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相如
摘要:“雙減”減的是過重的作業負擔,減的是無效、低效的作業負擔,一定是科學有效的“減”,一定是不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減”。
關鍵詞:雙減? 小學語文? 作業設計
課堂作業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好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布置的課堂作業沒有千篇一律,效率不高。如果教師可以布置高效的作業,會讓學生將課余時間利用起來,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高效的作業設計理念下,布置作業沒有固定模板,需要教師靈活地結合所教授的內容,并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設計,所以教師要不斷鉆研,逐漸摒除傳統授課思想。通常情況下,教師設計作業可以從這幾點出發。
一、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及不足
(1)內容脫離生活,缺少生機活力。語文教育存在著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是語文課堂與學生的生活、思想脫離開來,僅僅傳授應試的技巧;另外一點則是教師采取講題做題的方式,學生壓力很大。當前教師也是更多把作業集中于對一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強化,布置的作業極少涉及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作業的設計需要符合學生的現有水平,并且緊跟時代和社會、科技文化發展相聯系。教師要通過作業的布置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從而更好地促使學生掌握學習和思考的方法,促使自身語文學習水平的提升。
(2)評價片面且主觀性強,缺乏人文關懷。就目前來看,教師是學生作業評改的主體,而學生僅僅是被動接受的一方。在班級授課制下,一個教師要對一個班的四五十個學生進行評價,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教師難免會出現籠統評價的現象,難以做到客觀公正;教師在評價方法上關注結果,忽略了學生的努力與付出,他們經常用書面的分數評價學生,致使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分層現象會比較明顯,這不利于學生提升信心和本領。
二、雙減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高效作業設計策略
(1)由題海戰術向積累發展轉變。作業設計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幫助學生制定開拓性發展的學習方案,讓學生能夠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獲得個人的長足發展。教師應將積累運用落實于作業設計之中,更好地幫助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當前的語文作業的內容以解題為主,尤其到了學期末,教師總會加印許多練習,這一張張練習都需要孩子去解題完成,許多題目學生其實已經掌握了,但是在教師的要求下,學生仍舊一遍又一遍地做著自己已經掌握的題目,這樣的作業對學生顯然幫助不大。從語文學科的特點來看,它更需要注重日常的積累。語文的積累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語言的素材,積累社會生活的素材,積累人類文化中的精華,并嘗試將自己所積累的材料運用于日常生活之中。這種積累不是通過解題能提高的,單純靠題海戰術和反復的訓練,是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的學習,要通過日常的積累,積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發揮,這就是所謂的厚積而薄發。語文成績的提高并不是立竿見影,它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緩慢提高的過程,只有通過量變才能達到質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在長期的積累中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在積累中體驗,體驗中感悟。
(2)創新布置作業的方式。興趣對學生學習以及作業的完成來說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所布置的作業無外乎抄寫、練習和背誦這幾種方式。這樣枯燥且乏味的小學語文作業大大挫傷了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積極性。整個作業完成過程學生是壓抑的,如此一來作業完成效果也必然不會理想。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應當重視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培養,讓學生帶著興趣完成作業勢必能夠做到課堂知識的有效延伸,刺激學生主動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四季》這篇文章講解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下用水彩筆畫出自己印象中的四季作為作業,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文章中對一年四季景色的描寫。《動物王國開大會》這篇課文的課后作業可以是讓學生選取一種動物作為自己所代表的動物,然后讓學生扮演不同的動物玩游戲,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諸如此類的課后作業歸根結底的目標都是激起學生完成課后作業的興趣,讓學生帶著興趣完成作業不僅能夠刺激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還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文章深刻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豐富形式。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豐富作業設計形式也是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和課堂知識有效延伸的重要手段。豐富的課后作業形式不僅能夠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小學教師應當從教材本身出發,利用文章內容中所展現出的特定特征為學生設計不同形式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強化文章內容理解,有效鞏固所學知識。多元化的作業形式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一定程度上能夠彌補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我不能失信》這篇文章講解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四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將這四個小組分別安排在四個相對安全的區域進行實驗,實驗內容為:將一個錢包放在地上,學生躲在角落里進行觀察,看最終誰會撿到這個錢包。等有人撿起錢包之后再讓一個學生去詢問這個人是否撿到了錢包。通過這樣的課后作業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誠信的概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再比如《雪地里的小畫家》這篇文章講解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自己選取任意景色進行繪畫,將自己的繪畫作品帶到課堂上進行比賽。通過這樣的方式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諸如此類的多種作業形式的設計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積極地完成作業,還能夠促進學生多種能力的全面發展。教師可以專門開展一次“特別的作業”主題活動,讓學生以匿名的方式提出自己認為最有趣的課后作業,這樣既能夠了解學生對課后作業的真正需求,又能夠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功課凝聚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精髓,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在全面實施小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和布置應遵循一定的原則,結合學生的認知特征,提高作業的興趣和有效性。教師要精心設計語文作業,挖掘學生的潛能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語文)[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4451D1C7-2A90-4985-ADD7-ABF7C3618F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