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佳
摘要:隨著近來新課標的發行,學校對音樂課的重視程度提高,合唱也隨著潮流登上舞臺,受到更多的關注。合唱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操,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團體合作能力。合唱通過讓學生體驗不同的聲部唱法,掌握更多的發聲技巧,提高學生的和聲水平,讓學生愛上合唱,自發對合唱產生興趣,從而達到學好合唱的目的。本文就高中音樂合唱教學的優化策略展開討論。
關鍵詞:高中音樂;合唱教學;優化策略
受到我國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們的高中教育以應付高考為主,學習的重點都放在了語數外和其他文化副科上,音樂等藝術類學科通常只在高一高二涉及,高三則只有文化課程。但是,近期隨著素質教育被重新提上歷史舞臺,音樂也受到了人們更多的關注。合唱作為音樂課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對于音樂課堂的要求較低,既不要求過于專業的音樂場地,也不要求學生要有過高的音樂水平,非常適合現在剛轉型的高中課堂。對于普遍音樂水平較低的高中生來說,合唱更加容易理解學習。但是,由于以前長時期對音樂不重視,學生的音樂基礎較為薄弱,所以作為教師應優化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參與音樂課堂的積極性。
一、現今高中合唱教學的存在的不足之處
首先,受到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的影響,無論是學生自身還是家長老師,對于音樂這類藝術學科都不夠重視。雖然,會有同學選擇走音樂特長生,但究其本源也是為了考上更好的大學,這樣一來音樂也就變成了應試考試的一種手段,喪失了它自身的作用。其次,由于各個階層都對音樂不夠重視,導致音樂教師的水平也偏低,教師的音樂素養不高 知識能力欠缺,自然無法傳授給學生正確的合唱技巧,由此以來,沒有優秀的教師,即使是有天賦的學生也難以得到正確的訓練,更何況大多數的學生本身就缺乏音樂天分,因此學生的合唱技巧便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升。最后,便是高中音樂課堂上,主要以教師領唱為主,學生并不是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在傳授相關的合唱技巧之后,便開始讓學生重復練習所學的合唱內容。學生便一直處于被動地位,接受教師下發的學習任務,忽略了對技巧的參透,導致在合唱的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降低了合唱課堂的效率。
二、探析高中音樂合唱教學的優化策略
2.1通過鑒賞優秀合唱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音樂課程的學習除了要練好基本功以外,我們還要注重對優秀合唱作品的賞析,欣賞好的優秀合唱作品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音樂情操,還能加深學生對合唱作品的認識,提高學生對歌曲中和聲的敏感度,讓學生感受音樂散發的魅力,把握自己的音準音色,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提高自己的合唱技巧。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音樂第十六單元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第二十九節《冼星海》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先帶領同學們鑒賞《黃河大合唱》,讓學生感受歌曲的張力和感染力,體會歌曲傳達出來的和聲技巧,準確把握這首歌曲中的音色和音準,在歌曲的旋律和節奏中體驗合唱音樂的美,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合唱動力,提高合唱教學的課堂效率。
2.2對學生進行合唱技巧訓練,讓學生把握正確合唱方法
合唱教學過程中,二聲部的學習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二聲部在合唱歌曲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對于音樂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來事,它是學習中的一項難點,它會干繞到主旋律,讓學生在學習中難以辨析。對于這種情況,作為教師我們便要對學生多加指導,先讓學生熟悉主旋律之后,在對二聲部進行反復聆聽,感受它的發聲技巧。
例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音樂第十七單元新中國的歌第三十節《祖國頌歌》的學習過程中,練習《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曲的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用人聲唱出二聲部,用鋼琴彈湊出一聲部,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二聲部的唱法技巧以及二聲部與一聲部之間的差異,幫助學生剛好的解決合唱的難點,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合唱水平。
2.3根據學生水平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雖然素質教育的盛行,使大家在一定程度上開始重視音樂等藝術類課程,但是高中音樂課堂的目的只是讓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樂理知識掌握簡單的音樂技巧,不過高要求學生的音樂水平達到專業能力,所以作為音樂教師在選擇合唱曲目時,應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選擇難度適中的合唱曲目,不要好高騖遠,一味的讓學生挑戰高難度的合唱曲目,這樣一來只會讓學生更加厭惡合唱課堂,從而降低了合唱課堂的效率,使原本為了加強學生合唱技巧的目的難以實現,所以,我們作為音樂教師要求真務實,踏實走好每一步。
結束語
總而言之,相對于其他專業性較強的音樂內容來說,合唱教學更加適合現今的高中生,它不僅對掌握樂器的水平要求不高,對學生的歌唱水平要求也不高,而且合唱更加適合大班教學,對目前音樂教師短缺的情況,能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音樂教師的壓力,讓音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對于合唱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的融入到音樂課堂當中。
參考文獻:
[1]劉媛青. 探究高中音樂合唱教學的優化策略[J]. 教育藝術,2021,No.319(07):49.
[2]梁尹琪. 蘊美于情 蘊情于聲——高中音樂合唱教學的策略分析[J]. 北方音樂,2018,v.38;No.352(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