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強
摘要:數學作業是數學課堂教學的延續,是整個數學學習中的重要環節。但在傳統作業觀下,數學作業存在著很多問題:機械重復,過分強調“熟能生巧”;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業題;作業形式單一,內容呆板、單調等等。因此,教師應運用新課程理念,使學生的數學作業更科學。筆者結合教材,談談新課程下數學作業設計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作業
農村教育要跟上教育改革的腳步,在實踐中不斷改善自己的缺陷,以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思路為起點,探討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是否合理,對數學作業的設計所存在的問題尋找出解決方案。
一、趣昧性作業——將數學作業融入生動有趣的活動中
新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弊鳂I設計時,我們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童趣性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和主動者。作業在設計時采用多樣的形式,與畫畫、游戲、調查、制作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巧妙結合,把知識、技能的訓練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和智力因素的開發及活動巧妙聯系,符合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點,讓作業變得更生動、有趣。
二、層次性作業——讓作業成為“自助餐”
1.作業量的分層設計。對學習態度認真、知識掌握較快的學生可適當減少作業量,相反則增加基礎性、趣味性的作業,調動其積極性。
2.作業難度分層設計。確定基礎、發展、創新三級目標,要求不同能力的學生認真實現本級目標,并向高層目標努力。所以,要考慮每一個層面的學生,設計和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
3.完成作業時間要分層。數學課程必須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在完成作業時間上分層要求,能有效解決“吃得飽”和“吃得了”的問題。
三、合作性作業——變個體型為合作型,采用互動協作原則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合作精神與能力是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學生必須加強合作,學會合作。學生面臨的作業更多的將是探究性作業,作業過程需要學生密切合作。打破傳統作業獨立完成的形式,變個體型為合作型,采用互動協作原則,讓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長,學生與教師相互切磋,共同合作完成作業。
四、實踐性作業——讓作業回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鄙钍且粋€大課堂,蘊涵著豐富、鮮活的課程資源,遠離生活就意味著讓學生失去課程的另一半世界。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我們的數學作業也應貫穿在大量數學實踐中,要讓學生少做題、多動手、多實踐、多運用,在大量的數學實踐中讓知識得到升華。在設計作業時,樹立開放的數學教學觀念,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立足課本、放眼課外,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讓作業回歸“學生主體”,回歸“生活實踐”,真正符合新課標“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五、開放性作業——注重開拓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作業要激發學生思維,使思維具有靈活性,要開拓學生思維,使思維具有創造性,要延展學生思維,使思維具有開放性。開放性作業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綜合性、探究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在“多種解法”或“多種答案”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留給學生創新、發現的余地,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如: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后,讓學生用12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這道題一方面要求學生實際地去拼一拼,去探索和發現;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角度地觀察和思考。在多種拼法的實踐中,學生加深了對長方形長和寬的認識,鞏固了周長的概念和計算方法,培養了他們多角度深刻思維的習慣,提高了全面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后.在學生學會算法的基礎上.為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50名同學和3位老師去公園,兒童票每張5元,成人票每張10元,團體票每張6元,如何購票合算?這樣的開放性作業,既培養了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又閃爍著學生獨特的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完成作業中體驗到思考的快樂。
六、反思性作業——引導學生積極反思
通過反思,讓學生自己從中發現學習中的成功之處或閃光點;也是通過反思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更可以通過反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如:對學生完成的作業,不管是小練習還是小檢查,或章節形成性測試都要做好及時反饋工作。然后讓學生對以往做錯試題進行回顧和反思,內容涉及到了做錯的原因,當時的思路,試題的考點是什么……找到造成錯誤的真正病因后,將其記錄在訂正本上,以防今后再犯類似錯誤。這樣可以有利于學生找出一個知識點、一節課、一個學習階段的或其他方面的得與失。學生除了得到知識的鞏固,還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現了數學學習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其意義遠遠超過了掌握試題本身的價值,更激勵學生去努力學習、改進學法、提高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所以教師要做到將學習的結果及時傳遞給學生,布置學生做好訂正小結工作.學會學習、學會自我評價,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達到最確切、最具體的反饋信息,起到自我反饋、自我激勵、自我導向的作用,使學生受益匪淺。
結語
總之,學生作業是教學的重要環節,既起到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的作用,還能及時反饋信息,又能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對數學課的“課后延伸”,應改變過去老師的統一硬性規定,改變過去的一個本子、一支筆的單調的被動式作業習慣,變成主要圍繞所學內容進行各種實踐活動,做到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能力。我們應該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據各個班級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狀況,構建各種各樣新的作業形式。培養學生的數學愛好,豐富和擴展數學知識和文化領域,培養學生善觀、善思、善議、善說、善悟、善動手的能力及習慣,從而全面實現數學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晏世華. 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探討[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4(23).
[2]彭作麗. 農村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實踐與研究[J]. 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