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政清,蘇睿,謝娜
摘? 要:“課程思政”、“中國之治”以及“中國之治”教育三者在具體內涵上具有本質性的不同,但三者密切相關。文章基于對中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現狀和現實意義的分析,強調在當今“課程思政”大背景下,中學英語課程教學融入“中國之治”教育勢在必行。可通過加強中學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與應用、開發“中國之治”教育課程資源、調整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等途徑做好中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之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國之治;中學英語;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H319.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4437(2022)02-0105-04
在當今“課程思政”大背景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深入挖掘各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學科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的教育理念盛行。中學英語課程是中學開設的一門基礎課,是“思政教育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課程一起共同擔負立德樹人的重大使命。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中學英語教學中“中國之治”教育的“課程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到知識傳授與立德樹人相結合,實現協同育人。
一、課程思政、“中國之治”和“中國之治”教育的內涵及其關系
(一)課程思政、“中國之治”和“中國之治”教育概念釋義
“課程思政”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形式,它以課程為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并將其與每個學科、每個課堂都緊密聯系在一起。“課程思政”并非是單純把“課程”與“思政”兩個概念拼湊起來,事實上它是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其真正內涵是將學生與社會、國家之間的發展結合起來,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理念,要求各個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基于本學科的基本教學內容并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道德教育與知識教育同向同行。教師在對學生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要融入育人思想,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促使學生將學習的知識與能力轉化為優秀的素養和思想,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中國之治”是符合我國國情和人民期待的、關于現代化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模式[2]。“中國之治”教育本質上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一,是指在教育教學中滲透與當今社會國家治理現狀及理論體系相關的理論知識,從而讓學生對國家治理實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認知、了解和接受。“中國之治”教育的內容寬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層次,其更像是一種國家特殊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以及教育理念的結合體,把國家治理模式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整合傳播,以起到凝聚社會共識的效果。
(二)課程思政、“中國之治”和“中國之治”教育三者的內在聯系
課程思政、“中國之治”和“中國之治”教育三者密切相關,三者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在新的歷史方位下,“課程思政”作為中國本土創新的一種教育理念和育人實踐,是“中國之治”的有機組成部分,將“課程思政”理念落實到學科教學具體實踐中已是普遍共識,“課程思政”理念的推行勢必會促進“中國之治”內涵的進一步豐富。“中國之治”作為現代化國家建設與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模式,其豐富的內涵也為人類文明的演進貢獻中國智慧,在其演進發展中“中國之治”教育應運而生,因此可以說,“中國之治”教育是將“中國之治”模式下所蘊含的科學理論和制度實踐滲透到教育領域中,激勵中國人民不斷地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
雖然“課程思政”、“中國之治”以及“中國之治” 教育三者在具體內涵上具有本質性的不同,但三者密切相關。無論是課程思政、“中國之治”還是“中國之治”教育,都是對當今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念、內容和途徑,最后的歸宿都是滲透和落實到教育實踐中,目的都在于通過傳播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培養廣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新時代學生對“四個自信”的價值認同,以此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課程思政”理念倡導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與道德教育,其主要目的更在于通過思想教育來塑造和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國家治國理政與建設發展服務,因此“課程思政”理念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之治”模式發展以及“中國之治”教育的前提與基礎,而“中國之治”模式的發展以及“中國之治”教育的開展則是“課程思政”理念的進一步深化和具體化。
二、中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的重大意義
(一)中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的現狀
1.部分中學英語教師對相關理念理解不足、認同感不強
要在中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之治”教育,首先必須知悉“課程思政”“中國之治”以及“中國之治”教育等相關概念,理解三者各自的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但調查發現,一部分中學英語教師并不清楚這些概念的具體內涵,個別教師對這些新的教學理念茫然費解,這也就直接導致中學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之治”教育的實踐并不理想。
中學英語教學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自身就缺乏思想政治意識,認為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實行“中國之治”教育可有可無,甚至沒有必要。這類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還是將教學重點放在提升學生語言技能上,只在乎學生成績是否提高、是否完成了教學任務,做到了“教書”,卻沒有做到“育人”。
盡管有些教師深知“中國之治”教育對于當今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但迫于一些升學考核的壓力,加上部分中學英語教師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短時間內難以轉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因此,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較小,難以在一定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運用創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展開教學。64EA0DC8-EA4E-497B-A985-46AD3E31303F
2.中學英語課程資源開發存在缺陷
其一,中學英語教材中涉及“中國之治”教育的相關內容較少,教師教學工作難以開展。如今新課程標準雖已發布,但中學英語教學仍然沿用舊版教材來進行,加之許多一線教師的教學思維尚未及時轉換,在傳統教學思維影響下,其在進行課堂教學時仍有著固定的教學框架,倘若沒有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的思想,就容易忽視“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據部分一線教師反映,由于日常教學任務較多以及教學時間有限,其在授課過程中更多的只是將教材中所呈現的、考綱中所涉及的內容講解清楚,并布置相關習題讓學生課后完成。然而由于教材內容多年未更新,案例有些老舊,并且與“中國之治”教育的聯結度不高,教師難以找到突破口將二者相結合,因此“中國之治”教育易被忽略。
其二,課堂教學缺乏活動設計。在傳統的中學英語課堂中,大多數教師都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上,并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還是以講授法為主,課堂上還是以教師講為主,學生只是動動手、抄抄筆記,不免造成“滿堂灌”和“一言堂”的現象。而有些教師潛意識中也認為學生只需本課程取得好成績就算教學任務完成了。其實不然,這樣的教學方式導致的結果只會是培養出一批又一批“高分低能”的學生,其光有滿腹的知識,但卻無自身體會和理解,在德育修養方面更是有所欠缺。現今課程改革倡導采用活動式教學法,主張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通過主持類似于“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等課堂小活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從中滲透“中國之治”教育,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然而這在當前的中學英語課堂實踐中卻很少見。
3.課堂教學模式尚未調整和創新
當下教學模式還是略顯形式化,大多數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只是停留在教學內容的表面,并沒有從深層次去理解教學內容。中學英語教師往往把教學內容限制在教學大綱的范圍之中,難以突破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真正貫徹落實“課程思政”理念,實施“中國之治”教育。
(二)中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第一,有利于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以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英語作為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開設的時間長且跨度大,因此中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之治”教育有利于中學英語教師保持“中國之治”教育的一貫性,更好地貫徹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并且,中學英語課程中包含著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將有助于傳承和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東西方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念的相互碰撞中體會中華文化魅力所在,能夠對自己國家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更加自信、更有底氣。
第二,有利于全方位革新中學英語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模式。在中學英語課程教學中融入“中國之治”教育,勢必會帶動中學英語課程教學方法以及課程教學模式的“大變革”,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對課程資源進行更好地開發和利用,重新構建適合培養時代新人的課程體系,而且還能夠轉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將知識教學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將教學目標轉向培養更多能夠講好中國故事的全面發展的人。
第三,有利于推動“中國之治”走向更高水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3]在我國,英語課程自小學三年級起就已經開設,并一直持續到大學,在學生學習生涯中占據了較為重要的地位。由于一些歷史原因,英語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一門英語語言,體會西方的一些人文思想和風土人情,拓寬視野、增進國際交往與交流能力,因此英語課程的學習實質上是一種文化輸入的過程。但隨著當今國際局勢的變化,為了抵御西方霸權主義對我國思想文化的侵蝕,我們也需要與世界接軌,對外輸出屬于具有中國特色的優秀文化,這就需要中學英語教師堅定文化自信,始終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教學,進一步推動“中國之治”走向更高水平。
三、中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的路徑
(一)加強中學英語教師對“課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與應用
1.從鉆研教材入手,將“課程思政”理念進行融會貫通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是教師執教的依據,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因此,要想解決中學英語教學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的問題,首先必須解決好中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問題,例如在教材編寫中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的內容。其次,教師要深入研究課程標準,鉆研教材,加強對“課程思政”理念的理解與應用。
2.組織開展相關培訓,提高教師思政意識
針對當前“中國之治”教育普及度不高的問題,應切實增強中學英語教師的思政意識,探尋實質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可通過組織培訓、舉辦專家講座等形式對中學英語教師進行相關思想政治教育,將“課程思政”以及“中國之治”教育等理念滲入到培訓活動中,讓中學英語教師加深理解,并思考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融入這些理念。
3.轉變教學理念,加強相關概念的學習與自身素養的提升
中學英語教師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牢記育人的初心與使命,深入學習和理解“中國之治”教育的本質與內涵,并積極尋找課程知識與該理念的結合點,轉變教學理念,有意識地將“中國之治”教育理念貫徹落實到具體教學實踐中。
(二)開發“中國之治”教育課程資源
1.詞匯教學的“中國之治”教育資源開發
詞匯教學的“中國之治”教育資源的開發主要從簡單詞匯的收集入手,鼓勵學生在日常瀏覽和閱讀中,注意相關詞匯的積累并記錄下來,并通過課前十分鐘的分享交流活動與全班同學一起學習,以增加學生在“中國之治”方面的詞匯量,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2.視聽說教學資源開發
電視新聞報道是學習“中國之治”相關內容的最好的來源之一,教師應在備課時有意識地選取相關新聞片段,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國文化的力量。在口語和聽力方面,當前對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要求不高,教師可結合教材中的相關片段進行朗讀,以講好中國故事為手段,對學生該方面的能力進行訓練和培養。64EA0DC8-EA4E-497B-A985-46AD3E31303F
3.閱讀擴展與寫作“中國之治”教育資源開發
在前期詞匯量有所積累的基礎上,加之課堂上視聽說訓練一體化,學生閱讀“中國之治”相關內容的文章不會有太大的障礙。教師可在練習題或者考試題目中有意識地加入相關拓展內容,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該方面的知識積累,從而在閱讀和寫作中能夠更加游刃有余。
(三)調整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首先,教師在英語課堂中應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其主動了解有關“中國之治”概況,并且在課堂中設置討論環節,讓學生自主進行交流討論,這樣有利于在英語課堂中滲透“中國之治”教育,并引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與思考。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多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讓學生積極思考,敢于輸出自己的觀點,而不再是“填鴨式”教學,一味地灌輸知識而不考慮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知識。教師在課堂中應起主導作用,以旁觀者、評論者的身份引導學生認識到“中國之治”教育的重要之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再者,在教育內容上要融入“中國之治”教育的元素。英語教師要樹立“大思政”觀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到知識傳授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英語課堂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對于國家的方針政策也能夠有所了解。教師應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內容作為學生英語閱讀的素材,與英語學科知識的教學有機結合。
最后,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多媒體技術平臺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能力。同時要注重學生英語文化素養的形成,轉變學生的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國際理解意識”,提高學生關注時事新聞的意識,擴寬學生文化視野,提高學生對文化異同的敏感度與甄別能力,促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形成[4]。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王學儉,馮瑞芝.“中國之治”視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10):31-36.
[3]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鑒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光明日報,2019-05-16(02).
[4]顏瑜.校園“英語角”建設與英語口語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8):102-103.64EA0DC8-EA4E-497B-A985-46AD3E31303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