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激發教師工作活力是教師整體隊伍建設的核心議題,對于學校的創新發展尤為關鍵。初中民辦學校立足區域發展實際,擁有一定的辦學自主權,通常以集團化辦學模式為主,辦學體制、機制更加靈活,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寶雞高新第一中學探索了激發教師工作活力的三個路徑,包括:著力打造學校文化,引領教師成長;大力優化學校制度,激勵教師成長自覺;全力開展繼續教育,助力教師成長。
關鍵詞:民辦學校;教師工作活力;德育管理;教師發展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區域教育發展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其中,民辦學校的發展是促進區域教育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是進行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則是主力隊伍。建設一支活力足、干勁大的教師團隊,能夠極大地提升學校的辦學實力。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到,學校要構建完善的教師激勵體系,充分激發廣大教師的教育情懷和工作熱情。可見,激發教師工作活力已經逐漸成為實現教師跨越式發展的共識。
寶雞高新第一中學自建校以來,結合區域基礎教育改革現狀,借鑒其他民辦學校發展的先進經驗,始終立足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的目標,采取各種措施激發教師工作活力,提升職業幸福感,調動教師參與學校各項事務的積極性,不斷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激勵為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盡可能排除非教學常規事務對教師成長的干擾,讓教師能夠安心干工作,穩步推進學校各項工作,逐漸躋身于區域名校行列,探索出引領區域基礎教育發展的新路向。我校提出了激發教師工作活力的新路徑,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打造學校文化,引領教師成長
文化對一個學校的發展起著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而教師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向度之一,其專業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學校的文化建設水平。因此,打造具有特色的學校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帶動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工作活力水平的提升。然而,一些學校在進行文化建設時缺乏內涵,未能將教師的成長置于突出地位,沒有發揮出文化建設對教師的潛在的教育引領價值。通常來說,增強教師活力需要學校文化的不斷滲透,讓教師在學校文化的影響下,形成自我不斷成長的意識。
(一)結合區域文化,創造性地打造特色學校文化
寶雞市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文化故事,逐漸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也被廣泛應用于學校文化建設。海棠花為寶雞市市花,也叫“西府海棠”。寶雞市每年都會舉辦以海棠花為題材的文化活動,在豐富人們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為學校文化體系構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基于此,學校將海棠花元素融入到學校的文化建設中來,形成具有特色的“海棠文化”,寓意“欣欣向榮、甘于奉獻、真誠友善”,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精細化、導師制、全員德育、學科中心”的管理模式,即每一位教師都是“海棠文化”的形象代言人,都要深刻領悟“海棠文化”的精神內涵,積極踐行“海棠文化”,鼓勵教師在傳承“海棠文化”精神的同時,進行自我總結,最終形成了“引領一個,發展一個,成熟一個,成就一個”的教師文化。
(二)集中統一教師的思想,以學校文化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升
學校成立辦公室,下設黨員學習室、青年團員教師成長學習室等。學校辦公室每學期開學初開展“四對照、四查找、四解決”紀律作風教育整頓專項活動,要求各處室、各教研組積極開展活動,明確區、市、省及國家對教師隊伍思想、紀律、作風、行為的政策導向,進行自我反思。一是反思以往工作中的消極懈怠、敷衍塞責等問題,以積極飽滿的姿態投入到新學期的工作之中;二是吸收黨群干部管理的經驗,扎實做好學校的黨建工作,以便全面提高教師的政治站位,使他們在面對工作中的難題時,不退縮、不推諉、不打折扣,以堅定的思想態度切實做好每一項教育教學工作;三是堅持“思想是行為的先導”的理念不動搖,將教師職業發展面臨的問題作為學校改革的核心議題之一,為教師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支撐,努力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的思想水平。
二、優化學校制度,激勵教師成長
學校要想高質量發展,需建立并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從而讓教師以制度為標尺丈量行為,以制度為保障激發創新活力。只有建立在科學規范、張揚個性、創新引領基礎之上的學校制度,才能更好地激勵教師成長,讓教師始終保有對工作的熱情和專注力。
(一)實行多元評價,引領教師自發進步
多元評價對于激發教師隊伍工作活力尤為重要。只有評價的結果得到教師的普遍認可,教師才能感受到極大的滿足感,也會在此基礎上重拾工作的自信心。例如,學校借鑒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等學校的先進理念,理清常規評價的弊端,立足學校發展的實際,采用全新的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個人潛能,不受評價結果的制約。學校在評定教師的教學成果時,采用過程性評價和星級聯評相結合的方法,遵循“看增量、看變化”的原則,將“學生的學習度和學會率”作為評價指標,分層、分類進行評定,綜合考量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打破“只拿學科成績說話”的壁壘,以評價結果倒逼教師實現自我改進,極大地發揮出教師的專長,促使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促進教師建立專業自信,引領教師以堅定、嚴謹的態度投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
(二)進行課堂改進,促進教師整體發展
課堂是彰顯教師能力的主陣地,只有構建良好的課堂生態環境,才能促進教師整體發展。基于此,學校在進行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遵循國家“雙減”政策的要求,將課堂的提質增效作為學校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提高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思考力,鍛煉新課改背景下的必備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工作、發展自我。
具體而言,學校在長期調研教情、學情的基礎上,形成“高新一中課堂教學規范”,包括目標任務、動手自學、展示分享、課堂檢測、拓展鏈接、作業布置等環節。例如,課前以學科組為單位,收集不同版本的教材,對照相應的課標要求,對教材的編寫體例、活動設計、圖文素材等各個方面進行詳細解讀,進而形成全組統一意見,以便更加精準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實現精準教學。在此期間,教師不僅能夠更好地實施教學,還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其適應教學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學校教務處對各個環節進行詳細的解析,便于教師創新課堂教學。為了調動教師改革教學的主觀能動性,自辦學之初,我們實行“崗位獎勵+學科績效”的制度,鼓勵以學科為中心,以教研實踐為導向,對課堂教學進行深入研討,形成學科特色模式,對學生能力提升較明顯的學科組進行獎勵,逐漸形成客觀公正、合理競爭的教研氛圍,促進教師教研水平穩步提升。
(三)拓寬成長渠道,擴大教師區域影響
當前教師工作活力缺失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師受制于區域平臺的影響,缺乏足夠多的學習提升機會。基于此,我校在學校行政會議決定的基礎上,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其主要任務就是促進教師實現“質”的提升。
一是邀請全國知名課改專家到學校做報告,幫助教師理清當前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二是鼓勵教師以學科組為單位,開展校際聯動,分享交流教育教學經驗,提升課堂教學實效;三是堅持每學期每人一節風采展示課,并在公開課結束后,及時進行研課議課,以扎實的態度著力提升課堂的品質,增強教師在校內外的教育影響力,并最終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四是每學期定期開展“研課標、研教學、研建議”專項活動,將學校范圍內推選的優質課反復進行打磨,全面解讀以優秀課例為主題的課題文件,按照文件要求,進行課題申報,以提升教師對課堂的深度把握,有針對性地進行授課,提升區域影響力,收獲專業成長。
三、開展繼續教育,助力教師成長
教師成長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激發教師工作活力,必須要讓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即要使教師始終意識到專業成長的重要性,排除一些非教學常規事務的干擾,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主動尋求向上突破的可能。學校讓教師能夠學習、學會學習,這體現出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性。我校形成了以下的管理經驗。
(一)研訓協同推進,提升教師專業技能
校本研修歷來被視為激發教師工作活力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我校教師發展中心在充分了解教師成長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金課”理念,即立足課堂,發展教師能力。
首先,利用開學前一段時間,學科組集中進行研討,結合課程標準,由其中一人負責設計教學共案,同學科組其他教師在此基礎上進行個性化完善。
其次,開學后,當學科組教師授課時,同學科組其他教師采用觀課量表進行聽評課,精心、反復打磨課堂,讓課堂具有學科的獨特魅力。如此循環往復,選出種子教師、骨干教師,將精品課例上傳在市、省、國家級教育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供老師們交流使用。通過研訓協同模式,激發教師主動學習成長的積極性,并逐步參加區級、市級、省級、國家級等各類教學比賽,在一級一級的鍛煉中,不斷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提升學科組整體教學水平。
最后,結合近三年教師的工作能力、教學業績、師德修養、團隊協作等各方面表現確定“種子教師”。與區級教研室、市級教育學院、省級教育科學研究院、省市教育學會進行溝通協調,將學校的“種子教師”分派到相應的單位進行專項培訓,從教學、德育、管理等各個層面深入學習,加強教師對教育教學政策的把握,回到學校后進行交流分享,形成可以推廣的教師成長經驗。
(二)項目創新驅動,增強教師綜合素質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要不斷進行創新,學校發展亦是如此。作為學校管理層,要建立從下至上的教師成長梯隊,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借助學校發展,使其實現可持續的工作活力。為此,學校重點開展了兩方面的工作。
一是采用項目式思路,帶領教師整體進步。具體來說,從教師團隊發展的全盤考慮,將學校發展從制度、管理、教師、學生等層面進行劃分,結合教育部最新的教育政策,將問題變成課題,形成項目研究團隊,以核心成員帶動其他成員共同研究,結合團隊成員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表現,進行客觀細致的評價,促進教師整體成長。例如,學校利用項目化研究方法,開展“因材施教理念下作業育人實踐研究”專項課題研究,從作業理念、作業設計和作業提質增效等方面進行系統研究,讓作業成為學校改革的驅動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借助STEAM教育思想,從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方面,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技能,形成學校特色的教師職業素養,鼓勵青年教師構建成長共同體,在完成項目課題的同時,增強團隊協作意識,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教師整體素質不斷朝著高水平邁進。例如,2020年學校開展“德育為首、培育全人”課題研究,從課堂育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勞動育人、團隊育人、體育育人、美育育人、文化育人、家庭育人等層面開展專項研究,既引領了學生在多樣化的校園活動中實現自我成長,也使教師在研究課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思問題的能力,使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
(三)整合各類資源,引領教師跨越式發展
教師工作活力的激發不能僅僅局限在區域,還要將眼光放長遠一些,關注一些在教師成長方面做出成效的區域,積極整合各類資源,引領教師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是安排青年教師到一些課改名校進行浸入式培訓。教師深入到在全國范圍內有廣泛影響力的基礎教育課改名校,實地參觀這類學校的硬件設施布局、校園文化建設、組織架構、課程體系以及優秀教師的課堂實錄,學習優質學校制度設計、課堂管理、學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個環節的優點,全方位學習提升。回到自己學校后,再將學到的經驗及時與同事交流分享。
二是成立名師工作坊。每期聚焦一個教育教學領域的熱點話題,進行深入研討。由坊主發起,各個組員就自己對問題的理解發表意見,最后形成工作坊的發展資料。對于工作坊的每位教師,制訂相應的分享主題,形成教師個性化成長方案,以名師示范引領教師不斷成長。
三是對學校的干部管理層采用星級制度進行管理。吸納一些理念先進、方法靈活、責任心強、干勁十足的教師參與學校管理。將管理的重心下移至年級,成立年級部,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讓中層領導擔任年級主管領導,對年級部的發展進行引領,以此來提升學校中層的領導力和向心力。對于有想法、敢實踐的青年教師,積極創造條件進行培養,使他們逐漸成為學校發展的中流砥柱。
四是結合民辦學校的制度化優勢,靈活安排教師崗位工作,實行“一崗雙責”管理制度。要求每位教師既要做好教學工作,還要積極為其他教師做好服務,樹立“行政及教輔人員輔助教學一線教師”的原則。對于學校宣傳、后勤、政教等部門的老師,除加強業務培訓外,還積極進行教育理論專項學習,豐富他們的教育理論儲備,提升他們的整體素質。
五是定期與兄弟學校進行辦學經驗交流分享,尤其是教師專業方面的研討,不斷加強校際聯動,助力教師激發工作活力。同時,形成校際成長聯盟,在各個層面開展全方位合作,聚焦學校發展的現實問題,以點帶面,積極進行改革創新,催生學校發展的強大動能,帶動周邊學校辦學水平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曾祥瓊.制度賦能,激發辦學活力[J].人民教育,2021(9).
[2]滕亞杰.校本培訓讓每個教師都精彩[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0(3).
[3]賈琳琳.內生實踐視角下教師教育專業特色可持續性發展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4).
[4]叢惠春.學校文化建設中需要處理好的幾方面關系[J].現代教育管理,2018(7).
[5]謝麗威.當前階段我國民辦學校發展問題探析[J].遼寧教育,2017(8).
[6]汪天玉.以內生動力激發學校辦學活力[J].江蘇教育,2022(10).
作者簡介:秦超,陜西省寶雞高新第一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