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是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建立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機械工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環節。職業教育肩負著為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人力資源要素的重任,在人才培養模式上要適應機械工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由“伴隨性服務”向“前導性服務”升級;在人才培養標準上要推動培養規格上移,對標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制定行業職業標準;在人才培養理念上要結合產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大力培養以高層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為主體的機械工業人才隊伍,切實增強職業教育服務機械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的能力,加快建設機械工業現代化產業體系。
[關鍵詞]產業基礎;產業鏈;機械工業;職業教育;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黃小東(1981-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產教合作處兼發展研究處處長,高級工程師。(北京? 100045)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新時代中國職業教育研究院2021年職業教育重大課題“職業教育服務機械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Z21C031)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11-0051-06
機械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產業,是我國參與全球經濟競爭、體現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產業。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以下簡稱“兩化”),是實現機械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提升機械工業“兩化”水平,迫切需要培養具有科學探索精神的、從事基礎研究的創新型人才以及掌握先進制造技術的工程師和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是與產業發展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兩化”攻堅既為職業教育提高質量、提升形象提供了重要機遇,也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職業院校特別是以裝備制造類專業為主體的院校,作為為“兩化”攻堅戰提供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來源,要從國家發展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推進機械工業“兩化”的重大意義,積極推進人才培養適應機械工業“兩化”發展的需要。
一、機械工業“兩化”發展的背景、現狀及趨勢
(一)機械工業“兩化”發展的背景
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機械工業“兩化”發展。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2021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印發,在“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提出“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2021年11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布《機械工業“十四五”發展綱要》,圍繞深入推進“兩化”提出了“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打好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兩大戰略任務。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是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效途徑,也是我國機械工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
(二)機械工業“兩化”發展的現狀與趨勢
一是夯實產業基礎根基,增強自主可控能力。目前,我國機械工業產業基礎還存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人才短缺等問題。在人才供給方面,職業院校存在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匹配度不高、人才培養定位和結構不合理、“工匠精神”培育缺失、“工匠隊伍”建設滯后、缺乏實踐經驗豐富的師資以及與產業緊密結合的課程與教材等一系列問題。為實現機械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發展,“十四五”時期機械行業將大力實施機械工業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動關鍵基礎零部件性能提升,提高工業軟件國產化水平;實施標準化戰略,建設新型標準體系,加強重點領域和基礎公益類標準制定;推動質量品牌升級,建設機械工業質檢體系、品牌戰略推進體系和質量人才培訓體系。
二是加深產業鏈嵌套,提升高端鏈接能力。“產業鏈涵蓋產品生產或服務提供的全過程,是產業組織、生產過程和價值實現的統一?!雹佼斍?,我國機械工業產業鏈存在“斷點”,在全球價值鏈中價值鏈提升阻力較大,產業鏈上下游銜接不順,行業內“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十四五”時期推動機械工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首先要鞏固傳統優勢鍛長板,鞏固提升我國發電設備、工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綜合水平,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鍛造新優勢,增強國際競爭能力。其次要集中優勢力量補短板,增強對機床、儀器儀表等機械工業基礎性行業的保障能力。最后要推動產業鏈協同合作,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促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暢通”②,打造“政產學研資”緊密結合的產業創新生態。
二、機械工業“兩化”發展對人才培養帶來的深刻變革
(一)發展理念的引領
一是堅持創新發展的理念,“十四五”時期,機械工業將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高創新鏈與基礎產業鏈、供應鏈的協同效能。二是堅持融合發展的理念,包括跨行業融合、地區間融合和與服務業的融合,跨行業的融合是指采用AI、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來解決基礎產品和技術的經驗積累不足;地區間的融合是指優化產業區域布局,打造更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是指推動企業從簡單產品制造到提供售后服務、再到提供“產品+服務+技術+系統解決方案”轉型。三是堅持協同發展的理念,構建政府、行業、企業、社會協同共進的體制機制,引導政策、人才、創新要素等向“兩化”傾斜。職業院校要遵循創新、融合、協同的新理念,推動機械工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將其貫穿到人才培養理念、目標定位、培養模式和校企合作等領域,培養一支適應機械工業“兩化”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二)技術進步的驅動
2021年9月,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印發《關于推動機械工業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機械工業數字化轉型,開展機器人應用、數字化制造普及、網絡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產業數字化時代,勞動者駕馭新型工業生產模式的數字能力是否培養到位,是產業數字化發展策略能否實現的關鍵。”③職業院校要適應機械工業數字化全面轉型的新形勢,將數字知識、數字技術、數字技能全面納入人才培養標準制定,提高學生數字化學習和創新能力。
(三)轉型升級的要求
隨著產業結構升級,尤其是機械工業的產業形態正在進行調整、優化和劇烈變革,呈現出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三方面變革。產業新業態將影響行業企業的崗位設置及崗位需求,更新崗位能力和職業素養要求,推動崗位所需的知識、素質和能力升級,進一步推進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
(四)管理優化的需要
《機械工業企業“十四五”管理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行業企業要實現四個轉變:基礎管理由精益生產向全面精益化管理轉變,生產制造由流程管理向供應鏈管理轉變,信息化管理由兩化融合向大數據和智能化管理轉變,企業發展模式由規模化增長向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轉變。打贏“新兩化”攻堅戰離不開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模式,要切實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職業院校與企業管理體系建設新要求的銜接,推動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三、面向機械工業“兩化”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策略
(一)主動服務“兩化”攻堅,強化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重點的使命擔當
一是要明確戰略任務。以裝備制造類專業為主體的職業院校要把“兩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作為政治任務來狠抓落實,列為“一把手工程”,全面創新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從國家戰略高度認識“兩化”人才培養的任務和標準,要在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向“兩化”傾斜,全方位支持“兩化”攻堅。
二是要明確主攻方向。發揮職業院校在推動機械工業“兩化”方面的核心競爭力,主動服務本地區、園區、產業聚集區的裝備制造業發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提供精準支持,重點是能夠破解若干“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著力在“兩化”領域有關加工、工藝、制造、裝配等關鍵環節提供堅實的人才供給和技能支撐。正開展職業本科試點的院校和專業,要將“卡脖子”領域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作為主攻方向。
三是要明確發展策略。堅持創新引領,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戰略、“卡脖子”重點領域,根據國家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政策要求,職業院校主動對接優勢企業,找準方向,精準發力;堅持融合發展,職業院校要發揮所在地的區位優勢,主動服務好產業聚集區,另外注重于新技術新技能的融合,注重數字化升級改造,注重跨行業跨領域融合;堅持協同互補,要統籌政府、行業、企業、園區和職業院校的發展要求,注重資源的整合和優勢互補。
四是要明確發展路徑。職業院校要堅持“專精特新”式發展路徑。“?!本褪菍I化發展:走差異化發展道路,成為服務產業鏈某個環節的能者;“精”就是精細化發展:精細管理,精準培育人才,提供精致服務;“特”就是特色化發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新”就是新穎化發展:服務產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的開發、應用和推廣,以“新”取勝。通過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培育一批在“兩化”細分領域人才培養中具有明顯支撐作用的職業院校和專業群。
(二)實現“兩化”供求結構平衡,全面優化技術技能人才供給
一是要堅持專業設置的基本原則。圍繞“兩化”產業鏈、產品線和價值鏈的優化升級,堅持遵循“寬基礎、大專業、小方向”的專業設置基本思路,優化職業教育“機械—電氣—控制—管理—服務”專業類別結構比例,拓展專業群課程內容,提高專業建設定位,從專業建設的精細定位和優化設計入手,建立及時有效的產教互動機制,覆蓋“兩化”全產業鏈。
二是要精準定位升級專業內涵。加強材料成型與控制技術、智能焊接技術、現代鑄造技術、現代鍛壓技術、工業材料表面處理技術、特種加工技術、工業產品質量檢測技術、智能制造裝備技術、機電設備技術等專業的建設,向“兩化”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傾斜,全面保證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表面處理等基礎技術和現代制造技術所需的各類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進一步完善優化職業標準和專業標準,在人才培養當中深度融合“大國工匠”精神,培養人才的職業責任感、使命感。
(三)對接“兩化”發展重點,加強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裝備制造類專業是傳統型專業,也是受新興技術沖擊影響最大的專業類型。2021年教育部印發了《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對專業目錄進行全面升級,推動專業大類的“數字化+”“互聯網+”“智能化+”升級改造,加強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成為重點方向。對于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有多種闡釋方式,從機械工業“兩化”的要求來看,主要是需要以下幾類人才:
一是寬基礎多技能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此類人才更多指的是機械制造、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等需求量大、就業面廣、通用型專業的技術技能人才,在推進“兩化”的背景下這類人才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了解產業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的趨勢,具有本專業相關新技術新技能的融合應用能力,具備創新能力、學習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二是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在推進“兩化”的進程中,將加速利用數字化技術改造機械工業傳統產業,生產過程控制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極大改變甚至顛覆機械工業的生產方式、組織模式、制造流程,產品生產模式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優化了生產過程的集成性,生產的高效率和需求的個性化融合,也對有關崗位的技術技能提出了復合型的要求。因此,亟須培養在沖壓、鍛造、鑄造、焊接、熱處理等領域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三是“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機械工業“兩化”領域所需于技術技能人才來說,“一?!敝笇I核心技能出類拔萃,掌握一門專業技術技能的“看家本領”;“多能”指的是與專業相關或者跨專業的復合職業技能、創新能力與基本職業素質。從“兩化”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看,“一專多能”更多是對裝備制造類中以服務重點產品、專門生產技術或過程的專業的要求,這類專業技術性強,就業崗位明確。機械工業“十四五”有關專業規劃明確了液壓氣動密封件、內燃機、儀器儀表等領域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職業院校相關專業要對照新要求,加快推進以產品生產技術或過程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一線生產領域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四是跨專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鞏固“兩化”優勢鍛長板,就是鞏固提升我國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重型機械、港口機械等優勢產業的綜合水平,從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入手打造戰略性全局性產業鏈。這些“走出去”的行業企業急需國際化人才,其人才要求是能夠了解其他國家的風土人情、法律法規、語言文化,尤其要了解發達國家產業變革的方向,保證企業與國外企業的無障礙溝通,提高國際合作的成功率,建立相對穩定的懂技術、懂外語、懂標準、懂規則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團隊。
(四)服務科技創新,全面提升支撐“兩化”攻堅能力
一是聚焦“卡脖子”領域,校企共建基礎技術研發中心。機械工業技術攻堅已經進入深水區,部分領域技術開發方向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樣板,技術短板難以通過引進的方式解決。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高水平高職學校以及職業本科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主動與行業企業聯動,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機械工業關鍵基礎技術研發中心,聚焦“機械工業產業基礎再造工程”中的問題,圍繞共性關鍵技術、重大裝備、基礎零部件以及材料和制造工藝等方面開展攻關,聚焦產業間空白地帶、瓶頸問題和“卡脖子”環節,推動機械工業創新鏈和產業鏈協同發展,努力成為促進國家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的重要載體。
二是跨界融合“補短板”,整合資源共建協同創新平臺。在機械工業產業集聚區域內具備相關條件的職業院校,聚焦“機械工業補短板重點方向”,聯合高校、研究院所、金融機構以及產業鏈上下游,在關鍵優勢領域建設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研究院、中間試驗、工程化及產業孵化等新型創新平臺,聯合開展先進基礎工藝技術研究,共同建設工業基礎數據庫,重點解決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強化在產品核心關鍵配套件軸承、聯軸器、密封以及材料,涉及國家安全和產業安全的高端大型鑄鍛件等方面的技術合作。校企合作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面向全行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信息服務、可靠性和壽命測試試驗、產品質量檢測檢驗認證、知識產權、標準開發等。全面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發展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完整性,填補基礎研究和產業化技術創新之間的鴻溝,促進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產業鏈、創新鏈融通。
三是協同優化“鍛長板”,攜手龍頭企業共建全球客戶體驗中心。我國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重型機械、港口機械等已經進入了“跟跑”“并跑”“領跑”并重的時期,成為我國“走出去”、唱響全球裝備制造的亮麗名片。隨著機械工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需要大量具有國際視野、知曉國際規則、能夠跨文化的外向型技術技能人才以及海外本土化技術技能人才。職業院校要主動服務龍頭企業“走出去”,攜手龍頭企業共建全球客戶體驗中心,大力開展基于校企協同走出去的外向型人才培養培訓、海外本土化人才培養培訓、中國職教模式和標準廣泛應用,深化國際化產教融合平臺建設,開展國際化專業標準建設、國際化師資培育、國際化課程資源開發等工作,提升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規模和質量。
(五)統籌規劃“搭平臺”,形成服務“兩化”的人才培養合力
一是加強統籌規劃和政策保障。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打好“兩化”攻堅戰的重大戰略意義,在“兩化”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工作中充分發揮領導、監督和保障作用,加強人才培養的統籌規劃,并把“兩化”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作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重點突破口,研究加快職業教育“兩化”類專業創新建設指導意見,對面向“機械工業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補短板”“鍛長板”等領域所需專業給予政策傾斜和專項經費支持,消除招生壁壘。要進一步明確和落實行業、企業、院校在“兩化”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中的權利、責任和義務,不斷完善企業主辦及參與辦學的獎勵制度,重點解決制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問題,構建適應“兩化”發展要求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在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的實踐中,積極支持和引導學校開設“兩化”領域高層次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專業。針對“兩化”領域人才緊缺問題,策劃并組織實施若干人才培養示范性工程。大力支持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等“兩化”人才短缺的重災區,出臺學歷提升、職業培訓等扶植政策。引導產教協同創新培養“兩化”領域技術技能人才,發揮職業教育對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供給的基礎和保障作用。
二是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指導作用。要充分發揮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機械工業教育發展中心等相關行業組織的積極性,以其行業代表性強、組織能力強的特點,運用其掌握行業信息、行業趨勢以及會員網絡的優勢,發揮好行業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積極開展“兩化”領域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預測,對“兩化”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層次、規格和質量及時提出指導性意見。要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新需求,針對當前“兩化”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面向“兩化”領域組織實施行業重點觀測專業(方向)創新建設、新型“雙師”專業素養與能力培養,盡快建立“兩化”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標準體系,開發配套教學資源等。構建基于“兩化”技術標準、崗位能力要求的多元人才培養評價制度,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切實加強行業指導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履行好指導和促進“兩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職責和使命。
三是積極發揮企業的人才培養主體作用。職前教育是基礎,崗位成才是根本。企業需主動地承擔起培養“兩化”技術技能人才的主體責任,依托優勢資源建設“兩化”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基地。當前,機械工業相關企業應堅持“人才強業”和“一體雙責”的產教協同發展理念,從企業發展需求出發,加大投入力度,積極構建職工培養培訓工作體系和保障機制,夯實企業轉型中的人才資源根基,搶占發展先機;應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要設立專門機構及人員負責職工教育培訓、對接職業院校,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機械工業相關企業還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將合作開展人才培養工作適當前移,深入參與職業院?!皟苫鳖I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按照“共建、共管、共用、共享”原則,建設一批兼具生產與教學功能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四是提升職業院校服務“兩化”攻堅的能力。職業院校要全面對接“兩化”的重點任務,實時跟蹤各行業、各領域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制度、服務標準,及時更新技術設備、管理制度、技術規范、培養方案等,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從專業建設的精細定位和優化設計入手,合理調整一批“傳統專業”、創建一批新專業,強化機械制造熱加工領域專業建設。以“兩化”涉及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為重點,更新專業教學內容,積極構建專業內涵定期更新機制。強化產教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設產教融合、系統培養及技能人才的創新平臺。強化以“工匠精神”培育為重點的職業素質教育,注重職業道德及嚴謹作風的養成,著力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團隊意識、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和造就大批符合企業升級發展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五是營造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良好環境。政府、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要齊心協力,著力構建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互生共長的“生態環境”,形成產學研用聯動機制,將人才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逐步提高生產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對生產實踐和技能競賽中做出突出貢獻,取得優異成績的技能人才,給予獎勵,授予榮譽稱號,形成掌握技能者獲榮譽、得實惠的導向和社會風尚。政府與社會各方要協同推進人事、教育、分配制度改革,開拓一條與學術型人才并立且地位、待遇相當的技能人才發展道路,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切實落地。
[注釋]
①羅仲偉,孟艷華.“十四五”時期區域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J].區域經濟評論,2020(1):33.
②朱明皓,張志博,楊曉迎,等.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的戰略與對策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1,23(2):125.
③方中雄,吉利,程聰.產業數字化的特點及其對職業教育的新要求[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