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必須堅持與新時代同向同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本文以高職院校《行業會計比較》課程為例,充分挖掘課程思想政治資源,從理念目標、實施方法、實施效果、育人特色等方面介紹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施情況,重點介紹了通過行業引導、案例教學、法規學習、課堂實訓、小組分工、評價體系、個體關懷等途徑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懷、法律意識、職業操守,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團隊意識及自我激勵意識。
關鍵詞:課程思政;會計專業;行業會計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65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推動課程思政全程融入課堂教學建設。
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而言,道德教育尤為重要。許多會計工作需要會計人員自身的道德判斷。《行業會計比較》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選修課程,積極落實“課程思政”理念,不斷創新“課程思政”,將專業教育與思政育人緊密結合。課程組積極探討課程思政改革,及時對課堂教學進行調整,“課程思政”貫穿課程方案、課程標準、課程實施與教學評價等教育教學全過程,做到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使“課程思政”理論與專業有機融合、潤物無聲。
1理念目標
《行業會計比較》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結合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強調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以不做假賬為職業操守,培養學生認真細致、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素養。在教學目標中加入愛國情懷、法律意識、團隊合作意識、責任與擔當意識、自我激勵與提升意識等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行業會計教學內容的思政資源,科學地評價與考核課程,實現課程的《行業會計比較》課程的全方位育人,積極培養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和會計職業素養的財務類人才。
2實施方法
課程組對教學標準、教學方案、教學計劃進行了整體調整,充分挖掘思政資源,融合思政元素。采用多種方式、多種途徑、多種維度,灌輸與滲透相融合、線上與線下雙互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個人與小組共成長。主要實施方法如下。
2.1行業介紹,引導職業選擇
《行業會計比較》課程選擇了商品流通企業、交通運輸企業、建筑施工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旅游與餐飲服務業、農業企業、行政事業單位等7個行業,根據行業領域的業務特點,構建了七個專題學習情境。在學習行業會計核算之前,需要了解每個行業的發展情況和業務特點。
課程的授課對象一般為畢業班學生,面臨就業選擇,也就面臨行業選擇的問題。所以課程以就業為導向,開篇介紹我國行業發展狀況,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擔當,滲透“行行出狀元”的理念,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長與興趣,進行職業方向的選擇。
2.2正反案例,滲透職業道德
《行業會計比較》采用案例教學法。開始每個行業的會計核算學習之前,都將引入行業案例,提高學生對行業的熟悉度,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的選擇需要綜合考慮“思政性”“行業性”“專業性”“時效性”。選取正反兩個方面,以“說故事”的方式將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理念滲透其中,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例如,房地產行業被列為財政部查處會計行業造假行為的檢查重點,選取的案例是關于房地產企業造假問題,重點指出財務造假的嚴重后果,灌輸“不做假賬”的職業操守。
2.3法規學習,提升法律意識
會計專業的學生必須熟悉各項財經法規,才能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在《行業會計比較》課程的授課中,介紹會計的核算方法時必須說明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是什么,以及這樣規定的背后原因何在。由于會計的法律法規也在不斷調整中,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更新知識儲備。
以該課程的項目一商貿企業會計核算的“買一送一銷售方式的會計核算”這一知識點為例。學生要想理解這個特殊銷售方式下的會計核算的背后原因,必須理解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包括所得稅法和增值稅法。課堂中通過分組,讓學生借助互聯網了解法規對稅費處理的最新規定,并討論兩者的區別,討論結果發布于教學APP。本知識點還進行了課后拓展,開展課堂頭腦風暴,要求學生討論企業在增值稅處理方面是否有納稅籌劃空間,贈品促銷的發票如何開能避稅?指出納稅籌劃與偷稅漏稅的區別,鼓勵合理的納稅籌劃、堅決杜絕偷稅漏稅。
這樣的教學設計,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發現自我價值,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互聯網學習意識,提高自我學習和研究能力。這種方式比教師的填鴨式灌輸更能加深學生的法律法規意識。
2.4課堂實訓,培養認真嚴謹的工匠精神
會計工作的特殊性質,特別要求認真細致的工作態度與習慣。通過實訓,學生才能掌握會計業務處理的每個流程,知道會計分崗、分級審核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特別是通過會計的審核工作,學生能夠掌握會計內部控制的要求,領會會計工作的嚴謹。一些學生在試算平衡、編制報表時發現差錯、查找差錯、更正差錯,能切身體會只有養成認真細致的習慣才能提高會計工作效率。
因此實訓課不僅只是為了完成一項實訓任務、提升專業技能,更應將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會計專業精神作為思政目標,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在實訓課的評價中也將學生的工作態度融入評價體系。
2.5小組分工,強化團隊合作意識
本課程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項課程活動,比如課堂實訓、課堂討論、頭腦風暴等,并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人際交流能力。小組的內部分工,也讓每個小組成員有了自己的責任,培養他們的擔當精神。這樣的操練能幫助他們在今后頂崗實習時,更快地融入團隊中。
2.6平臺評價,激發自我提升意識
傳統課程的評價注重期末考試,忽略過程管理。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自己都不能清楚地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課程運用現代信息教學手段,借助在線開放課程平臺、手機教學APP等平臺,可以隨時一目了然了解學生每個階段的學習情況,更好地進行過程評價與監督。教師也會定期在班級公布學生學習的情況,并進行評價。同時學生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整個班級中所處的水平,培養競爭意識,開展自我評估、自我督促、自我激勵。
2.7關愛個體,實現以德施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教師自身的楷模作用和對學生的切身關心,比很多理論的說教更能打動人心,真正做到教書、育人。
課程的“思政教育”重視每個學生的個人發展能力,關愛每個學生的個人身心發展。通過課堂表現、平臺學習、課后交流等方式,教師隨時關注學生的個體情況,及時通過平臺或面對面溝通,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發揚長處,使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都能因材施教,兼顧學生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對個體的關懷,使課程思政不局限于課堂之中,而是延伸到課堂之外。從面到點的育人,需要教師更多時間與精力的付出,但對于某個個體學生來講,收獲可能也更大。
3實施成效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改革探索,“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同向同行,取得了一定成效,“思政理念”潤物細無聲。
3.1教學方案進一步完善
教學方案除了設定傳統的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更加注重情感目標、并融入思政目標。教學設計融入思政理念,更加體現專業與思政融合、教書與育人并進;融入了思政理念的課堂更加有情懷、有溫度,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拉近。
3.2學生職業認知提升
通過問卷與交流,了解到學生對會計崗位的認知、情感、價值觀都有所提升,表達了自己將來想要從事的行業,對會計職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3.3課堂教學效果提升
通過小組討論以及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得到有效提高,課程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更加客觀、公正;學習監控實現實時性,教師與學生更加了解學生的個體學習,課堂學習效果得到提升。
3.4實訓完成情況改善
以社會崗位工作精神來要求學生完成實訓任務,學生杜絕粗枝大葉、敷衍了事,學習、工作的習慣得到改善,實訓的完成情況有較大改進。專業學習的效果更加突出,印證了思政與專業教育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4育人特色
結合專業以及課程自身特點,課程的思政育人也呈現了以下特點。
4.1課程思政目標,體現會計專業性
《行業會計比較》是會計專業類的專業選修課,授課對象為會計專業類學生,因此課程思政目標的制定要緊密聯系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特別突出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的基本職業道德素養。
4.2課程思政內容,體現會計行業性
該課程主要介紹各個行業的會計核算方法,除了會計專業方面的知識外,也會介紹我國各個行業的情況,培養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擔當。在職業道德案例選擇、職業規劃引導方面都與相關行業相結合,充分考慮行業的特點。
4.3課程思政實施,體現教育信息化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教育手段,線上線下聯動,使思政教育貫穿課堂內外。借助平臺的資源分享和互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思政環境,激發學生思政活力,顯性隱性雙管齊下。同時借助平臺更加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實現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課程思政。
參考文獻
[1]劉婷.基于“課程思政”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探析[J].財會研究,2018,(32).
[2]胡苗忠.基于“一個引領、一條主線、三個平臺”的課程思政框架體系研究與實踐——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高職會計專業為例[J].商業會計,2018,(14).
[3]王立新,王英蘭.“課程思政”視角下高職會計專業課教學改革探討.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2).
[4]吳明芳.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思政實施路徑探析[J].機械職業教育,2019,(07).
作者簡介:謝春苗(1986-),女,漢族,浙江金融職業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財務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