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帥峰
摘 要:殘疾人是我國目前最困難的社會群體之一,由于自身缺陷,導致其遭受了各種的不公平對待,在其就業方面更體現其不平等的待遇。研究和改進殘疾人就業不僅可以激勵殘疾人自立自強,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而且還能完善我國殘疾人就業理論,為殘疾人就業提供經驗借鑒。從法律政策、基礎設施服務、社會態度等方面深入分析殘疾人就業保障的問題并分析其產生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即消除社會歧視,提供平等的就業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政策;加大政府對殘疾人就業保障的干預力度;提高殘疾人受教育程度和職業技能培訓水平;殘疾人要正確認識自己,轉變就業觀念。
關鍵詞:山西省;殘疾人;就業;就業保障;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2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2)16-0109-03
山西省作為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之一,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相較于經濟發達省份并不完善。殘疾人在就業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殘疾人就業率不高;殘疾人就業的職業層次分布差距較大,且普遍偏低;殘疾人就業形式發展存在弊端;殘疾人的就業渠道狹窄;職業培訓綜合水平低;政府在保障殘疾人就業問題中干預力度依然不足等。本文希望通過對山西省殘疾人就業現狀、原因及對策的分析,發現問題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推進殘疾人就業保障的后續發展,為提高山西省殘疾人就業保障的實施效果提供新的思路。同時,消除社會對殘疾人就業的歧視,提升社會關注度,為殘疾人就業營造良好的氛圍,使其就業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
一、山西省殘疾人就業的基本現狀
截至2019年,山西省的殘疾人就業比率僅為12.19%。基于此,本文從殘疾人的就業比率、就業職業分布、就業形式等方面來研究山西省殘疾人的就業現狀。
(一)山西省殘疾人就業比率
殘疾人就業率指殘疾人就業人數占殘疾人總人數的比重,是反映殘疾人就業狀況問題的重要參數。表1是近年來山西省勞動年齡段殘疾人就業比率,可見總體上就業比率過低,且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
(二)山西省殘疾人就業職業分布
山西省殘疾人聯合會官方網站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山西省城鄉持證殘疾人就業人數為262 683人。由表2可以看出,從事農、林、牧、副、漁的殘疾人人數占殘疾人總數的比例高達71.68%,從事商業服務性行業的人口比例為8.84%,從事專業技術人員等高要求職位的比例僅占3.34%。總之,山西省殘疾人的就業職位分布較少,職位等級較低,且大部分從事非腦力的農業勞動。
(三)山西省殘疾人就業形式
通過對山西省2016—2019年數據整理發現,目前山西省殘疾人就業形式主要有集中就業、按比例就業、公益性崗位、輔助性就業和個體就業等幾種形式。其中,集中就業是殘疾人就業的主要形式,按比例就業也通過近年來的改革發展,逐漸成為殘疾人就業的另一種主要形式。數據表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殘疾人以按比例就業的形式獲得工作崗位,說明山西省按比例就業工作在穩步推進。而個體就業及靈活就業形式在新增殘疾人就業人數中占據極大比例,說明政府在促進殘疾人就業的工作中仍有較大欠缺,且靈活就業包含社區及居家就業。居家就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殘疾人就業形式,得益于互聯網智能時代的發展,殘疾人群體在家可以利用網絡、智能電子設備等工具以網絡直播、線上交易等方式獲得一定收入,其規模不容小覷,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殘疾人的就業渠道,如表3所示。
二、山西省殘疾人就業保障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山西省殘疾人數量約為215.8萬,由于身體機能的部分缺失,導致其在工作和生活中處于劣勢地位,再加上在21世紀的勞動力市場中,競爭激烈,殘疾人擁有比健全人更大的就業壓力。不論是先天因素還是后天因素造成身體機能缺失,都會對其家庭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致使許多家庭處于貧困邊緣。
(一)殘疾人就業率不高
由于殘疾人的康復治療費用的高昂,加上很多殘疾患者家庭貧困,且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得殘疾人在就業過程中未能找到合適的崗位甚至失業,使殘疾人整體就業率偏低。
由山西省殘疾人聯合會公布的統計公報可知,目前山西省勞動年齡殘疾人口的平均就業率為51.17%。具體到每個年齡段中,15~24歲的殘疾人中不乏有未成年人,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就業率最低,只有20%左右;25~39歲的殘疾人就業率普遍升高,并且年齡越大就業率越高,但還是達不到殘疾人口的平均就業率;而40~59歲的殘疾人就業率相對最高,每個年齡段的就業率都超過了平均就業率,但也是止步于59%,如圖1所示。
(二)殘疾人就業的職業層次分布差距較大,且普遍偏低
殘疾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隨著科技的發展,各個行業所需技能也在不斷地更新,由于殘疾人自身條件不好,加之社會各界對其重視度不夠,導致其接受不到先進的職業技能培訓,所以大部分殘疾人不得不選擇從事農業生產,并且在企業里的多數殘疾人職員只能從事企業非技術性或非管理性的低等級的崗位,如保潔、后勤、客服等崗位。
根據山西省殘疾人聯合會公布的統計公報,目前山西省殘疾人主要從事農業勞動,占比高達71.68%,其次是工業勞動人員和商業服務人員,均在10%左右,而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和機關工作的殘疾人則最少,僅有3%。與全國各行業殘疾人就業率相比,山西省只有農業勞動的殘疾人就業率高于全國水平,其余則低于全國殘疾人就業分布率。由此可見,山西省殘疾人就業中的職業跨度大,存在明顯差距,而且各行業的就業率都普遍較低,如圖2所示。
(三)殘疾人就業形式存在弊端
目前,山西省殘疾人就業有三個主要形式:一是在福利企業中集中就業,二是在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城鄉經濟組織中按比例就業,三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機動靈活的個體就業。在為殘疾人解決就業問題的同時,也暴露出其中存在的問題。
1.集中就業。集中就業是殘疾人就業的主要形式。是集中為殘疾人提供在福利企業里的工作。這一形式為殘疾人提供了較為優質的工作崗位,幫助殘疾人融入社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殘疾人就業的困境。但是其仍然存在弊端:一是近年來福利企業的數量急劇下降,導致其為殘疾人提供的就業機會相應下降;二是福利企業普遍存在著生產設備落后、缺乏技術、資金鏈短缺、管理手段欠佳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集中就業模式的發展;三是由于部分企業征繳部門與管理部門工作流程的復雜性,耗費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降低了企業招收殘疾人雇員的積極性。
2.按比例就業。按比例就業是指依據國家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包括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按照單位職工人數的一定比例安排殘疾人就業,這一就業形式在改善殘疾人就業狀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按比例就業的殘疾人數還是相對較少,山西省安排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的人數僅為總人數的1.5%,甚至存在機關單位錄用公務員中的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為零的現象,而且為促使單位依法安排殘疾人就業所設立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也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3.個體就業。個體就業是指殘疾人從事獨立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獲得收入的就業形式,這一形式相對于前兩個形式更為機動靈活。近年來,個體就業已經成為殘疾人最主要的就業模式。但是,個體就業者的收入一般較低,不足以滿足他們的生活需要,更難以實現全面小康。比如選擇農業、養殖業的殘疾人,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屬于貧困人口。受地理環境、農業種養收成的外部因素和自身文化素質低、身體殘疾的影響,使其農副產品難以打入市場,導致個體就業的殘疾人收入偏低。
三、加強山西省殘疾人就業保障的對策建議
(一)消除社會歧視,提供平等的就業環境
社會各界對殘疾人認識的不全面和歧視現象的存在,嚴重阻礙了殘疾人就業的發展。要改善殘疾人的就業現狀,就一定要消除社會歧視。可以在各種網絡媒介上推送平等對待殘疾人的文章,播放幫殘助殘的公益紀錄片。還可以開展關于殘疾人就業幫扶的講座,組織關愛殘疾人的志愿活動。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改變社會對殘疾人的看法,消除社會歧視,弘揚“平等、參與、共享”的觀念,從而為殘疾人提供平等的就業環境,幫助殘疾人就業,實現自身價值。
(二)完善相關法律的政策
首先,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彌補現有法律政策的缺陷,繼續頒布保障殘疾人就業的法律條例,形成完善的殘疾人就業法律體系。其次,完善懲罰機制。當殘疾人在就業過程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時,要嚴格按照懲罰機制對違法人做出相應的處罰,讓法律政策為殘疾人保駕護航。最后,政府要加大對各種就業形式的扶持力度,即通過實施稅收優惠減免的政策,調動福利性企業雇傭殘疾職工的積極性;通過就業保障金的設立,來嚴格要求企事業單位按比例招收殘疾人;通過提供相應的政府補貼、社會幫助,支持殘疾人自主創業。
(三)加大政府對殘疾人就業保障的干預力度
目前,政府干預力度的不足是殘疾人就業保障存在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政府要加強監管。政府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員走訪各按比例就業用人單位,鼓勵用人單位為更多殘疾人安排工作。第二,加大政府的執法力度,嚴格執行殘疾人就業政策。政府在按比例安排就業方面要給企業做好表率,其就業力度更要高于企業。在招聘中不能歧視殘疾人求職群體,要一視同仁,并且對滿足各項用人條件的殘疾求職者予以優先錄取。第三,加大殘疾人就業培訓服務機構的投資建設,提高對殘疾人的職業技能培訓水平。從實際出發,將殘疾人的身體素質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相結合,有針對性的提供職業培訓,使殘疾人的職業技能足以適應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提升殘疾人在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力。
(四)提高殘疾人的受教育水平,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殘疾人中普遍存在著受教育水平低下和缺乏職業技能的問題,而這也是導致殘疾人就業率低的原因之一。十九大報告指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因此,必須提高殘疾人的受教育水平。殘疾人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接受與正常人一樣的教育,提升自身素質。技能培訓更可以提高殘疾人的必要生活技能和就業所需的勞動技能,使殘疾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會,從而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
1.大力發展殘疾人教育,完善殘疾人受教育體系。殘疾人受教育體系包括將殘疾少年兒童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體系、殘疾人特殊教育以及高級中等以上的殘疾人教育等。首先,要將少年兒童的殘疾人群體納入九年義務教育的制度體系,使他們享有我國教育基本國策,接受基本教育,獲得最基本知識,杜絕殘疾人成為文盲、半文盲的現象。其次,要對殘疾人進行特殊教育。殘疾人由于身體或心理的缺陷,不能通過正常的教育途徑接受教育。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必須發展特殊教育,分門別類地開展殘疾人課程,如聾啞人教育班、盲人教育班、肢體殘疾的教育課程等等。最后,實現殘疾人高等教育,培養一批高素質、高層次的殘疾人人才。各類高等院校在招生時,應當放寬殘疾人的招生標準,并且要擴大招生規模,為殘疾人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高殘疾人的科學文化素質。第二,提高殘疾人教師隊伍的水平。殘疾人由于自身問題,在接收知識時是相對困難的,這就要求殘疾人專業教師要提高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質。專業教師要根據殘疾人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幫助殘疾人更好更全面地接受知識。第三,要積極引導殘疾人做出自身的改變,使其充滿對知識的渴望,以促進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
2.積極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對殘疾人進行職業培訓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論是就業前、就業中還是失業后都伴隨著職業培訓。在殘疾人參加就業之前,需要評估殘疾人自身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以進行與殘疾人能力相匹配的職業技能培訓。對于一些已經參加就業的殘疾人,要根據他們所從事工作的具體要求和職位所要求的技術水平,對殘疾人進行在職培訓,以提高他們的能力。對于暫時失業的殘疾人,應積極鼓勵他們參與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培訓要根據市場所需來提供相關的培訓,幫助殘疾人更快就業。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教學方式,使更多的殘疾人能夠接受職業培訓。除此之外,更要加大對培訓機構的投資力度,提高其水平。政府、社會、慈善機構和個人應共同攜手建立殘疾人技能培訓機構,從而讓殘疾人接受到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培訓,為其就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五)殘疾人要正確認識自己,轉變就業觀念
殘疾人因為自身存在的生理缺陷,極易產生自卑、懷疑等不健康的心理。這不僅會使殘疾人逃避就業,甚至還可能影響其正常生活。對此,殘疾人應正視并接受自己的生理缺陷,發現自身的閃光點,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積極融入到社會生活和工作中。必要時,殘疾人要接受專業的心理指導,幫助殘疾人正確認識自己,轉變就業觀念。放棄依賴家庭和國家救助的想法,認識到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獲得工作機會,取得勞動報酬,真正做到自強自立、自給自足。
參考文獻:
[1]? 李宏.我國城市殘疾人就業保障問題及對策研究[D].長春:吉林財經大學,2019.
[2]? 周姊毓.殘疾人就業服務推進策略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中國就業,2019,(12):50-51.
[3]? 王君寧.殘疾人勞動就業權實現的困境與出路[J].中外企業家,2020,(5):241.
[4]? 柳翠.殘疾人就業問題探析[J].現代鹽化工,2020,(1):167-168.
[5]? 張忠華.殘疾人就業面臨的障礙與路徑分析[N].通化日報,2019-07-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