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中數學教學改革在階段性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些進展,在教學氣氛、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并且積極落實到了課堂上。在教學的持續發展中,高中數學教學逐漸與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有了一定的區別,但是在具體的細節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疏忽,導致高中數學教學沒有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高中數學教學改革也越來越趨近于成熟的狀態,本文從高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出發,探究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引言
在這個階段,高中數學課堂上講解的知識是系統的、抽象的,而學生遇到的問題是靈活的,如果盲目地開展題海訓練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因此,學生應當創新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端正學習的態度,和教師進行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在教師的指導下熟練地運用現有的信息技術設備和輔助學習資料,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興趣。另外,高中數學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要緊緊圍繞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圍繞“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容,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設計教學過程,不斷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1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現狀
1.1 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
新課程背景下,倡導的是素質教育的實施,強調要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然而,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部分教師仍舊固守傳統的教育思想,還是將成績當作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導致學生在高中數學課堂上的主體性被削弱,無法發揮主體作用。此外,數學在高考中的分值占比較大,導致一些教師為了讓學生考高分而選擇采取“題海戰術”,教師一味講,學生拼命記,學生從頭到尾都處于被動,教師掌握著課堂主導權,單方面進行知識灌輸,師生間缺少有效互動,學生無法發揮其主動性。
1.2 信息技術使用問題
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數學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切實提高信息技術和多媒體的使用頻率。但是部分教師卻對多媒體存在一些錯誤的理解,認為多媒體和信息技術設備不能取代傳統的課堂講解活動,不能取代嚴謹的課堂板書,難以適應新課程的新要求。
2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策略
2.1 更新教學理念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師只有轉變教學觀念,才能更好地適應課堂教學的要求。首先,教師應順應新課改的潮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樂”于學習,“樂”于接受知識,真正實現“我要學”。其次,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還應徹底轉變傳統的“知識型”教學目標,關注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思維發展、情感態度等,精心設計“能力型”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在有效的學習中,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最后,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還應轉變對學生的固有認識,關注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個體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應立足于高中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的差異性,結合班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定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后作業等。
2.2 探究情境教育
為了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教師需要為學生創造相應的探究情境,讓學生在探究情境中積極探索,充分地激發出學生的想象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在交流探討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而實現高中數學課堂的高效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讓學生在小組當中完成合作式的探究以及學習,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探討,能夠將學生在學習中的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另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給每個小組制定合理的學習任務,讓每個學生在小組探究的過程中都能取得相應的進步,還可以逐漸地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3 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首先,數學課程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抽象性和廣泛的知識面,具體包括函數、集合和立體幾何等復雜的知識點。要想學精這門課程內容,要求學生具備良好想象力,可以扎扎實實掌握并嫻熟應用這些難度很大的知識。基于此,教師注重合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更有益于將抽象繁雜的知識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使其一目了然,不但能激發數學興趣,還能培養探究能力,有利于寬闊學生視野,提升數學素養,以保證教學課堂實效性。其次,運用信息技術還可輔助教師制作出細膩精致的課件,給教師增添更多便捷性,既能給其帶來諸多教學資源,還可節約教材內容搜集時間,進一步發揮互聯網技術所具有的實效性優點,給學生傳授先進學習理念。最后,信息技術教學的合理應用,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聯系,但是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大多是由教師占據課堂控制權,學生被動學習,師生間的溝通被束縛在你問我答的環節中。然而,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則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幫助師生打破互動時空的制約,當學生私下遇到難題時也能及時借助微信等通訊平臺來尋求教師幫助。
2.4 落實教學評價
面對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教師應根據“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客觀、全面的分析,并結合評價分析結果調整優化課堂教學方案,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一要科學選擇教學評價標準。為了滿足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選擇評價標準時,不應僅局限在學生的數學成績上,還應將學生在日常數學學習中的表現、進步情況、思維和能力發展、日常作業情況等,納入教學評價中,確保其能夠將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全面、客觀反映出來。二要關注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優化教學評價時,還應承認、尊重和善待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基于不同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差異性表現,實施差異化的教學評價。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來說,應借助鼓勵性的教學評價模式,善于在評價中捕捉其閃光點,肯定其進步、努力等;針對成績中等的學生來說,應借助激勵性評價模式,不僅要肯定其成效,還要明確其在學習中的不足;針對學習優秀的學生則采用競爭性評價模式,促使其在日常學習中不斷超越自我。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的實施不僅要注重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還要使學生認清數學本質,掌握知識遷移與良好解題的各種高效性方法,并將自身所學靈活應用于實際,注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進而構建新型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 林良枝.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數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高考,2021(19):43.
[2] 周樂華.基于新課改視角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分析[J].高考,2021(10):87.
作者姓名 : 戚以路(1987年9月),性別:女,民族:漢,籍貫:浙江溫州,學歷: 本科,職稱:二級教師,畢業院校:浙江海洋大學,主要研究方向: 數學與應用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