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卿
[摘要]近幾年,隨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師生對“互聯網+”融媒體技術新形態教材需求旺盛。因此,適時出版一些符合“互聯網+”思維特征和融媒體時代要求的新形態教材對高校人才培養意義重大。文章從以下方面闡述如何打造高校新形態教材:一是以“互聯網+”思維做好新形態教材的規劃;二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新形態教材的表現形式;三是新形態教材的具體開發方法,由此為打造具有影響力和實用性的“互聯網+”特色教材提供參考。
[關鍵詞] “互聯網+”;融媒體;新形態教材;資源建設
“互聯網+”是在創新2.0推動下互聯網發展的新業態。“互聯網+傳統行業”表示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融合,其能夠創造更多的行業發展機會。2015年7月1日,《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要求,積極推進“互聯網+”相關產業的發展。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并提出:“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2020年12月24日,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提出:“搶抓新技術帶來的歷史機遇,新形態教材創新發展。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推出了一大批紙質+數字化資源教材,新形態教材打破了紙質教材的局限,增加可視性強的動態圖例,補充更新實踐案例,增強了教材表現力和吸引力。”
另外,國家對職業院校的教材建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并提出:“建設一大批校企‘雙元合作開發的國家規劃教材,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專業教材隨信息技術發展和產業升級情況及時動態更新。”
目前,高校極大地提升信息化應用,對“互聯網+”特色教材存在巨大需求,因此,出版單位應盡快投入“互聯網+出版”的創新融合發展,轉向出版融媒體新形態教材[1]。
一、以“互聯網+”思維做好新形態教材的規劃
在萬物互聯的融媒體時代,抓住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良好機遇,開發具有融媒體特色并體現“互聯網+”特色的新形態教材,成為許多出版單位正在實施的戰略舉措。要做好新形態教材的出版規劃,以出版高校教材為主的出版單位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2]。
第一,做好新形態教材的整體戰略布局,并配置相應的職能部門,比如數字資源分社或者數字開發中心。出版單位要仔細分析高等教育的發展動向,深入研究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院校的辦學特點,根據新形態教材面向的讀者類型做好詳細的資源建設規劃,形成大力開發“互聯網+”新形態教材的氛圍。
第二,做好專業方向的規劃。首先,編輯部應規劃高校新形態教材需求較大的專業方向,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自動控制等專業方向;其次,編輯部要確定開發哪些課程對應的新形態教材;最后,編輯部要規劃好在紙質教材的基礎上相關的數字資源教材以什么形式呈現,如何進行數字資源教材的制作等。
第三,積極研究開發新形態教材的基本思路、方法和框架。一方面,編輯部要確定好與哪些學校或企業合作,選用什么樣的作者,并配套開發什么樣的數字化資源,比如視頻、動畫、電子文檔、圖片、VR/AR、電子課件、習題庫等。另一方面,編輯部要了解清楚開發這些數字資源所需要的工具和方法,為后續實際開發教材創造條件。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新形態教材的表現形式
當前,新技術、新理念層出不窮,新職業、新崗位也在不斷涌現,高校教材的建設要及時跟上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及職業更迭頻繁的步伐。因此,出版單位應從多個方面著手,開發滿足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層次需求的新形態教材。筆者歸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新形態教材的表現形式基本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紙質教材+數字資源”。這類教材可以按在紙質教材內嵌入數字資源鏈接(二維碼或AR/VR等)的方式呈現,讀者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即可進行閱讀或者觀看教學視頻等,其也可以按“紙質教材+線下(或線上)配套數字資源”的方式呈現。
第二,電子教材。電子教材俗稱“電子書”,通常是傳統紙質教材的另一種呈現形式,其與紙質教材在印刷前的最終排版內容基本一致。常用的電子教材文件格式有pdf、epub、mobi、azw3等形式,這類格式文件可以供讀者進行下載或者在線閱讀[3]。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格式的文件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閱讀器才能打開并閱讀。
第三,數字化教材。該類型教材融合了視頻、音頻、動畫、文字和圖片等豐富的媒體形式,使教材內容的表達更加生動形象,便于讀者理解和掌握。數字化教材是傳統紙質教材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數字化處理,再轉化為適用于各類電子終端內容的互動性教材。
第四,活頁式教材或工作手冊式教材。這兩種教材是教育部大力提倡和開發的高校教材。活頁式教材從形態上可以分為物理活頁式教材和電子活頁式教材。物理活頁式教材改變傳統紙質教材的裝訂方式,通過打孔加上卡扣等方法,將教材的所有頁組合在一起,用戶根據需要實現教材內容的靈活配置。電子活頁式教材是在常規的紙質教材中嵌入二維碼或者其他形式的數字資源鏈接,用戶根據教學需求的變化,可以隨時增減數字資源的內容。工作手冊式教材具有工作手冊和教材的共同特征,用戶按照工作任務的要求,將相關的任務以手冊形式呈現[4],并配有相關的知識講解。活頁式教材或工作手冊式教材都可以配套進行數字資源的建設。
三、新形態教材的具體開發方法
一個選題能否被打造為新形態教材,選題策劃及具體實現環節都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以“互聯網+”思維開發融媒體新形態教材,出版單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做好新形態教材選題定位和數字資源規劃
在策劃新形態教材選題時,出版單位及其策劃編輯要先對該選題的讀者定位、院校需求、體例設計、作者編寫教材及創作數字資源的能力、市場應用前景等方面進行深入了解,仔細研究同類產品的資源配套情況及框架結構,跟作者協商確定開發的教材如何體現“互聯網+”特色,研究應以什么樣的形式來體現新形態教材的特色[5]。策劃編輯可以表格的形式列出相關要素,包括新形態教材在哪些方面進行創新,具備哪些類型的數字資源,該類數字資源通過什么技術手段來實現,紙質教材的各章節分別需要配套哪些數字資源等。文章以清華大學出版社開發的《大學信息技術項目教程(微課+活頁版)》為例,說明出版單位應如何策劃新形態教材選題。CA3E1CE6-D75E-4DDF-BAF2-9A2417BDDD0D
清華大學出版社將該教材規劃為“活頁式+二維碼微課視頻”的形式。該教材由10多個模塊構成,各個模塊可以隨意拆分,每個模塊對應做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冊子,用戶根據需要可以減少或添加頁面。教材通過塑封、配套文件夾和書袋等輔助手段進行整體封裝。
同時,清華大學出版社將該教材涉及的所有數字資源分門別類地以表格形式羅列,梳理開發方法、開發周期及教材的配套呈現形式,將重要的技能要點和案例錄制視頻,并上傳至清華大學出版社的云盤,然后生成二維碼,再錄排到教材的相應位置,用戶通過掃描二維碼就可以觀看視頻,學習案例的制作過程及相關知識和技能要點。
(二)適時召開選題論證會
選題論證對新形態教材選題的把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選題論證會,出版單位能及時發現選題的亮點和不足,準確清晰地對該選題進行市場定位,評估其銷售前景,并二次優化選題,為打造新形態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礎。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學信息技術項目教程(微課+活頁版)》通過選題論證會,從印刷成本、數字資源投入和操作的難易點、教材出版后給予用戶的幫助及其銷售預期等方面進行多方論證,使教材既有利于用戶的學習,也具有良好的銷售預期,從而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6]。
(三)優選理念先進且數字資源開發能力強的作者
值得注意的是,同樣的選題啟用不同的作者,教材編寫及創作的效果可能大相徑庭。具有豐富教學和實踐經驗的作者所編寫的教材通常內容實用、針對性強、教材質量上乘。同時,如果作者具備創作新形態教材配套資源相關技術的手段和方法,就能夠在完成紙質教材編寫的基礎上進行各種數字資源的開發,使新形態教材順利出版。因此,出版單位要對作者的教學能力、教材編寫能力、數字資源開發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衡量,使規劃的新形態教材達到市場預期。
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學信息技術項目教程(微課+活頁版)》選擇“雙高”院校教師團隊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團隊來合作與開發,其作者及其所在院校的教改理念比較先進,具有建設精品課程及數字資源的開發經驗,校企合作、實訓環境相對完善,創作數字資源的條件充足,從而順利完成教材的微課視頻、慕課、數字資源網站、電子教材、電子課件、試題庫、教學大綱及數字教案等多種數字資源的開發。
(四)教材的編寫及出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學信息技術項目教程(微課+活頁版)》除了每頁留出1/4頁的版面方便用戶記錄學習重點及做課堂筆記,每個模塊的最后還配有一個完整的實訓項目,并列出實現要求,用戶通過實際操作完成相關內容。
該教材為了擴充內容,在每個模塊的最后還嵌入多個二維碼,配套增加習題、辦公自動化等級考試、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以電子活頁的形式呈現,用戶可以隨時根據教學需要增減內容,也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在手機或計算機上進行學習,或將相關內容下載并打印出來再學習。另外,在該教材正式出版前,出版單位通過添加二維碼及實訓項目等多方面內容,完成排版、校對等環節,并讓印刷廠按照出版要求印刷,最終實現“活頁式+融媒體”新形態教材的開發目的。
(五)做好數字資源的配套建設工作
要打造新形態教材,數字資源建設非常重要。新形態教材的數字資源開發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工具,為滿足高校用戶需求提供豐富多彩的立體化實現手段。
傳統的高校教材配備的數字資源十分有限,很難滿足高校用戶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因此,體現“互聯網+”特色的新形態教材應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加大開發力度。例如,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大學信息技術項目教程(微課+活頁版)》配套開發了便于用戶進行碎片化閱讀的電子教材模塊,同時建設了慕課和微課、習題庫及試題庫,還打造了實訓平臺,用于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及一些新技術的應用……該類數字資源的建設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從而增強高校教學效果。該教材通過探索完成了“紙質教材+二維碼資源+線上數字資源”立體化新形態教材的開發,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特色。
(六)創造數字資源的建設條件
新形態教材的開發離不開出版單位良好的創新環境。例如,除了以上教材配套開發的一些數字資源,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新形態教材規劃及資源方面還為編輯創造了良好的創新環境。
首先,清華大學出版社率先成立音像電子與數字出版分社,承擔音像和數字產品的策劃、制作工作,探索融合出版轉型與發展道路,實現由單一的紙質教材向立體化新形態教材轉型[7]。且大多數教材依托音像電子與數字出版分社實現了數字資源的開發。
其次,清華大學出版社不僅針對教材配套開發電子書,還建設文泉云盤App。這是一款輔助教學軟件,其可以很好地延伸傳統教材內容。同時,圖書編輯可以將音頻、視頻、動畫、課件、圖文等各種融媒體形式作為資源上傳至云盤,用戶通過教材嵌入的二維碼就可以觀看視頻、動畫或閱讀文檔等。
最后,清華大學出版社云盤不但有教材的在線教學、測試、答疑等融媒體內容,還將豐富多彩的3D技術應用于課堂,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方法,使用戶獲得了更好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
四、結語
總之,無論采用了什么樣的教材編寫方式和教材表現形式、配套了什么樣的教學資源,高校教材出版只有完全切合教學改革的需求,不斷進行創新,并在教材策劃及出版的不同環節嚴格把關、精益求精,才能打造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的“互聯網+”新形態教材,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參考文獻]
[1]王佳.高等職業教育傳統文化類教材出版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技與出版,2019(12):65-69.
[2]王滿華.高師院校公共課實施網絡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4.
[3]莊紅權.新技術條件下教材的升級與轉型研究[J].科技與出版,2020(07):56-61.
[4]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謝紅英,曾昭慨.高校網絡課程開發的幾點思考[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163-164.
[6]郭文瑞.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及若干問題的探討[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02):1-5.
[7]張薇.出版社在編寫出版地方教材時要重點把握的問題[J].傳播與版權,2018(08):40-41,44.CA3E1CE6-D75E-4DDF-BAF2-9A2417BDDD0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