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敏
摘要:閱讀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基礎素養,閱讀是學生終身成長的重要路徑。“雙減”政策的出臺,為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有利契機。學生把課堂中獲得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使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可有效的擴展學生的閱讀面,促使良好的閱讀氛圍的形成,讓師生在書香中發展、飛揚。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注重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既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最終達到全面強化學生閱讀能力。
關鍵詞:課內外閱讀? ? 有效融合? ?閱讀能力
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由課內走向課外的大量閱讀已成為語文教學的主流。因此,語文老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指導學生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中學生只有拓寬自己在閱讀上的空間,把現行的語文教材,與課外閱讀相結合,從大量的課外閱讀和語言實踐中豐富詞匯,才能提高語感,提升文化素養。這不僅是貫徹落實“雙減”政策的有力舉措,也是領會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會用書”等讀書觀的重要方面。
一、立足“雙減”政策,精選課外讀物
1.所選讀物適合學生個性能力
“雙減”政策的實施,激發廣大青少年閱讀課外書的熱情,可謂是效果滿滿。但是,秉持“風
物長宜放眼量”的遠見,我們還需要引導好課外閱讀,讓孩子們真正受益于課外閱讀。課外讀物除新課標推薦的經典名著之外,還應包括報刊雜志。肯定學生閱讀有自己的選擇,并鼓勵學生根據各自需要從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識,以豐富自己的營養。做到善于擇書,選擇有益的書,充實他們,引導他。
2.所選讀物注重課內外的延伸
課外閱讀的內容和形式,盡可能地和課內閱讀取得某種程度的聯系,使得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互相促進、相得益彰。做好課內向課外的拓展延伸,引領學生堅持課外閱讀。語文課內的閱讀,必須向課外拓展。如課內教學某個作家的作品,課外就可以拓展閱讀該作家的其他作品,如學了《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引導學生讀辛棄疾的其他作品,達到進一步對詞人及作品的深入認識;也可以是與課內文章的相似的篇目,如學了都德的《最后一課》,可以推薦學生讀一讀鄭振鐸的《最后一課》,達到比較與欣賞的目的。在閱讀的過程中,讓來自不同層面的精神文化相互碰撞,進而收獲到不一樣的樂趣與體驗。
二、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俗話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學生只有閱讀興趣,卻沒有科學的閱讀方法是不行的。教師要幫助學生總結歸納良好的科學閱讀方法,才能為學生進行合理有效的閱讀提供有力保障。
1.廣泛涉獵和細讀相結合
涉獵,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瀏覽。各種文體都要涉獵,目的是博觀群書。絕大多數學生只喜歡看一些通俗的文學作品,對蘊含深沉哲理的散文、名著卻興趣不大。要提高閱讀能力靠閱讀一些通俗文學作品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對那些經典作品、精彩句段要細細品讀,領悟其精髓。就如史學家唐德剛所說:“對于大部頭的古典名著,要去‘啃’,像狗啃骨頭一樣地去‘啃’。”如讀《資治通鑒》這部巨著就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細讀,用力“啃”,方能讀出精髓。
2.尋找課內外閱讀的銜接點
新大綱要求:“學生的課外閱讀每學年不少于80萬字。”這就要求語文老師要努力為學生拓寬課外閱讀的范圍。在教學實踐中,我大膽整合教材,找到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銜接點。尤其要注重同一主題的銜接點,教余光中先生《鄉愁》一詩時,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體會詩人的鄉愁情思,豐富學生這一主題的閱讀,我在教學時利用課外古詩對學生遷移訓練,如席慕容的《鄉愁》,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等。這些詩雖然所用意向不同,描繪場景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主題,那就是“思念”。經過課內外閱讀的有效融合,能讓學生有獨到的賞析和收獲,增強了他們的閱讀能力。
三、發揮評價在閱讀教學中的激勵作用
評價的目的在于鼓勵學生,促使其越來越喜愛閱讀。所以學生在進行課內外閱讀時,教師們要充分發揮有效的評價,對學生進行積極的鼓勵與肯定,充分調動學生閱讀興趣和獲取知識的積極性。
1.提倡閱讀教學評價的層次性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對學生參與閱讀效果的評價,能充分調動每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盡可能激發每個學生的閱讀潛能,“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金礦脈’。”用不同的閱讀標準評價不同閱讀能力的學生,兼顧每個學生的閱讀差異和特長,積極肯定每個學生取得的閱讀成果,這樣能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保持學生積極的閱讀心態。尤其是閱讀基礎較弱的學生,只要他們有點滴的收獲,教師都要給出肯定的評價,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建立自尊、自信、自強,且持續發展的閱讀狀態,這樣就能推動學生在閱讀的道路越走越遠。
2.應充分發揮教師評價的主導作用
教師根據每個階段的閱讀目標、閱讀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進行總結反思,總結其中的得與失。如有的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興趣不高、沒有做筆記的習慣等等,教師要和學生一起,要耐心地找出問題并商量對策,以此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茅盾說過:“課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幾本課本,談不到多,要大力開展課外閱讀、假期閱讀。”因此語文老師一定要引導學生把閱讀從課內延申到課外,并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結合起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為閱讀教學提供優質的橋梁。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就是通過構架銜接橋粱,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領域,充分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在“雙減”政策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讓學生的閱讀世界更加廣闊,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終身服務。
參考文獻:
1.新《語文課程標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課內外銜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李麗萍 《中學教學參考》2011年第1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