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珍


【摘要】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的大背景下,基于語篇研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非常有必要。通過深入語篇研讀,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以落實新課標,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功能。
【關鍵詞】高中英語;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閱讀教學;語篇研讀
一、語篇研讀的必要性
從近幾年的新高考真題,不難看出高考英語命題的總趨勢是突出語篇,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書面語篇的能力,其中,包括語篇內(nèi)容、語篇結構的理解和把握,也包括對語篇內(nèi)容的分析、闡釋和評價。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基于語篇,從語篇的層面進行深入研讀。事實上,新課標在實施建議中提到“深入研讀語篇,把握教學的核心內(nèi)容”。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主題意義的關聯(lián),對教師做好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研讀語篇是教師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需要,是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和實施有效閱讀教學的前提。
二、基于語篇研讀的閱讀教學范式
語篇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研讀:第一what,即語篇的主題和內(nèi)容;第二why,即語篇的深層涵義,也就是作者或說話人的意圖、情感態(tài)度或價值取向;第三how,即語篇的文體特征、內(nèi)容結構和語言特點。總之,就是要清楚文本寫了什么,為什么而寫,如何寫的。結合由淺入深的表層理解、深層理解和評價性理解的三個閱讀層次,筆者設定閱讀教學范式(如下圖),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
三、基于語篇研讀的閱讀教學實例
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一Unit4 Reading and Thinking為例,將語篇研讀運用于課堂實踐中。
1.文本解讀
what:The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是一篇關于人與自然的報告文學,向讀者整體描述了唐山大地震這場災難。內(nèi)容包括:震前鄉(xiāng)村發(fā)生的一些異常現(xiàn)象、地震發(fā)生時的驚人場景,震后滿目瘡痍和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支持下唐山人民在廢墟上重建家園,傳達了“災害無情,人有情”的主題意義。
why:本文旨在通過閱讀,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生存能力,樹立防災意識;同時,思考人與社會的關系,堅信“災害無情人有情”的信念和堅持發(fā)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偉大精神,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不屈不撓、相互援助。
how:本文是一篇報告文學,共分為五個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描述了唐山大地震這場災難。文中運用了列數(shù)據(jù)、反復、排比、擬人、夸張、比喻等寫作方法,體現(xiàn)了報告文學的紀實性和文學性。文章以過去時為主,講述了地震的發(fā)生,在最后一段講到唐山精神時,使用了現(xiàn)在完成時。
2.教學過程
(1)圖片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
通過寧靜的城市夜景圖創(chuàng)設情境,大家都已入眠,引起學生共鳴,借機引入話題,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思維品質(zhì)。
(2)看標題、圖片,預測語篇內(nèi)容
“What would happen if the earth didn't sleep? Who might be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 What are they doing?”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分析標題、觀察圖片,培養(yǎng)學生的推斷和合理猜測能力。
(3)瀏覽文本,了解文章內(nèi)容
指導學生通過快速閱讀找出每段的主題句,抓住關鍵詞的方式總結文章主旨大意,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和整體感知能力。
(4)閱讀文本,分析語篇結構,關注文本關鍵信息
王蘭英認為,進行語篇分析時,按照“從大到小、從整體到部分、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展開:先梳理文章的結構,即文章是怎么組織的,可以畫出一個結構圖,使思維可視化(如下圖)。
首先,要求學生根據(jù)內(nèi)容,畫出文章結構圖,引導學生分析并把握課文框架結構。其次,通過結構圖鏈接到文章的細節(jié)信息,引導學生關注關鍵信息,在深度解讀文本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基于第一部分所描述的震前異常現(xiàn)象,人們卻如往常般入睡,提出問題Why did people think little of the signs?得出人們非常缺乏地震常識。與此同時,讓學生深刻地意識到了解地震知識的重要性。基于第二部分地震發(fā)生時的滿目瘡痍,讓人絕望的場景,提出問題Why was the damage so severe/serious?激發(fā)學生作出對于建筑質(zhì)量、地震震級、人們的自救意識缺乏等因素的思考,樹立學生積極應對災難的意識和態(tài)度。基于第三部分震后唐山人民災后重建新唐山,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helped the revival of Tangshan city? 引導學生對唐山重生的因素進行歸納和提煉,如,迅速有效的救援工作、政府的大力支持、當?shù)厝说牟恍概Α⑷藗兊膱F結互助、戰(zhàn)勝自然災后的堅強的意志力和人類的智慧等,從而達到傳播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目的。
然后,從整篇語篇的角度,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時間線和情感線,感受文章的組織方式。
(5)賞析語言,感受文體特征
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特征和語言特點。首先,呈現(xiàn)課文中用到數(shù)據(jù)的六個句子,提出問題Why did the author use so many numbers? 旨在讓學生關注到數(shù)據(jù)的使用使文章更加客觀、更加有說服力,而這正是報告文學的特點之一——紀實性。其次,呈現(xiàn)文中用到反復、擬人、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句子,旨在讓學生了解到報告文學的第二大特點——文學性。
(6)小組討論,升華主題
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要求學生分別從自然和人類的角度探討問題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What should we learn from Chinese people's fighting against natural disasters?引導學生感受大自然的力量,讓學生明白,我們要敬畏大自然。同時,引導學生感受人類戰(zhàn)勝災害的力量,我們要團結互助、要有堅強的意志和發(fā)揮人類的智慧去戰(zhàn)勝困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品質(zhì)和文化意識。
(7)概括總結,內(nèi)化所學
通過總結歸納,內(nèi)化課堂所學內(nèi)容。
四、結語
由以上案例不難看出,基于新教材,深入語篇研讀,抓住語篇的主題、內(nèi)容、結構、文體特征、語言特點和價值取向,把文本所承載的知識轉(zhuǎn)變?yōu)閷W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不但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將思維品質(zhì)和文化意識有機地融入到閱讀教學中,能切實做到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功能。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梅德明,王薔.改什么?如何教?怎樣考?高中英語解析[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3]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曲一線.5年高考3年模擬高考英語[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5]王蘭英.高中英語語篇研讀策略例析[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8(12):24-27.
責任編輯? 鐘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