧。有效的語言微評價不僅涉及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的評價,還涉及對學生的課堂行為、個性和習慣等多方面的評價。教師只有不斷關注評價的使用,關注學生基于評價的獲得,反復思考與錘煉,才能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效果,演繹課堂教學的別樣精彩。
參考文獻
[1]陳田峰 王云.巧用微評價提升獲得感[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11)
[2]牛學文.小學品德教學案例專題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