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萍
摘要:在小學教育階段,作業可以對學生各階段學習能力進行科學提升,引導學生形成伴隨其終身的良好習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學生作業評價體系進行針對性優化,結合小學生成長特點與思維特征對學生實際掌握情況作出最為客觀的分析,幫助學生正視自身不足并加以彌補,從而獲得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對小學數學作業評價賦能的實踐性進行深入探索,力求在雙減背景下將作業評價應有作用充分發揮,實現學生作業評價的全面改革,為學生全方位成長夯實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策略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能力提升的重要階段。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應從多角度考慮,對教學及作業布置進行充分重視,結合各階段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情況來制定針對性與可行性的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成掌握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同步提升,建立起學生的數學思想,學生才能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所遇各類問題。教師還應從雙減政策的落實入手,構建多元作業評價體系,對學生各時期健康成長帶來有力推動,發揮出作業評價賦能的實踐性,從而將教學水平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一、基于雙減背景,改變評價方式
小學生的內心希望得到教師或者同學的一種尊重,也希望自身可以被肯定,可以說為了賞識而努力。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對學生在課堂中凸顯的個性特點做到極大程度尊重,運用賞識的眼光去改變傳統作業評價方式,在賞識心態下完成學生作業的批閱,找到點滴大小的閃光點,借助激勵的語言去鼓勵學生,學生將在教師的不斷賞識下獲得個性釋放的動力,將走上越來越優秀的道路,激發出學生學習活動中的再發性[1]。例如,在學習“分數乘法”的內容時,教師一是作好前置性作業的布置,學生可以調動自身能力去尋找完成前置作業的辦法,同時對分數乘法的特點有一定了解,學生主動獲取與概括知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教師運用變式課堂作業,采用PK賽的方式,引導學生在作業中獨立思考,但可以借助小組合作方式驗證自身想法,從而對小數乘法的理解逐漸加深,通過PK賽實現以樂促學。三是教師布置相應的課下作業,鼓勵學生將自身思考方式與小組討論結果有效結合,從而保證作業完成效率,同時減輕學生負擔,學生不會因作業過于困難而放棄思考,反而是帶著熱情去探索。四是教師借助先進的評價方式,運用統計圖收集學生易錯題類型,對學生典型錯例進行直觀呈現。教師不僅對錯題進行反思,同時也對學生進行鼓勵,在作業上批注“好”、“解決思路棒”、“你很聰明”,也留下“再想一下”、“格式是否存在問題”、“審題”等具有提示的評價語,待學生改正好,教師馬上對其進行表揚。學生在該評價方式下感受到自身被尊重,從而帶著鼓勵與理解成長。
二、構建多樣體系,促進學生發展
作業批改一直是教師對每位學生各時期學習效果的一種評價,教師也能從中獲得最有價值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對下一步教學計劃進行針對性調整 ,也是教學調控的基礎,也是作業布置方案得以優化的關鍵所在[2]。因此,教師應構建出多元作業評價體系,保證評價方式具有多樣性,才能為學生全方位成長帶來有力促進。具體而言,一是重視教師評價,保證評價科學性,選用星級方式,以2-5星對學生作業完成的正確率進行評價,但還應考慮書寫情況,所以在星級基礎上選用優、良和中等方式完成評價,例如,五星+良,代表學生正確率高,但書寫方向卻有等提高。在星級評價中,教師還應重視對學生獨特見解進行評價。二是實施學生自評與互評,凸顯評價多元性,鼓勵學生對課堂中的口頭作業、小組作業與實踐作業等進行評價,運用A、B、C、D的方式自評或互評,學生可以對自身作業做到持續關注,從而想辦法提高作業質量。三是家長參與評價,提升評價全面性,教師可以借助家校共育平臺對鼓勵家長對學生寫作業的主動性、完成速度、作業正確率與創新意識等方面進行相應評價。教師可以給家長列出評價項目表,家長進行填寫,讓家長也成為作業評價參與者,構建出多元評價體系,從而為學生成長帶來全面推動。
三、運用現代理念,優化評價賦能
為了更好地優化評價賦能,使得小學數學作業評價賦能具有的實踐性不斷提高,教師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作業類型進行創新,使得作業不會局限于書面習題,還應通過實踐作業、動手操作、口頭交流與數學閱讀等方式吸引學生,使之帶著熱情去完成不同類型的作業。首先,教師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布置口頭交流作業,學生可以大膽運用數學語言來描述與分析數學問題。其次,教師運用動手操作方式鼓勵學生在折、量與做等不同方式下根據一定要求完成作業。再次,運用數學閱讀,要求學生閱讀課外讀物,掌握數學閱讀方法,同時做好閱讀成果的分享。最后,巧用數學游戲,借助數獨與魔方等游戲 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科學培養。在此基礎上,教師重視雙減的落實,運用具有實踐與探究特點的作業引導學生在自主方式運用知識與技能。教師通過數學作業評價,引導學生改正錯誤,例如,學生若對實踐作業不滿足,教師應馬上延遲評價,鼓勵學生自愿整改,待學生滿意后再進行相應評價。教師還采用二次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甄別功能,激發出學生潛在學習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運用多元評價,培養小學生必須具有的核心素養。例如,教師對學生制作的扇形統計圖進行展示,對學生的課堂筆記、調查報告、手抄報和實驗報告等內容做到收集,了解學生探究知識的全過程以展覽方式完成評價,學生可以借助自評與互評等方式看到自身優化,從而做到揚長避短。教師還創新作業評比臺,運用紅花臺和工整評比方式激勵學生,有效提高作業質量,也讓評價賦能得到優化,凸顯出雙減下作業評價的優化性與全面性。
結束語:
在雙減背景下的作業評價環節,教師必須運用評價對學生學習進行有力促進,同時學生判斷能力有效提升,學生才能形成極強的探索意識,主動探索所學知識,從而滿足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個性才能更加張揚,實現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作業評價中,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帶著公正態度,展示出評價的藝術,借助反復嘗試與實踐,對學生終身健康成長奠定扎實基礎,更是對新課程改革的實施腳步做到推動,實現人本回歸。
參考文獻:
[1]任喜相.“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與評價新思路[J].新課程,2022(01):163.
[2]劉紅霞.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數學作業評價探析[J].教師,2021(15):40-41.
本文系三明市基礎教育教學研究2021年度課題《小學數學作業評價賦能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YKT-2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