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松 金愛梅

摘要:中職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己任,引導中職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中職學校將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通過深化課程改革、完善德育管理、強化校企合作育人、營造文化氛圍、建設“雙師型”隊伍等途徑,可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工匠精神;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融合
中職學校肩負著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也是弘揚工匠精神的主陣地。隨著行業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還需要具備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堅韌不拔、敬業奉獻等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下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關系到行業企業的未來發展。多年來,沈陽市外事服務學校深入研究人才培養策略,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一、工匠精神下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價值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作為人才需求方的企業越來越重視員工的服務態度、責任意識和敬業精神,這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
(一)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分析
沈陽市外事服務學校圍繞對專業的認同、對大國工匠的認知、對工匠精神的了解等問題對學生和合作企業進行調研。對學生的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了解一些大國工匠的故事,認為大國工匠值得學習,但是對學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內容了解不夠透徹。學校通過對企業的調研,了解到企業在招聘中首先考慮的是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在員工被企業解聘的原因中,列在前三位的分別是服務態度差、責任心缺乏、敬業精神不足;中職生普遍最缺乏的三個職業素質依次是吃苦耐勞精神、正確價值取向和責任意識。由此可見,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既是企業的愿望也是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
(二)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學生職業素質的需求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職業教育中“德育”的核心是職業素質教育。職業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顯性職業素質(如專業知識、技能等),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隱性職業素質(如職業精神、道德品質等)。對于中職學校來說,通過各種教育手段將職業精神和職業價值觀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學生盡快適應工作需要,成為素質高、專業強的工匠是有力的舉措,此舉會增強學校的軟實力。
2.行業企業的需求
以餐飲業為例,廚師是餐飲業的核心力量,其專業的職業能力和良好的職業精神是餐飲業健康發展的保障。沈陽市大多數高星級酒店中都有遼菜,但幾乎沒有一家主營的是遼菜。可以說,目前遼菜的發展遇到了“瓶頸”,亟須傳承與創新。因此,學校注重服務本地餐飲業,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遼菜傳承人,使學生專注于振興本土餐飲業,做好屬于遼寧人的產品和服務。
3.技能型人才發展需求
中職學校的目標是培養技能型高素質人才。中職學生渴望掌握一技之長,以便畢業后能謀求一份工作,順利實現個人就業。當前,我國正處在產業轉型升級期,技能型人才的素質會關系到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因此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會得到企業的青睞,提高中職學生生活質量、就業質量,使其職業生涯發展得到有力保障。
二、工匠精神下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策略
學校作為首批國家級重點學校和國家改革發展示范學校,現為釣魚臺國賓館指定人才培養(輸送)基地、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國家旅游局旅游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遼寧省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學校牽頭組建了3個職教集團,吸納了27位全國知名教育專家、行業大師,6個行業協會,192家企業,以及22家職業院校加入,形成了“專家治教,大師引領”的辦學特色,為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探索奠定了良好基礎。
工匠精神的培育要經歷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學校確立“校企共育、德技共融”的人才培養體系,將工匠精神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形成完備的課程體系,通過完善的機制建設、現代學徒制、文化建設等實現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標。學校立足區域經濟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運用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構建特色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對策。
(一)深化課程改革
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成長的基石,也是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抓手。學校在公共基礎課程建設中滲透職業精神、職業操守、職業情感等要素,完成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課程的選擇和設計上有目的地融入工匠精神,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明確的規則意識和行為規范;加強知識傳授,實現公共基礎課程“質”與“量”同行,在豐富學生的認知中提升其職業素養,使其具備工匠精神。
學校結合各專業的特點,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標準設置、教學資源開發、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方法創新、教學評價改革等環節滲透工匠精神。通過工作崗位能力分析,歸納出職業精神的構成要素,明確人才培養的素養目標。在實訓課上,企業導師結合行業熱點和典型案例授課,使學生增強專業的認知度和認同感,便于其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運用。
(二)完善德育管理
學校強化德育管理,注重德育與技能融合,通過養成教育的兩張“名片”,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
1.第一張名片:“尚禮儀”
作為全國文明禮儀教育研究實驗基地,學校始終將文明禮儀教育作為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重要基礎,探索出一條“國學鑄魂、禮儀塑形”的特色之路。學校打造有專業特色的職業禮儀教育模式,禮在課堂、禮在職場、禮在服務,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和奉獻意識。在第十二屆全運會期間,學校共有765名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工作,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服務意識。
2.第二張名片:廣播操
學生的廣播操不是單純的體育鍛煉項目,而是展示學生精神風貌的一道風景線。學生在廣播操訓練中,秉承的是刻苦與堅毅,學會的是標準與規范,感悟的是齊心協力與精益求精。
(三)強化校企合作育人
學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三個維度”的統一:一是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公民;二是具有職業道德素質的合格職業人;三是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實現培養目標,學校探索“雙主體”育人模式,與企業共同實施“四個融入”,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禮”文化融入教育教學體系,以“素質培養目標”為載體嵌入每一門課程中,并置于人才培養的首位;通過建立校企共管、共贏機制,完善了“校企共育、德技共融”的人才培養模式。該模式以職業道德提升和職業技能培養為“兩翼”,將崗位職業活動的內容、流程和標準貫穿教學全過程,將職業基礎能力、職業專業能力、綜合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素養認知、職業道德體驗、職業道德實踐融為一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見圖1)。
(四)營造良好文化氛圍
工匠精神與學校文化、企業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學校邀請企業將其優秀文化帶進校園,培養學生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力和執行力,促進工匠精神在學生心中扎根。
綜合樓的文化長廊,展示了學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學校邀請能工巧匠到校授課,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潛能,為學生生涯規劃定位;學校引導學生感受工作流程的細微之處,樹立重細節、重內容、重方法的工作態度,使學生具備工匠精神。
(五)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職業學校是否有競爭力,關鍵在于要擁有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半p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由專業帶頭教師牽頭,吸納企業人員作為兼職教師,通過專兼職教師分工協作,形成知識、技能、素養互補。在教學改革中,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充分發揮“傳幫帶”作用,引導青年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教育觀,豐富教學實操。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在資源共享中更新知識和技能, 從各自視角去思考相同的教學問題,切實有效地提升自身素質,實現共同培養學生具備工匠精神的目的。
三、工匠精神下中職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成效
學校通過產教融合,將工匠精神轉化為提高產品質量、支撐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推動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同步發展。
(一)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在工匠精神的影響下,學校師資隊伍得到了長足發展,如旅游專業群擁有中國飯店業服務名師、中國烹飪大師,遼寧省飯店業管理大師、遼寧省烹飪大師、遼寧省名廚及遼菜藝術大師等,“雙師型”教師占比85%。
學校旅游專業群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理念,為多個企業培養了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學校培養的學生技能水平高、崗位適應能力強。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雙元制培養覆蓋率達到100%,畢業生對口就業率達到95%以上,薪資待遇及企業滿意度均達到較高水平,企業對學生的評價是“素質高、用得好、留得住”。
(二)校企文化深度融合
學校聯合企業以校園文化節為核心,以全國文明風采大賽、校園文明禮儀大賽、校園文化創意大賽、校園吉尼斯挑戰賽、素質拓展活動為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校企文化活動,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和自我規劃意識。每年的技能節、每學期的期末考試都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在展示中提高了技能,加深了對專業和職業的熱愛。
高星級飯店運營與管理專業探索出具有現代學徒制特色的班級文化模式。一是企業文化進班規。班級制度中有學生考勤管理辦法、學業考核辦法、班干部聘任與考核辦法等,規范的管理制度將企業文化全面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助力工匠精神的培育。二是企業文化進校園活動?!跋愀窭锢唷币勒掌髽I文化內涵,定期開展企業文化講堂,引導學生自覺學習企業文化,主動認識企業。三是企業文化進教材。學校將知名企業的發展史、企業人文關懷等內容融入校本教材,并作為選用教材,營造了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增強了學生對企業的了解。
(三)技能大師工作室作用凸顯
學校的“劉敬賢技能大師工作室”在帶徒傳藝、攻關創新、研發推廣、交流輻射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積極探索遼菜的創新和發展,多次開展遼菜專題講座。教師在遼菜研發基地真實的生產環境里依據企業崗位流程進行教學設計,按照企業生產操作流程完成教學內容;學生在教學項目中熟練掌握烹飪技藝,體驗廚房的生產過程;師生在實戰教學中不斷創新和完善教學項目,并將教學產品推向市場,通過合作企業的反饋再次完善。在實習實訓中,學校與多家企業合作,引企入校,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將企業的技術和管理理念融入真實的生產環境、生產工藝中,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掌握專業技能。
(四)服務社會能力增強
學校旅游專業群是遼寧省飯店餐飲協會副會長單位、遼寧省飯店業人才培養基地、遼寧省飯店業產品研發基地、遼寧省飯店餐飲業職業資格培訓鑒定中心、遼寧省咖啡飲品師培養基地,承擔著遼寧省高星級酒店人才培養、遼菜傳承人培養、企業員工技術技能培訓等多項任務。學校多次承辦國家級、省市級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年均開展職工技能培訓達7000人次,為遼寧省飯店與餐飲業研發新產品、新技術30余項,研發遼菜及分子烹飪菜品52道。工匠精神的培育既實現了人才質量的提升,也提高了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
參考文獻:
[1]周劍.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學生工匠精神培養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14).
[2]王琳.工匠精神對職業教育發展中的促進作用初探[J].中國培訓,2017(24).
[3]包元真.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職院校班級團支部建設之新研究[J].好家長,2017(40).
[4]賈旭鑫,徐國慶.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工匠精神”培養路徑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8(07).
[5]周蜜.“工匠精神”研究文獻的聚類分析與趨勢展望[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01).
作者簡介:張雪松,沈陽市外事服務學校高級講師。金愛梅,沈陽市外事服務學校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