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摘要:學前教育階段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在學前期對于幼兒社會發展中的常見心理問題,是大多數都是幼兒在發展歷史階段中必然會經歷的現象。攻擊性行為會妨礙孩子的身心發育和社會適應能力。大多數人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還僅僅停留在表面意義的解讀上,嚴重妨礙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學前期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也成為幼兒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學前兒童;攻擊性行為;成因;策略
導語:
隨著三孩政策的實施,人們逐漸提高了對學前教育的認識,同時也意識到孩子行為問題的重要性。攻擊性行為也成為幼兒諸多問題行為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研究的理論意義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在幼兒早期就開始出現,整個學前期開始迅速增加,并形成較高的穩定性。
一、幼兒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具體原因
(一)幼兒個體因素
1.生理因素。主要是有兩方面的影響第一是腦神經發展的影響研究表明,小腦發育遲緩會造成的神經傳感阻滯,可能會造成孩子的感覺神經發育滯后,導致孩子的體驗愉悅、安全感等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從而出現攻擊性行為。第二是遺傳基因的影響。
2.情緒因素。孩子的情緒在他們出生的時候,處于一種空白的狀態,孩子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才能逐漸得到控制。所以對于幼兒發展階段時,其情緒往往比較暴躁。
3.認知因素。幼小的孩子出生后,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有的行為和認知,都是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升的。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認知發展是有過程的。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玩耍的時候,可能會很喜歡別人的某樣東西,但是別的孩子不愿意交換這個東西。這樣會導致孩子,因為這個東西有攻擊性的行為。
(二)家庭因素
1.不良家庭觀念。第一是家長過分溺愛幼兒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所以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掌上明珠”,對孩子百依百順,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無原則地滿足,從不控制孩子的行為,讓他們隨心所欲,從而養成孩子獨占、霸道的習慣。再者是對孩子要求過嚴,導致逆反心理。
2.家庭教養方式。強制型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對孩子嚴格執行規則,一旦孩子的行為不符合規則,父母就會表現出憤怒和不友善,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正常心理需求,對孩子經常的拒絕和排斥會造成孩子的挫折感,從而導致孩子的攻擊行為,他們或攻擊父母或攻擊同伴,以此來發泄積壓已久的不滿情緒。
3.父母的榜樣示范。幼兒正處于發育期,各方面還沒有定型,既容易養成良好的習慣,又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家長吵架或打罰孩子,就向孩子發展提供了一個網絡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并且通過暗示了孩子學習怎樣對待使自己不滿意的人的一種方法,從而可以產生攻擊性行為。
4.家庭氛圍。一個經常吵架、挑三揀四、關系不和的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家長之間的沖突關系到孩子的攻擊性和犯罪行為,如果孩子經常目睹爸爸打媽媽,孩子就有可能效仿這種行為,轉而攻擊他人。
(三)院所因素
1.幼兒園教育環境影響
幼兒園不科學的教育環境也可能造成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例如狹窄擁擠的活動發展空間、不科學的榜樣示范、玩教具數量不夠、缺乏信息安全技術科學的教育教學材料、戶外體育活動工作時間不夠、教師之間缺乏情緒管理等。
(四)社會因素
1.互聯網媒體的影響。隨著當今社會媒體的普及,低齡兒童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被媒體所左右。再加上現在媒體對于暴力事件的熱情越來越高。幼兒所接觸到的暴力文化元素也逐漸開始增多。
2.同伴交往關系。在幼兒園里,幼兒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發展階段,還沒有產生“與人分享”的積極心理,對自己的控制能力較弱,可能會因為溝通技巧的欠缺和對物品歸屬的爭議,在同伴之間產生攻擊行為。
3.教師與幼兒的關系。幼師對孩子的態度,孩子之間形成的關系,也會影響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產生和發展。在幼兒園,老師對孩子的關注不夠,或者對孩子采取不公正的對待等都會引起孩子的不滿,孩子為了尋求自己心理的平衡,發泄心中的怒火和嫉妒,可能會采取攻擊老師更喜歡的孩子來吸引老師的注意力。
二、針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矯正策略
(一)培養幼兒的道德意識水平,引導幼兒學會歸因
教師要教給孩子正確的情緒調節方法,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一方面,在日常生活和幼兒園教學中,教給孩子一些淺顯的道理和社會規范,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念,讓孩子認識到不允許有攻擊性的行為,控制自己的攻擊沖動。同時,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利用幼兒園常規教育發展幼兒,學會用規則約束自己。
(二)幫助幼兒克服攻擊性行為,進行強化和移情訓練,讓幼兒學會分享和合作
成人借助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中的有利時機,使幼兒體會到錯誤的情緒調節方法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幫助他們的行為符合社會規范。
(三)引導幼兒學會表達情緒,創造條件合理宣泄
弗洛伊德曾提出,當人的攻擊欲望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引發暴力性的宣泄,因此采取不傷害他人的方式來釋放自己的欲望,是減少攻擊的重要途徑之一。
(四)倡導家長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在實際生活中要提供給孩子適合模仿的榜樣,即父母在孩子面前要回避矛盾,不說臟話,杜絕暴力行為,做到相親相愛,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環境。
(五)家園合作,促進幼兒改善攻擊性行為
教師及時與家長交流,家園共育,樹立正確的家庭育兒觀念,注重家長的榜樣示范,強化親子互動。
(六)加強教師隊伍專業性
一是定期開展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教研活動,讓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其次,教師應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游戲,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起到抑制作用。最后,老師們要注意幼兒園環境的重要性,及時更換和注意顏色的選擇,提供充足的素材和玩具。
(七)家園合作消除社會因素的影響
幼兒園與家長可以互相進行配合,盡量多播放一些主要含有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禮儀、寓言故事等積極樂觀的動畫片,或在播放一些含有英雄主義性質的動畫片時,家長或教師將故事的行動和后果聯系結合起來,引導教育兒童閱讀。
結語: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是幼兒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它對幼兒的健康發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家長和老師必須對此予以重視,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預防幼兒的攻擊行為,盡量排除各種影響幼兒攻擊性的因素,為其健康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