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婭
摘要: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是貫徹新課改教學方法的重要教學方法之一。貫徹信息化教學,需要教師課前認真備課,通過不斷試驗,找到正確教學方法,將語文課堂和信息化教學課堂結合起來。信息化不僅指堅持一昧的用多媒體教學,還代表著提高課堂效率,打造現代化搞高效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習主動學習,接受學習。
關鍵詞: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教學策略
利用信息化教學的方法多種多樣,摒棄傳統的枯燥的語文教學方法,創新語文教學方法可不容緩,教師一定要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和學習能力來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讓課堂效率變得事半功倍,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一、信息化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提高課堂效率
1.利用信息化教學的趣味性
語文學科是一個包容性很強的學科,海納百川,從古至今,內容豐富多樣。并且內容復雜,有文言文和現代文,以理解為主。所以想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讓學生融入的課堂學習當中去,首先就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懂得與溫暖這個學科所教授的是什么,所傳授給我們的知識有什么意義,在學生懂得這些之后,他們就會更愿意的接受學習。就會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學生的興趣上來了,就會大大的課堂效率。
例如,教師在教授《動物兒歌》一課時,為了避免課程內容過于枯燥,避免學生不理解課程內容導致的厭學,教師就要將課程內容以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出來。在網上搜集關于動物兒歌的資料,在上課前播放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還可以對課堂內容有一個導入,然后再進行課堂教學就容易的很多。
2.信息化教學使課堂豐富多彩
打造新課改貫徹的新時代創新型課堂,需要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信息化教學可以使課堂內容變得更加豐富,課堂結構變得更加完整,還可以將教學內容有一個延伸,不僅僅拘泥于書本上的內容,還可以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拓展,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豐富課堂內容。
例如,教師在教授《中國美食》一課時,為了讓課堂變得有趣,內容結構豐富,教師在講課的同時可以將課本上的內容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們。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根據課本上所呈現的中國美食來搜集資料,制作成一個圖片集,在講到每一個自然段落的時候都可以將這個自然段所講述的內容展現給學生們,讓學生們在學習之余也能真正了解到書本上所描述的東西是什么,能提高他們的興趣,還能是他們的記憶更加深刻,記得更加牢固,在潛移默化的樂趣中取得了知識。
二、信息化教學可以促進學生發展
1.利用信息化教學提供更多教學資源
信息化教學所提供的教學資源是課本上所不能提供的,課本上只有文字描述,而缺少對于一件事物真正模樣的展示,所以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只能根據想象來感覺出這個事物的樣子,這就會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局限性,他們的想象力是有限的。于是通過信息化教學來提供視頻和圖片的是必要的教學方法。
例如,教師在教授《望廬山瀑布》一課時,對于這篇課文,課本上僅對廬山瀑布的宏偉壯麗進行了描寫,廬山瀑布真正的樣子只能學生們在腦海里進行再造想象,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在網上搜集廬山瀑布宏偉壯觀的資料,這樣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就能真正的理解到廬山瀑布的壯觀,他們也就能深刻的感受到課文中文字的描寫,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2.利用信息化教學開拓學生的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讓學生僅僅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提高他們的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表達力,理解力,想象力,更重要的是要拓寬他們的視野。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讓學生擁有語文思維,對學生今后的寫作和創作都有一定的幫助。
例如,教師在教授《曹沖稱象》一課時,教師將影視片或紀錄片曹沖稱象的片段播放給他們,讓他們直觀的看到主人公使用何種辦法進行的,并讓學生進行發言,說說有何種感悟,然后可以給學生舉例反面例子《刻舟求劍》,并分析兩位主人公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別,說一說你們對這兩位主人公分別有什么看法,還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資料,搜集類似的典故,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從而達到開拓學生視野的目的。
三、利用信息化教學構建學習框架
教師積極利用信息化教學策略,還能構建學習框架,節省板書時間。教室利用多媒體把整節課的框架和思維導圖展現出來,可以更加有效的制定課堂計劃,直觀的看到課堂流程,從而大大節省了書寫時間和思考時間,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學生在記筆記的時候也更加清楚,輕松。
結束語:
所以教師一定要貫徹新課改的教學原則,找到更多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教師還要做到讓學生在小學階段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重視小學階段學生的發展,將語文知識以有趣的,靈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借助信息化技術,給學生減負,實現教師學生雙贏。
參考文獻:
[1] 信息化2.0時代的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J]. 陳銀雪;. 教學與管理 2021(15)
[2]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D]. 陳靜怡. 四川師范大學 2017
[3] 借助信息化技術,有效開展拓展閱讀 [J]. 薛娟娟;. 語文教學與研究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