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婕
摘 要:我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為電子商務行業帶來良好發展機遇,進而針對電商技能型人才需求越來越多。因此,中職院校要加大電子商務專業教學力度,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思想和方式方法,實施創業實戰教學措施,為社會和行業發展輸送更多專業人才。中職院校開展創業實戰教學,有助于學生更快適應和融入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為他們畢業之后進入社會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關鍵詞: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創業實戰教學;策略
引言:電子商務屬于中職院校開設的基礎性課程,包含較廣泛內容,知識內容繁雜,呈現出一定抽象性和實踐性。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在傳統教學過程中過于注重學生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缺乏實踐教學,不利于學生實踐操作和創新創業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積極探索和分析創業實戰教學措施,結合實際情況和學生學習需求,制定針對性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一、創業實戰教學闡述
創業實戰教學主要是有機結合學生自主創業和實踐教學,需要探尋兩者之間平衡點,保證其成功。電子商務專業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實踐教學和網上創業能夠同步開展,中職院校適當鼓勵和引導學生創業,配置專業教師進行指導和幫扶,采用創業實戰進一步保障實踐教學有效進行。創業實戰實施的關鍵在于結合中職院校、學生和區域狀況,尋找適宜的創業項目,通過院校幫助學生合理選擇創業途徑,有效降低創業門檻,為學生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1]。另外,中職院校要創造優良的創業實戰教學環境,為創業實戰教學模式實施提供硬件基礎和制度保障。
二、中職電子商務創業實戰教學策略
1.增強創業意識教育、創新創業模式
創業意識教育屬于電子商務專業實施創業實戰教學的基礎,增強學生創業意識,促進他們全身心參與到創業實踐教學活動中。中職院校增設該課程體系,創造良好的創業文化環境和氛圍,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掌握創業專業技能,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適應的創業規劃。另外,創業模式對創業實戰教學成效具有較大影響,需要中職院校結合學生特點,選擇相適應的創業模式。如,校企合作代理經營,增強校企合作,將企業相關電子商務業務委托中職創業隊伍,實現代理經營,申請創業學生按照相關標準規定進行接單、銷售,企業發貨,給予學生提成,增強學生創業積極主動性;中職院校之助創業代銷經營,安排專業教師指導和幫扶,學生在淘寶、京東等相關電商平臺生開設網店,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尋找供應商,自己銷售產品,獲得產品差價。
2.注重社會實踐、注重學生感知體驗
電子商務行業發展過程中受到市場較大影響,通過市場主導,需要教師高度重視該專業社會實踐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和平臺,獲得創業實踐教學相似成效,幫助學生積累更多創業實踐經驗,培養和提升學生創業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綜合能力。如,電子商務專業教師開展創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和本地區多家電子商務和物流企業進行合作,安排學生每學期一個月時間進行企業實習,引導學生利用寒暑假進入企業實踐,更好更快融入企業環境,感受企業中學習和實踐生活,積極主動參與到企業電子商務相關活動,增強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為教師開展創業實戰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學生在企業實習過程中,注重學生實際記錄整理和提交,詳細分析實習記錄,掌握學生實際狀況,了解學生實習中遇到現實問題,提供針對性教學和工作建議。另外,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調研活動,組織學生實體擺攤,融入社會環境中鍛煉學生語言表達、交流談判和團隊合作等能力,幫助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掌握創業技巧和方法。
3.創業實戰競賽、綜合提升
中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種競賽平臺,組織創業實戰競賽,轉變以往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情景,促進學生在創業實踐競賽中不斷提高技能訓練效果,更加熟練準確的掌握各項實踐操作技能[3]。例如,電子商務專業創業實戰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班級電子商務競賽,合理制定賽制,包含基礎知識技能、創業實戰競賽等相關內容,結合中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銷售中采用電子商務技術產生的各項問題,組織多方面競賽,展現出技能實訓,更加全面體現出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呈現出良好的社會和現實價值。電子商務大賽屬于電子商務創業實訓平臺,幫助學生在多種競賽活動中,了解電子商務流程,認識到自身存在不足和優勢,便于學生了解和評析自身專業知識應用和操作能力,增強就業和創業成功信心。
四、結語
中職院校電子商務專業教學過程中,實施實戰教學需要教師有機融合專業理論和實踐教學,將知識體系全面滲透在創業體系中,增強學生創業信息和綜合能力,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蔡小磊.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策略與實施[J].啟迪, 2021(11):38-39.
[2]劉劍娥.以創業實戰為基礎的中職電子商務專業教學模式實踐分析[J]. 造紙裝備及材料,2020,49(2):2-2.
[3]李晚弟.優化中職電子商務專業實訓教學策略探究[J].科技經濟導刊, 2020,708(10):175-175.
中國應急管理科學202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