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朝
摘 要:只有讓家長真正的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作用并積極的參與到家校共育工作當中,才能夠進一步的促進這種模式的有效開展。在此情況下,需要教師引導家長提升家庭教育的責任感,加強與家長之間的交流,引導家長落實雙減政策,與家長建立互信友好的合作關系,共同促進家校共育的有效落實,讓學生朝著全面健康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人才。
關鍵詞:雙減;初中;家校共育
在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學校要聯合學生家長的力量,雙方通過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等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家校共育中,家長可以尋求學校的幫助和指導,提高自身的育兒水平,增強自身關于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學校可以通過家長的反饋,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學習信息,整體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
一、家校共育的內涵
家校共育,顧名思義即家長與學校共同培育、教育孩子。雙方都能明確自己的主體責任及邊界,并進行多方面的配合與溝通,最終達到最佳育人效果。學校和家長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雙方面應發揮合力,通過家校的共同努力,發揮教育最大效力。其中,家庭教育是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礎,特別是在道德、情感、品質以及生活習慣的培養上,家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專門場所,主要進行知識與能力的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二、初中家校共育實施的途徑
(一)積極轉變傳統教育觀念,喚醒家校共育意識
通常來說觀念、思想和意識決定個人的行為習慣,要想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就必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喚醒良好的意識。因此,初中教師應當擺脫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思想,真正認識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以每一位學生和每一位家長為本位,以良好的態度去對待家長,使家校共育能夠由單向式變為互動式。在傳統校園教育管理中,教師通常在學生發生錯誤后才與學生家長溝通,雖然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學生的一些問題,但是在學生的成長中缺少保障,所以,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作為初中教師我們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積極與學生家長溝通聯系,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及時與家長反饋,將學生未知發生的錯誤行為遏制在搖籃中。
(二)向家長宣傳科學教育方法,奠定家校共育基礎
家庭教育是家校共育中的基礎,因為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所以必須要保證學生能接受正確且科學的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保證家校共育工作的有效性。對此,初中教師應當依據學校各項科學制度來開展工作,通過各種通信軟件來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方法,或者也可以定期召集家長到學校來,集中地讓學生家長學習正確且科學的家教知識、觀看教育視頻。改正和提高家長的錯誤觀念以及思想覺悟,使每個家長都能夠具備良好的知識水平,認清學校的教育要求,為家校共育奠定強有力的智力基礎。
(三)建立家長委員會
在以往的家校共育合作模式中,成立家長委員會是少數可以提升家校共育效率的方式之一,在面對這種較為突出的教育手段時,教師切記一定要秉承來者不拒的態度開展工作。在以往的家校共育模式中,家長委員會雖然達到一定的教育效果,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因為家長委員會并不是全體學生與學生家長公選出來的,而是教師按照家長的工作情況、受教育程度等條件直接任命,家長委員會成員的積極性嚴重不足,而其他學生家長的積極性也沒有被感染與激發。針對這一情況,教師應該注重發揮學生家長的自主性,請全體學生家長與學生共同投票選出家長委員會的代表,這樣不僅委員會的成員積極性提升上來,同時,經過全體學生家長與學生共同選舉出的家長委員會成員也更具說服力與凝聚力,可以配合教師將大多數學生家長凝聚到一體,在進行學生問題研討時也可以發揮自身作用,為其他學生家長帶來先進的家庭教育心得經驗。
除此之外,學校應該制定考核制度,對家校共育委員會進行審核,一旦發現有相關人員有玩忽職守的行為,學校應該積極與教師取得聯系,及時停止其家校共育委員的工作,避免由此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這樣一來,教師、學生與學生家長三方的紐帶就建立起來,家校共育委員可以從教師接觸不到的地方開展工作,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學生家長成員,因此家長會更加信任這部分人員,教師應該將這一學生教育方式落到實處。
(四)開展家庭合作教育模式
拒不完全統計,初中院校一般不超過二十個班級,每個班級中大概有五十名學生,學生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自小受到不同的家庭教育與熏陶,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因此,開展初中生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換句話說,學生在家中養出的壞毛病需要在家中才能夠徹底根除,這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解鈴還須系鈴人”。部分學生家庭背景良好,從小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在班級中很難與其他學生打成一片,不僅對教師教育有十分不利的影響,同時對于學生成長也帶來諸多阻礙;而部分學生出生于貧困家庭,從小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因此養成了自卑人格,在班級中沒有存在感,很多時候會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學生家庭差距會較大,但是他們都存在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家長工作較忙,甚至有的家長外出務工不在本地,因此多數學生都存在家庭感缺失的問題。在此情況下開展家校共育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也有著非比尋常的益處。為此,教師應該積極與教育部門、學校、社區等方面進行協調,將全體學生家庭集合到一起,互相彌補各自家庭中的不足之處,徹底實現家校共育的互助與交流。家庭互助活動的開展是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有效途徑,其不僅為不同的家庭學生建立聯系,相互交流教育經驗,讓學生體驗不同的生活,而且還可以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參與到集體討論中解決家庭教育問題,豐富全體家長的教育方法與手段,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是不可多得的活動模式。
三、結語
家校共育模式會受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影響,要解決家校共育的根本問題,教師應該通過改變家校共育的現狀入手開展工作。加強與家長之間的聯系,從學生家長口中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基礎上開展家校共育合作模式,為初中學生帶來更加優質的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吳紅霞.新形勢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與實踐探索[J].才智,2020,(0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