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張羽茜
摘要:當前,壁畫因其裝飾和美化環境的特殊功能而盛行。作為一種十分流行的藝術形式,壁畫被大量運用在公共空間中,并成為公共藝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雖然壁畫設計教育正在蓬勃發展,但是當代社會精神文明進入高速發展的階段,人民群眾對壁畫設計的需求趨于多元化。基于此,高校的壁畫設計課程也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以突破傳統壁畫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
關鍵詞:公共藝術;壁畫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218.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6-000-03
公共藝術專業是教育部頒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中的基本專業,也是造型與設計結合、多學科交叉的藝術專業。公共藝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輸送更多優秀的,具備裝飾美化城鄉公共空間能力的專門人才。壁畫設計課程是公共藝術專業的核心課程,武漢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壁畫設計課程在三年級的第一學期開設,課程為期3周,每周16課時,共計48課時。
1 當代中國壁畫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當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不斷發展,義務教育全面普及,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越來越高,對藝術的審美標準也越來越高,各類藝術形式都得到了廣泛的繼承與發展。壁畫因其優美的藝術特征、豐富的表現形式以及裝飾和美化環境的功能成為公共藝術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頗得大眾青睞。
現如今,國家對各類藝術形式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政策以推動藝術的發展。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提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雕塑者。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這給各類藝術形式指明了發展的方向,也給了壁畫在當代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近年來,壁畫開始大量出現在地鐵、機場、博物館、公園等公共空間中。
隨著人們的生活需求不再局限于吃飽穿暖,且對精神層面的審美愉悅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給壁畫的發展帶來了更多機會。越來越多的社區與美術院校合作開展共建活動,給高校師生提供了壁畫設計實踐的場地,高校師生繪制出一個個鮮活生動的小故事以美化社區的墻壁,讓原本斑駁臟亂的社區公共環境煥然一新。同時,許多旅游景點也利用壁畫設計介紹當地風土人情,凸顯地方特色,從而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這正是壁畫公共性與社會性的重要體現。
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許多新興技術材料被運用到藝術領域,這對壁畫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為壁畫提供了廣闊的承載空間,也給壁畫帶來了許多新型綜合材料,大大擴展了壁畫的表現范疇。如今,壁畫的形式多樣化,與科技結合能呈現出更好的藝術效果,進而感染大眾。其次,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壁畫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現在如果要展示壁畫的畫面效果就不再局限于紙和筆,許多建模軟件、繪圖軟件的出現革新了傳統壁畫的設計方式,使壁畫創作者可以更便捷有效地表達自身想法。最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打破了時空的局限,在壁畫設計創作過程中如果出現任何關于技術材料的問題,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找到答案,這促進了壁畫跨學科、跨領域的多元化發展。總而言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壁畫的取材越來越廣泛,壁畫的定義也越來越廣泛,發展前景也越來越明朗。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浪潮中,壁畫的發展也面臨著許多挑戰。比如:如何將壁畫與科學技術結合;如何讓壁畫與當代社會接軌;如何平衡大眾審美與壁畫藝術家個人風格之間的關系;如何進行壁畫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等。由此可見,壁畫只有不斷開拓創新,才不會落后于時代的浪潮,才可以永葆生命力。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們的文學素養與審美追求都在不斷提升,對各類藝術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無疑增加了壁畫藝術家的創作難度。當代壁畫與古代壁畫最大的區別在于服務的對象不同。在古代,壁畫是為王公貴族服務的:而到了當代,壁畫逐漸走入人們的生活[1]。它不僅出現在一些大型公共場所的墻壁上,甚至在百姓家中也能看到它的影子。這說明,壁畫在當代已經不僅僅是一門藝術,更承擔著教化群眾的重要作用。由于壁畫肩負著提高大眾審美的社會責任,這就要求壁畫從業者不僅要創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壁畫,同時也不能一味迎合大眾的口味而落于俗套[2]。
2 壁畫設計課程在公共術專業中的重要性
公共藝術,顧名思義,它建立在大眾審美的基礎上,放置于公共空間中,是讓大眾欣賞的藝術,公共性與社會性是其主要特征。而壁畫正是融于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形式,是公共藝術的主要表現手法之一[3]。
公共藝術的作用多樣,例如城市可以借助公共藝術打造自身印象,發展旅游業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社區可以借助公共藝術美化環境,從而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博物館可以借助公共藝術來宣傳優秀傳統文化,從而增強群眾的文化認同感等。在許多諸如此類的公共藝術案例中,絕大多數都有壁畫的影子。城市的公共空間需要公共藝術來進行裝飾美化,而在許多建筑空間、大型墻壁上,公共藝術都需要借助壁畫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由此可見,公共藝術專業設置壁畫設計課程有著一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壁畫設計課程作為公共藝術專業的核心課程,課程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知識講授與實踐環節。基礎理論知識包括壁畫與公共空間的關系介紹、壁畫設計優秀方案講解、壁畫相關材料與工藝介紹等。實踐環節則包括壁畫設計前實地調研、壁畫設計主題選定、壁畫構圖設計、壁畫材料確定、壁畫稿繪制(手繪或電腦效果圖)以及壁畫小樣制作等內容。
從上文可以看出,壁畫設計課程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能夠極大地促進學生參加實踐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使學生在實際項目中不斷發揮聰明才智、釋放設計激情并提高設計能力,成為應用型的公共藝術人才。同時,壁畫設計課程具有顯著的多元化與多樣性特征,豐富的材料工藝和技巧、多變的公共空間環境、多元的視覺語言形式、不同設計者的藝術情感交織在壁畫中,能夠為公共藝術專業培養更多全面發展的人才。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人們對城市公共環境的美觀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壁畫為公共空間和建筑服務的這一屬性越來越鮮明,成為裝飾公共空間、裝點建筑建筑不可或缺的藝術元素。可以預見的是,將來壁畫在公共藝術中的運用會越來越廣泛,故開設并不斷改革壁畫設計課程對于公共藝術專業來說勢在必行。
3 壁畫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傳統壁畫設計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講授部分占比過多,實踐環節很少。課堂講授內容繁多、枯燥,學生實操的時間有限,實操空間很小,這樣的課堂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課堂中,雖然設置有實踐環節,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們更多處于紙上談兵的狀態,只能勉強完成壁畫設計作業,但學習興趣得不到有效激發,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壁畫教育不應該墨守成規、一成不變,而要從現實需求出發,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讓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完美對接,以適應市場需求的新變化。
3.1 壁畫設計課程改革的途徑
3.1.1 實踐教學法
實踐教學法是將課堂教學從理論傳授擴展到實踐,即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給予學生真實的研究對象和實操空間,引導學生將壁畫的基礎理論知識與技法應用于壁畫設計實踐中,增強教學的實踐性與趣味性,從而更好地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壁畫設計課程的實踐是在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實踐,具有很強的藝術性。通過壁畫實踐,學生可以顯著提高自身的專業應用能力與設計表達能力,這在專業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時,通過實踐訓練,也可以使課堂知識與社會需求更好地進行連接。
3.1.2 主題性壁畫設計教學法
主題性壁畫設計教學法是實踐教學法的延伸,即圍繞特定的主題、空間環境、要求進行壁畫設計。根據不同的主題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將課上學到的專業知識及技能運用到社會實踐中,提升學生壁畫設計的綜合能力[4]。在壁畫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設定幾個不同的主題,例如地鐵壁畫設計、校園某公共區域壁畫設計等,根據不同主題要求和主體內容,指導學生在確定的主題下進行研究思考,有針對性地進行現狀分析,充分挖掘地域或場域的文化特征,并且在找尋對標方案的同時,設計出對應的主題壁畫草圖,結合壁畫材質工藝特點完成最終的電腦效果圖或手繪稿。
3.1.3 項目式教學法
壁畫藝術是服務于建筑、公共空間和大眾的藝術,極具藝術價值。壁畫設計涉及多方協作和一系列經濟環節,從設計師到出資方、從公共空間到建筑環境、從建筑到受眾群體、從甲方委托到競標、從草圖設計到方案實施。因此,壁畫設計不能太過主觀,要充分考慮這些外在因素。項目式教學法的優點明顯,可以讓學生全面掌握壁畫設計課程書本外的實踐技能,并學以致用,進而更好地與社會接軌。
項目式教學法的開展形式如下:組織項目式教學、組織大學生創新實踐、指導參與教師或工作室拓展橫向項目等。組織項目式教學主要包括學生分組研討—實地調研—素材收集整理—材料工藝選擇—設計效果圖—施工圖—參與實施完成這一系列流程。同學們能夠分工合作、各司其職、互相幫助,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而組織大學生創新實踐則涉及指導學生申報大學生創新實踐相關課題,以此提高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興趣。指導參與教師或工作室拓展橫向項目是讓課堂表現優秀的同學和對壁畫真正感興趣的同學,參與到壁畫的相關設計實踐中來,加強學生對壁畫設計全過程的了解。
3.2 壁畫設計課程改革的探索
3.2.1 推動多維度教學法
壁畫設計課程改革后,壁畫設計教學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師可以帶學生走向社會,去考察放置在城鄉公共空間中的優秀壁畫作品,身臨其境地體會優秀壁畫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對壁畫教材上強調的構圖、造型、取材、工藝等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對壁畫與建筑、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有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壁畫創作熱情。通過現場考察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公共藝術從業標準,發現壁畫專業的相關問題,在課堂中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壁畫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
3.2.2 拓寬實踐途徑
公共藝術專業壁畫設計課程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可以拓寬實踐途徑。例如,可以將壁畫課程與社會實踐項目深入融合,也可以組織學生參與壁畫課題的研究[5]。自2020年以來,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多次選用武漢科技大學校園公共藝術策劃研究案例,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研、現狀分析、對標案例分析、校園壁畫設計等,重點對武漢科技大學公共空間進行分析、總結,確定了多處校園公共空間中的壁畫設計方案。通過壁畫課堂教學與實際項目的對接,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壁畫設計表達能力與公共藝術綜合素養,從而增強了學生對本專業的全面認知與社會使命感。
3.2.3 鼓勵學生參與社會項目或比賽活動
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公共藝術或壁畫設計相關賽事,在比賽中檢驗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果,通過交流促進專業素養提升。此外,學院與系部還可以與校外相關企業合作,比如園林設計公司、公共藝術設計公司、雕塑壁畫設計公司、材料工藝企業等。合作可以全方位提升本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壁畫專業實踐技能。
壁畫設計課程改革后,不同于傳統的以教為主、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學,而是從實際情況出發,以培養專業基礎知識與實踐技能兼具的學生為目標。學生成為課堂中真正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通過融合藝術與科技手段,創新不同的教學實踐模塊和方法,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性學習和鍛煉,從而增強學生參加壁畫設計和實際項目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實踐項目中發揮聰明才智和釋放設計激情,增強實踐能力,成為全面發展的公共藝術人才。
4 結語
壁畫設計課程對于公共藝術專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壁畫的裝飾美化環境功能使其成為公共藝術設計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成為城鄉公共空間中必不可少的藝術元素。壁畫設計課程作為公共藝術專業的主干核心課程,培養了眾多融于不同環境空間和建筑空間的多學科交叉人才,進而推動了公共藝術在當代社會的發展。為了讓公共藝術和當代社會更好地對接,創新發展壁畫設計課程是關鍵一環。
需要注意的是,公共藝術專業的壁畫設計課程教學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各院校不斷吸取原有的壁畫設計課程教學中的優點,同時與公共藝術專業特色相結合,緊跟時代步伐,融入新興教學理念與科技成果,利用當前的新興教學手段指導學生,為學生講授基礎知識,培養其實踐能力,積極擴展學生的實踐途徑,鼓勵學生多參與相關比賽與社會實踐項目,使學生在實踐中成長。總而言之,壁畫設計課程改革不是教師單方面的,學校、教師、學生應三方發力,多角度進行教學改革,從而提高教學效果,為社會輸送全面的公共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 高超.中國公共壁畫人才培養問題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9:2-3.
[2] 孫韜.中央美術學院托起中國壁畫復興之重任[J].美術研究,2018(5):17-26.
[3] 侯也.小議高校壁畫專業教學改革[J].藝術教育,2017(Z2):162-163.
[4] 龔聲明.公共藝術專業壁畫課程實驗與實踐法教學探索:兼論城市地鐵壁畫創作[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7,23(5):84-86.
[5] 肖金志.公共藝術專業壁畫設計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138-139.
作者簡介:周薇(1982—),女,湖北宜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壁畫、巖彩。
張羽茜(2000—),女,湖南瀏陽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公共藝術設計。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公共藝術專業壁畫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0248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