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
摘要:“雙減”將給中小學的辦學生態帶來巨大變化。加強學校教育的主戰場地位,無疑會使我們的教師肩負更大的責任和更高的職業要求。盡管“雙減”的工作量略有增加,但促使我思考如何提高作業質量,如何進一步優化課堂,這就是“雙減”對教師的積極影響。實行“雙減”,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有效開展常規教學。
從當前基于學科核心素養進行的課程改革潮流來看,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存在著“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缺乏建構的基礎性問題。這一問題若不能解決,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內容、實施、學業質量評價將成為“空中樓閣”,課程的育人價值必將大打折扣。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初中;心理健康
雙減是《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的簡稱,《意見》指出,要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領導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行學校教育主體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努力實現學校教育主體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努力實現“雙減”的教育目標。為此本文就班主任在這一背景下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有效措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國家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高度重視?!督】抵袊袆印獌和嗌倌晷睦斫】敌袆臃桨福?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達到80%。這一目標的達成,與廣大中小學校能否規范、有效地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密切相關。為此,建構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成為擺在初中心理健康課程建設及評價面前的前提性、基礎性工作。
一、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特征
(一)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應體現對心理健康素養發展的服務性
學科核心素養是指通過某學科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它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學科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獨特貢獻。心理健康學科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其學科核心素養也應體現特定的育人價值。毫無疑問,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要體現的育人價值,就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發展。也就是說,判斷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是否恰當,就是看其對心理健康素養發展是否具有服務性。
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對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服務性,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澄明價值。心理健康素養是以終身發展的視角,對個體心理健康方面的素養進行的概括,其價值對各年齡階段具有普適性,其表達必然具有高度抽象性。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應能將心理健康素養的抽象價值加以具體化,這種在心理健康學科層面具體化了的價值應成為心理健康素養抽象價值的重要支撐。
第二,細化內容。心理健康素養價值的普適性決定了其內容的概括性。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是心理健康素養在學科層面的細化,通過細化,使得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發展通過學科教學成為可能。
第三,劃清邊界。心理健康素養的發展是個體通過學習、生活的共同作用獲得的。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要把通過學科才能獲得最好發展的心理健康素養要素標示、組織起來,承擔起學科在發展心理健康素養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責任。
(二)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應體現對初中生心理健康素養發展的關鍵性
初中階段的學生絕大多數已進入青春發育期。處于從幼稚走向成熟過渡的人生階段,“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面貌很不穩定,且可塑性大,這是心理成熟前動蕩不定的時期”。同時,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事實是,“心理疾病的發病率從青春期開始逐年增高,青春期是精神疾病發病的高峰階段之一”。因此,幫助青少年順利渡過“動蕩不定”的青春發育期,減少精神疾病對初中生的威脅,應該成為建構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兩大關鍵。
在體現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關鍵特征上,應該從關鍵內容和關鍵時期這兩個方面來把握:(1)關鍵內容。即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應該是青春發育期不可疏漏,并且對個體的終身成長不可或缺的內容。(2)關鍵時期。即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是最應該且最適宜在初中階段予以培養和形成的素養。錯過了這一關鍵時期,某些素養的培養將難以彌補,進而使心理健康素養方面的問題成為終身發展的阻礙。
二、初中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
(一)自助助人的傾向與自覺
“自助助人的傾向與自覺”反映的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在態度層面的狀態。初中生這一態度不可能通過教師單純講授促成,必須經由對具體情境的親歷實踐,才能在認知傾向上獲得領悟,在情感傾向上得到觸動,在行為傾向上受到激發。初中生在教師的啟發指導下,經過對豐富的具體情境的反復經歷,將形成自助助人的主動意識和自助助人的行為自覺。
因此,“自助助人的傾向與自覺”可以表述為:初中生在心理健康學科的學習過程中,通過情境觀察、角色扮演、問題解決等親身參與的活動,在促進自身及同伴的心理健康和應對自身及同伴心理問題方面,形成的主動意識和行為自覺。
(二)積極思維的操作與品質
“積極思維的操作與品質”反映的是初中生心理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在認知層面表現出的活動狀態(操作)和穩定特征(品質)。積極心理學將“積極”的特征定位于“正向、主動、建設性”,結合思維的三種形式——概念形式、判斷形式、推理形式,積極思維可以具體化為全面思維(概念層面的正向、主動、建設性,與“只能、一定”的“片面思維”相對立)、多元思維(判斷層面的正向、主動、建設性,與“非黑即白”的“二分思維”相對立)和希望思維(推理層面的正向、主動、建設性,與“一切都完了”的“絕望思維”相對立)。
積極思維的操作就是關于全面思維的要領、多元思維的要領和希望思維的要領。初中生通過心理健康學科各個主題的學習,圍繞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情境的親歷實踐,逐漸養成積極思維品質,即穩定的全面思維、多元思維和希望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