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少凱
摘要:學校的“產品”是課程,教師是課程創造與實施中最關鍵的力量。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新時代給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和變化,不僅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還應該擁多重身份,實施具體的個性化數學教育,主動擔起筑夢育人的崇高使命,滿足新時代兒童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師;多重角色
引言
面對新征程、新使命,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新時代給教育教學帶來的挑戰和變化,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還應扮好多重角色,了解并極力理解兒童,尊重并用心喚醒兒童,發現并全力發展兒童,為其健康、幸福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1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行為專業化發展的訴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到:要使教學活動組織形式靈活多樣,就要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環節,促進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發展,避免一味灌輸式教學。多重角色作為一項教學專業技能,對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組織和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活動的整體效率與教學質量。多重角色是教師能力的重要體現。因此,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多重角色策略的研究,可以使一線教師更加了解多重身份,從而能夠更科學地設計和規劃課堂內容,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2小學數學教師扮演多重角色的有效措施
2.1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師應是賦予數學知識魔力,激起兒童探究欲望的“魔術師”
杰出的魔術師善于抓住人們的好奇心,依據科學原理,運用特制道具,牢牢吸引住觀眾的注意力。教學,同樣應當直擊人的本性里那固有的好奇心。數學教師應基于兒童的視角理解教材,以巧妙而又充滿魔力的設計將知識賦予“意外的、印象深刻的、神秘的或神奇的”特征,并用一切可能方式讓學生在領略知識之“美、趣、妙、奇”中,將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出來。例如,教學“有余數除法”,教師出示滿屏一排排顏色不同但有規律排列的帶有編號的笑臉,教師背向屏幕,與學生來一場“生問師答”游戲活動。無論學生提問屏幕中第幾個笑臉圖,教師都能準確猜出笑臉的顏色,學生的驚訝贊嘆聲很快激起了大家想馬上擁有與老師同樣“超能力”的渴望和一探究竟的好奇之心。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都能努力對學習內容進行“魔術般”的再加工、再創造,成為一名優秀的“魔術師”,就一定能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2小學數學教師應是引導學生暢快表達、奏出高質量協同學習交響樂的“指揮家”
出色的指揮家總能通過高超的指揮藝術與由多種樂器、個性不同的演奏人員所組成的龐大樂隊進行情感交流,并創造出令人陶醉的樂章。面對認知水平、個性特點各不相同的學生,小學數學教師也需要擁有指揮家般的高超本領,去培養出一個出色的學習共同體。
2.3小學數學教師應是遵循兒童天性、培育“幼苗”萬千姿態的“園林設計師”
人們喜歡把教師比作園丁,只要傾注辛勤的汗水和無私的愛,就能使“幼苗”茁壯成長。而園林設計師則會從生態學、美學等角度,對園林進行前瞻性、發展性規劃設計,為形態特征、生長習性、生活周期各不相同的植物提供適宜生存的環境,以促使其競相生長、爭奇斗艷。所以,我更愿意把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園林設計師”。面對有著不同認知特點和表達方式的兒童,我們必須尊重、欣賞他們,呵護他們的天性,將課堂變成兒童學習的樂園。比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怎樣讓課堂教學基于學生真實起點,實現更有深度地學,更有個性地學?不妨設計這樣一張問題導學單:1.想一想,怎樣將三角形轉化為學過的會計算面積的平面圖形?2.動手畫一畫或剪一剪、拼一拼,觀察原來的三角形和轉化后的圖形,你發現了什么?3.三角形的面積怎樣用公式來表示?當學生帶著思考走進課堂,我們一定會被學生多樣的求證方法所震撼。而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必將成為數學學習中不斷破解困境的有力武器,學生也會在一次次妙不可言的思考中愛上數學。
2.4新時代小學數學教師應是走進兒童內心,引領學生心身和諧發展的“心靈導師”
讓兒童擁有快樂、健康、幸福的童年,是教師的教育使命。但并不是每個孩子都是開心快樂的。這就需要教師努力成為學生成長中的“心靈導師”,走近兒童,讀懂來自兒童內心深處的“微表情”,深入了解兒童的歡樂和憂愁。對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教師需要努力改變“根據評分來給學生做出好壞結論”的做法,不僅要關注學生智力的發展,還要關注其情感態度的發展。要更多地與他們接觸,給他們說話的機會,用“放大鏡”幫助學生發現深藏在數學學習思考中的“亮點”,逐步克服內心的膽怯,帶領他們一點一滴建立自信心,讓其在不斷獲得“智力滿足后的深層快樂”中真正學懂學會,陽光、平和、自信成長。
2.5小學數學教師應是豐富課程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營養師”
數學教師應擁有營養師的能力,在重視學生思維訓練、智力增長的同時,將德育、美育、勞動教育、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環保教育等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設計出豐富而“有營養”的課程,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比如,數學實踐活動“全家自駕游”要求學生設計自駕游活動方案,設計出自駕游各項費用情況統計表。學生在收集數據、擬訂方案、實踐探究、修訂方案、回顧反思等一系列活動中,融入互相幫助、遵守時間、保護環境、勤儉節約等德育元素。這不僅培養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讓學生經歷了自主設計方案的過程,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相融合,將學生帶到更廣闊的天地中,讓課堂上儲備起來的知識真正進入“周轉”狀態,讓學生在實踐運用中深刻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
結束語
總之,數學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不斷經歷著預設與生成相互融合的過程,因此需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具備從生成中汲取營養、發展自我的能力,尋求一條在良性循環中不斷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路徑。小學數學教師必須主動適應新時代給教育教學帶來新的挑戰和變化,不僅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
參考文獻:
[1]成尚榮.兒童立場[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余子俠.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陶行知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