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園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初中生必修的一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約束力及高素質道德品質。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教育工作的開展,要高效培養學生的日常涵養,讓學生提升對法律規章制度的認知,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初中道德與法治做好深度融合,讓學生所學與實際相結合,以人為本,以德育人,改變初中生缺乏素養的消極現狀,在教育改革及核心素養教育前提下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
關鍵詞:以人為本;以德育人;初中;道德與法治
引言
初中階段的學習是學生學習生涯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未來發展的基礎,初中生由于年齡較小,所具備社會經驗不足,法律意識和道德意識淡薄,對事物發展缺乏一定的判斷能力,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不僅肩負著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更是學生未來發展和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效率刻不容緩。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實現初中生以人為本,以德樹人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進行一番探討,希望能對廣大教師與學生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以人為本,以德育人”教學理念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基本內涵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學生成長旨在“先做人,再成才”。德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課程背景下德育工作要將立德樹人理念作為教育方針,尤其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開展,更要從教學現狀出發,在現有問題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對“以人為本,以德育人”理念的重視程度,開發德育資源優化德育教育體系。所謂德育資源,是指對培養人品德的形成而起作用的資源,其中既包括財力物力,也包括知識經驗等條件。素質教育的開發與推進,大部分學校已經認識到全面培養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然而在一些落后地區教學中,迫于地理環境、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壓力,部分鄉鎮德育資源的開發與落實仍舊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加強對初中生以人為本觀念的植入,從初中生抓起,提升全體人民的綜合素質。
二、“以人為本,以德育人”教學理念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新策略
1.引入生活化德育素材,精心設計課前學案
初中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和人生觀成長的關鍵時期,教師在進行道德與法治授課時,要注重對學生滲透中華傳統美德,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有關于弘揚道德與法治的光榮事件,將其融入課堂中,不僅能夠從生活中增進學生的道德涵養,同時也為中華美德的宣揚奠定了基礎。教師要注重挖掘教材中同樣中華美德的部分,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引導時,可以通過設置主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通過為學生設置探索主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深入交流,讓學生能夠及時反思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關于品德建設的事件,鼓舞學生為自身成長樹立榜樣并在生活中落實。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這一章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過馬路、守交規、尊老愛幼、尊師重道等的案例作為本堂課程的導入,從學生周邊的實際案例入手,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習內涵的了解度。
2.創設德育相關討論話題,指導小組進行合作探究
在過去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對學生實行“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不僅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會讓學生失去課堂主體的地位。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教師可以引進小組學習模式,小組學習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學生之間也能夠通過交流溝通獲得更融洽的同學關系,加強班級凝聚力和榮辱感,提升學生的責任意識。小組合作學習,會讓學生看到了學習的實質內涵和價值,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美德的深刻含義,將課堂主體交給學生,在彼此學習道德與法律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提升自我學習水平,增進學生道德觀念。
例如,教師讓學生對《做守法的公民》這一部分學習內容進行分析時,把學生有效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過程中,立足學生個性化特點的同時,讓學生獲得良好的知識學習體驗。教師完善小組合作劃分之后,為學生帶來良好的知識學習體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小組內部針對生活中的法律事件進行有效的分析,每一個學生能夠針對具體法律內容有效展示和重點研究,教師為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提供準備,鼓勵學生自由發揮,擁有了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學習的完美構建認識之下,學生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個性化成長陣地,深化認識中華傳統美德和法律之間的關系,最終,學生擁有釋放自我的機會和空間,實現自我發展和進步。
3.布置課外德育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綜合素養
德育課程的開發是素質教育的根本,是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和提高的重要載體。提升德育教學水平,需要教師結合本地發展特色,基于學校所處的地理、歷史與文化特點,從加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入手,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德育課程的開展要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放在課堂主導地位。教師之間應當加強彼此交流,打開思維,將不同地區德育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教師可以開展不同的實踐活動,以游戲為載體,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總而言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立德樹人的教學理念,能夠實現對學生思想價值觀、道德素養的提升,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切實做到弘揚中華美德,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從小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對學生成長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學生是未來時代發展的接班人,提升德語教學,提高道德水平是拉動國家未來發展的不竭動力,相信在法治社會,學生素養和人民整體素質水平也會走向新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曾志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制教育實施策略[C]//.2021年科教創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五期).[出版者不詳],2021:307-309.DOI:10.26914/c.cnkihy.2021.041094.
[2]周芬.淺談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21(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