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枝?張飛翔
摘 要:社會、經濟、行業的均衡同步發展,急需大量專業型的技能性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需要科學、規范的教育作為支撐,尤其是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是職業教育的主陣地,是我國職業培訓體系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因此,作為高職院校,應積極努力的構建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促進全民學習、社會進步,提升國家整體公民的素養和能力,承擔社會責任,為社會發展貢獻力量。基于此,本文簡單地討論了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現狀,提出了職業培訓體系構建、運用的方法,希望能提升技工的整體專業素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職業培訓;體系構建;實施運用
前言:
在我國全面創新發展的戰略實施下,完善、健全的職業教育以及高職院校技工職業培訓體系的構建,能解決我國勞動力職業素質低、就業轉型等問題。不論哪一行業發展,都需要大量的專業性人才,而且逐漸細化的專業技能,更需要大量的職業培訓教育。以往的高職院校職業培訓模式已經落后,與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逐漸脫節。科學的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需要從社會、國家需求的角度出發,從根本上轉變傳統教育思想,教育開展者、研究者需以全力開辟、創新教學模式,構建優秀的教育體系,獲取行政支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建設職業教育培訓法規,融合多方力量,建造出利于全民終身學習的社會。
一、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現狀
(一)備受忽視
當前,我國的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備受忽視,更重視在校培養模式,并沒有針對性地構建職業教育培訓體系,職業教育培訓視為學校的輔助教學模式。不論是從師資的角度講,還是學期設計、整體投入,主要的職業培訓都集中在假期進行,內容也限制在某一學科或者某項技能的教學和培訓,教育培訓不具備整體性、科學性、體系化。而且,實際教學開展中,教學內容不夠先進,與崗位技工要求不匹配,整體教學效果欠佳,無法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也沒有發揮出本身的培訓作用。
(二)發展落后
高職院校的整體職業培訓模式相對落后,開展模式、課程設計、內容選擇等多方面都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和變化。而且,多數職業培訓的模式基本為課堂教學、集中教學等,過于傳統、落后[1]。其課程評價體系、教學模式等都受到了應試教育的嚴重負面影響,導致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很多學生都只能根據職業需求、升職要求等進行課程學習,主要目標就是獲取相關證書,并沒有興趣參與后續的提升性學習,也沒有充足的學習動力。在具體實踐中,也只能通過模仿、復制的形式操作教師教的內容,缺乏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同時,所學習的內容過于表面化,教師沒有教學熱情,無法做到深度的知識講解,從而無法提升培訓質量。
(三)結構失衡
近幾年,我國提出了多項政策,投入了大量資源,為職業學校建設提供了支撐,并調整了初等、中等、高等院校學校的數量比例和整體部署。但是,學校的建設雖然容易,但教育積累則需要很多時間,我國的職業教育建設短時間內無法滿足社會需求,且不同學校的發展參差不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和創新。
當前,我國的高等職業院校技術人員培訓中缺少社會的參與,社會的熱情比較低,職業培訓與經濟發展存在脫節的現象,有效、科學、完善的職業培訓體系構建需要不同方面力量的投入,要建立終身性的職業培訓體系,不僅要保證職業教育的靈活性、適應性等,還需要適當的增加社會、企業的參與比例。
二、構建高職院校職業培訓體系的實施策略
(一)轉變思想
學校、教師、個人、社會、企業等,都需要以全新的角度掌握新形勢下對職業能力提出的要求,意識到職業培訓的重要價值和作用,了解到系統性職業培訓對專業人才發展、成長的關鍵,以及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同時,高等職業院校需要針對現有的教學模式和思想進行轉變,掌握職業培訓的實際發展現狀,掌握職業教育領域未來的發展趨勢和規劃,全力構建先進的職業培訓教學體系,加大投入力度,給予多方支持,從而構建出更加完善、科學的職業培訓體系。
(二)調整教學內容
對于職業教育來講,職業培訓的內容改革和創新是非常重要的[2]。傳統的職業培訓內容與現代人才需求并不匹配。相關教師應主動思考、鉆研、調整當前的教學內容和模式,努力滿足人才發展需求,提升接受培訓人員的興趣、熱情和動力。
比如,針對性地介紹相關行業的新技術、未來發展趨勢,融入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提升實踐教學質量,融入非專業性的文化課程,保證接受培訓的人員所學習、積累的知識能逐漸符合職業實際發展情況,分享職業技能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將生活和學習融為一體,提升其學習興趣。如,模具制作在玩偶、兒童劇中的運用,讓接受培訓人員看到專業技能的應用范圍,了解課本以外的知識信息,主動建立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從而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
(三)校企聯合
職業培訓最理想的境界就是校企聯合,高職院校要培養不同學生的職業實踐能力,掌握企業的實際需求,努力讓接受培訓的學生掌握能滿足企業需求的職業技能,定向輸入人才,提升職業培訓的吸引力。學校可以針對企業的實際崗位技能需求,設計相關的培訓課程和模式,構建產教融合的校企合作職業培訓新模式,并打造基礎的職業培訓基地,將教學與實訓融合在一起,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促使接受培訓的人員能在實踐中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可以主動邀請企業參與院校的教學,結合自身發展需求,研發、開展相關的職業培訓課程,從而保證職業培訓與企業需求有效銜接和融合。
(四)因材施教
由于接受培訓人員的專業能力、文化知識儲備、學習習慣等多方面的差異[3]。如何才能讓他們在統一的課程中共同進步和發展,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深度思考,在教學開展期間,遵循“以生為本”的思想理念,做到因材施教,適當開展分層教學。高職院校可以設計基礎的職業培訓課程,并進行循環開課,在學生入學之后,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班級分配,定期進行考試和評價,做到升級、降級,保證學生的學習進度、所學內容一致,從而吸收更多的知識信息,進而實現培訓目標。
結論:
綜上所述,職業培訓發展已經邁入全新的階段,高職院校需要做好全方位的準備,構建符合國家、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職業培訓體系,學校也要從不同角度、方面進行提升,幫助更多職業人員得到良好發展,走在行業前方,為建設全面學習社會作出貢獻,推動國家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鋒. 軌道交通類高職院校職業培訓體系創新研究[J]. 教育與職業,2021,(24):103-106.
[2]呂泊怡,趙智軍,任林林. 基于勝任力視角探究高職院校朋輩心理骨干校本培訓課程體系[J]. 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0):95-96.
[3]彭勃. 高職院校培養體系和培訓體系評價模式融合的實踐研究[J]. 大眾標準化,2021,(1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