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佳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貼合學生日常生活的學科,也是落實素質發展的基礎課程。對于教師來說,在明確了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之后,就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展開相關的教學設計和分析工作,以此來實現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進一步開展。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實施創新教學這一問題已成為現階段學科教師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接下來的分析中,將對創新教學工作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與分析。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道德與法治;道德與法治教學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深度實施,教學創新、課堂優化已成為教學的主要“命題”。然而,在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對創新、優化缺乏正確認識,并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形式化、模式化、套路化的問題,難以落實學科目標和教學任務,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本文作者結合實際情況,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新路徑展開探究。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現狀
(一)過于強調理論講授
目前,在部分地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依然以理論講授為主,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與練習,忽視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導致學生在認知學習方面的質量和效率難以提升。
(二)缺乏多樣的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是教學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教學手段的運用是保障課堂活動有效組織的關鍵。然而,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依然存在“舊藥新湯”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同時,部分教師未能根據學生的主體特點和認知水平設計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導致學生個體與整體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化問題。
(三)忽視學科教學的本質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貼近現實生活、培養道德品質的基礎學科,依據課標要求,落實育人本質是學科教學的重點之一。但在當前的教學中,部分教師以成績為目標,以任務為導向,以主觀為評價,忽視學科教學的本質要求,進而造成學生在素質培養方面存在不足,并對其健康發展產生阻礙。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創新教學的策略
(一)轉變思想,落實生本教學
以生為本、革新教學是現代教學發展的核心理念之一。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教學的細節設定,將對學生的主體發展和全面提升能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轉變思想、創新方法,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從實際學情入手,合理設計、因材施教,有效落實生本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效率。例如,在《堅持改革開放》一課的教學中,為使學生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意義,培養其愛國精神,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生活的角度為學生呈現改革開放的偉大功績,如“交通運輸的飛速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多樣化的商品種類”“信息通訊的更新迭代”“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等,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另一方面可以升華學生的愛國情感,自覺踐行社會責任。
(二)構建情境,引發主體探究
相較于枯燥的語言學習,以情境化的方式實施教學,更易于激發學生的主體探究性,活躍課堂的學習氛圍。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構建生動形象的主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觀察、體驗、學習、討論,進一步提升課堂學習的質量。例如,在《生活在民主國家》一課的教學中,了解我國民主發展歷程、掌握社會主義民主的形式和制度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內容,但考慮到初中生年齡限制、民主實踐機會較少等問題,對民主政治生活缺乏認知,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組織一場“班級民主生活會”,引入班干部選舉、班級制度撰寫、班級架構設計等情境,使學生從班級民主中了解社會民主生活,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加強基礎認知,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為真切地了解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性質以及相關制度,從而調動情感、引發探究。
(三)優化問題,鞏固認知基礎
問題是認知探究的主要來源,其課堂問題的合理提出,一方面可以鞏固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解層次,從而實現深度探究的目的。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課堂問題入手,優化設問形式,打破傳統理論性問答的設問模式,采取情境問答、事例問答、連續追問等方法,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要點的學習力、探究力以及表達力。例如,在《正視發展挑戰》一課的教學中,基于學情的把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問題。第一,從“城鄉分布不均衡”“獨生子女”“老齡化加劇”“男女性別比失衡”等現象中可以看出哪些問題?這些問題導致哪些社會影響?第二,從計劃生育到鼓勵生育的演變歷程中,反映怎樣的社會國情?有利于落實什么基本國策?第三,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環境污染的事例,請舉例,并對環境污染的管理舉措提出幾點建議。通過對課堂問題進行具象化、生活化的設計,既能加強學生對知識目標的學習與理解,還使學生在情感認知、價值導向方面趨于理性,保證其素質發展。
(四)組織活動,革新課堂形態
提倡教學方式多元化、課堂形式多樣化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相較于傳統教學,課堂教學已不僅局限于傳授知識,還應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綜合素質,以此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形態。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實踐活動的角度出發,根據學情革新策略,使學生更易于掌握目標,并深化理解。例如,在《夯實法治基石》一課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在之前的學習中了解了公民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但自身的法治思維還不健全,為進一步加強學生的法治觀念,踐行依法治國,對此,教師可以組織“小法庭”活動,引入一些經典案例和社會現象,如“廣場舞噪音擾民”“企業偷排污水”“同學惡作劇致人摔傷”“亂停亂放”等,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相關事例進行分析、評判。通過“小法庭”活動的組織,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法治觀念,理解建設法治中國的要求,還能使學生在社會和諧、家國意識等方面得到積極培養。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從創新的角度入手給學生扎實做好相關的教學設計工作。
參考文獻:
[1]唐柳葉.關于核心素養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方法的思考[J].中學生作文指導,2020(28):1.
[2]馮倩.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教學實踐[J].教育(周刊),20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