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的背景之下,各階段、學科教育教學方式均迎來變革新契機,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且教學效率明顯提高,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層出不窮,為教育教學良性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作為諸多先進教學手段的代表,小組合作教學綜合優勢明顯,調動參與熱情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協作品質,文章聚焦其優點價值,深入剖析總結其理論基礎、發展現狀,在此基礎上總結實施要點、歸納策略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小組合作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17-0074-05
一、 引言
小學數學具有鮮明的抽象性、邏輯性特征,對學生思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實踐環節要求教師積極引導,盡可能降低理解難度,提升教學實效。小組合作探究法的引入為教學組織提供了新思路,其功能價值顯著,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表達、思維能力,因此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但推進環節分工定位模糊、參與引導不足、評價機制陳舊等問題也仍舊客觀存在,亟須通過系統探究尋求改進、優化之道。
二、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理論基礎闡釋
(一)群體動力理論
群體動力理論隸屬于心理學范疇,它將“群體”看作是多個個體的合集,這些個體往往具有相同目標,并在目標驅使下聚集、合作,且個體的活動會受到群體制約和作用。為闡明理論內涵,該理論的創始人還引用了物理學概念進行描述,認為每個個體內心均存在“心理場”,既往經驗(Behavior)、個體(Person)思想、傾向等是這種場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個體所處的外部環境(Environment)息息相關,且三者可以構成完整的函數關系,即B=f(P,E),也就是說個體行為除了會受到個體需求、認知水平的限制,還會受到群體環境的限制,群體凝聚力、群體決策等均屬于環境描述范圍。小學數學教學中,盡管不能直接改變學生的心理動向,但卻可以通過合理的小組分配產生正向影響力,為教學流程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重點關注環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規避搭配不當可能誘發的阻礙因素,比如群體矛盾、群體沖突等。
(二)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現代教育理論中極為關鍵的組成部分,重點強調了學習者主體地位,認為認知發展實際上是個體以現有圖式為基礎,逐步建構、吸收和平衡的過程,小組合作探究實踐中,組員以某個具體的任務或問題情境為目標,經過假設、討論等環節得出最終結論,形成較為完善的解決方案,恰巧體現了認知建構的內在過程。該理論體系中,還梳理強調了四個核心要素,即情境、協作、會話以及意義建構,其中協作貫穿整個過程,可以為資料分享、觀點輸出等提供平臺,幫助個體更好地參與到小學數學課堂中來,從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建構主義的引進和發展,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在組織合作探究活動時,切忌直接灌輸傳授既有知識,而是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自我摸索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探尋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橋梁,并處理好其中遇到的難點問題,最終在觀點交流、及時引導下推動知識建構目標的達成。
(三)社會互賴理論
社會互賴理論起源于20世紀初期,其創始人庫爾特·考夫卡認為,單個群體中不同個體的互賴關系是存在較大差異的,多種互賴關系相互作用、影響構成了不同的群體動力,同時群體的凝聚力也反過來影響著這種互賴程度。從該角度出發,群體間合作主要可分為三種形式,沒有互賴關系時,群體內部不會產生合作;互賴關系為正向時,則會誘發積極合作;互賴關系為消極形式時,則會引發競爭。后續莫頓·多伊奇對該理論進行發展,他設計的試驗中,分別設置了兩個合作小組,其中A組的目標相同,任務成功后獲得的獎勵也一致,組內形成了積極的互賴關系;B組的目標不同,獎勵取決于個人表現。結果發現前者的合作關系建立非常牢固,討論相當激烈且最終成果優良,后者成果平平,并沒有體現出較強的參與感。該實驗對小學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探究法的應用實踐有著非常大的啟示意義,只有在任務目標明確、合作方向一致的前提下,才能夠取得最佳成果。
三、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剖析
(一)環境創設不盡合理,客觀限制因素較多
環境是小組合作探究中必須關注的重點要素,優質的合作環境應當是相對開放和寬松的,要能夠滿足學生往來走動和成果展示需求,合作過程中還應當備有充足的教具支撐,方便學生按需取用,達成探究目標。但現階段的小學數學課堂中顯然不具備該種條件,課桌布局形式多為秧田狀,內部結構緊湊且沒有多余空間,為方便教學組織通常只能以前后四人為一小組,組間交互匱乏、走動極不便利,部分學生背對教師,總結交流便捷性較差。小學數學中有時會涉及現場測量、稱重、畫圖等小組探究活動,這種封閉空間難以滿足需求,相關的量尺、天平等教具也經常出現不充足的問題,制約了探究活動的開展。
(二)任務目標設計不當,導入方式相對單一
小組合作探究是學生自主挖掘認知沖突、建立預設并探尋新知的過程,實踐中應當合理設置任務,確保給定情境清晰明確,且蘊含著一定的沖突性,能夠激活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已有經驗。但從小學數學課堂推進現狀來看,任務目標設計不當的情況還普遍存在,任務更多情況下傾向于“程序性指令”,學生只需按照教師所述操作、比較即可,完全沒有自主探究的過程。比如“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中,部分教師設計的任務為“請你拿三張長方形紙片,分別對折一次、兩次、四次,涂上顏色并比較大小”,這種表述過于具體,學生根本無須自主思考,也起不到探究性學習的作用。
(三)忽視學科能力搭配,組內分工較為模糊
從前述的社會互賴理論、群體動力理論分析中可以發現,小組合作探究中,組員之間的互賴關系、合作行為會極大影響探究進程和結果,只有合理搭配和明確分工才能保障群體運轉良好,推動相關探究目標的達成。但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中,合作小組的確定仍舊缺乏合理依據,教師通常按照座位進行簡單分割,并不會額外關注到學生的學科能力差異、思維方式差異等,合作環節難以發揮內部帶動作用。作為協調和組織者的小組長也多由教師直接指定,很容易打擊其他組員自信心,同時參與合作的學生之間分工也是相對模糊的,沒有發揮出每位學生的優勢特長,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尤其容易被忽略。92EFE6A7-8CEB-4F8D-91A9-8008326AD82B
(四)教師定位不夠明確,參與引導相對滯后
作為新型教育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探究法改變了傳統灌輸式教學理念,倡導通過學生自主挖掘、自主探索完成新知建構、補充認知不足,很多小學教師在面對該種教學理念時產生了一定誤區,將“探究”完全等同于自由地、沒有約束的討論,任務給定之后教師便不再參與教學,等到規定時間結束后總結問題、組織成果展示。實際上小學階段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很多已有的數學經驗知識并不能保證絕對正確,過程中出現疑惑問題后得不到及時解決,探究方向很容易出現偏差。部分教師雖然也進行了巡視、觀察,但引導仍舊存在不及時的問題,很多時候淪為了形式化步驟。
(五)忽視學習習慣培育,阻礙核心素養提升
小學數學具有一定的基礎性特征,其教學目的更多集中在學習習慣培養、數學素養奠基方向上,小組合作探究中同樣要關注這些方面的優化問題,幫助學生養成主動思考、遵守紀律的好習慣,但從課堂實施現狀來看,教師仍舊存在片面關注“雙基”的問題,強調數學公理、概念、公式探究的正確性,卻忽略了發散思維、數形結合思維等的培育,給學生中長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礙。
(六)評價機制過于陳舊,難以激發學生熱情
評價是小學數學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環,小組合作探究環節同樣如此,科學正確的評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主觀興趣,顯著提升其參與興致,現階段小學數學學業評價中,仍舊傾向于終結性評價,評價主體和方式都十分單一,片面關注小組成果正確性,忽略了學生在過程中表現出的批判、創新思維,以及協作、溝通能力,對組員個體的表現也不甚關注,無法起到精準激勵的作用。
四、 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的優化策略及路徑
(一)營造恰當合作環境,創設開放心理氛圍
小組合作探究中應當為學生營造盡可能開放、寬松的外部及心理環境,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暢所欲言,推進組內、組間思維的碰撞交流,提升數學課堂高效性。實踐環節可選的布局形式較為多樣,比如馬蹄形、田字形、品字形等,條件允許時還可以直接使用扇形、圓形等,總體以方便組內、組間交流為準則,成員之間的身體距離要足夠近,以便在嘈雜環境中聽清對方所述內容;組間應當空開一定的過道距離,學生根據討論進展隨時竄組交換意見;所有排列位置均應正面黑板,確保不存在視線遮擋問題。如果環形內部能夠空出一定空間,方便學生展示、走動最好,組長座椅可以適當靠近斜角,方便協調和管理。這種靈活開放的空間不僅能為小組意見交流提供支持,還能夠為小組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數學中長度測量、面積測量等活動的開展更加方便。
除空間環境的創設之外,還應關注心理環境的創設,為學生提供更加輕松友愛的課堂氛圍,推動合作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要從日常課堂入手搭建和諧師生關系,通過多渠道溝通了解學生內心想法,尊重和理解學生個性特征,對學生應當一視同仁,讓學生感受到愛護和關注。課堂紀律維護、學業成績評價過程中也要注意語言藝術,對內向、膽怯的學生要多用激勵性語言,發揮期待效應在學生發展中的正面作用。數學課堂上也要積極引進趣味性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比如“多位數”讀法一課中,編創順口溜幫助學生理解難點、增進記憶,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開展后續小組合作探究,保障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合理設計探究任務,明確合作思路方向
任務目標是小組合作機制運行的基本動力,目標足夠明確和具體,小組組員才能夠在統一的方向下共同努力、尋找答案,任務設計環節要重點把握幾個原則,其一是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經驗,確保其具備完成任務的能力,方便學生從已有知識體系中挖掘連接點;其二是要具備一定的趣味性,可以借助情境創設法導入任務,拉近理論與生活的距離;其三是任務要具備一定的完整性,減少任務過度細分帶來的可操作性降低問題,避免發布“程序性”指令,防止小組合作探究變為驗證性學習。任務的闡述要盡可能明確、完整,確定學生進入任務情境后適當提供教具,同時引導學生挖掘任務中存在的矛盾沖突,學生通過預設和表達交流進行探究,保障小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比如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前準備教具,向學生提供量杯、若干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自來水、直尺、紙筆等,導入環節帶領學生回憶長方體及正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進而給出探究任務,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靈活運用教學開展體積算法的探究。該種設計方式下,教學任務是明確的,已有經驗和探究思路的復習也能為其指明方向,任務不再是“操作性指令”,反而成為宏觀的、完整的課題,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問題挖掘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多樣教具的提供也給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能夠充分調動其探究興趣。
(三)積極優化組內分工,彰顯優勢互補思維
小組搭建是合作探究法效能發揮的前提,實踐環節要結合課程內容、學科能力情況等進行科學分配,注意人數設計的合理性,單個組內人數過多時容易延長討論時間,影響數學課堂教學進度;人數過少則不利于思維碰撞,還可能為難點問題的解決帶來阻礙。通常情況下小組人數以4~6人為佳,遇到困難任務時可以通過組間合并推進教學,按照學科能力、性格特征等對組內成員進行搭配,方便優帶差、強帶弱,最大限度發揮小組實力。低學年段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弱,語言表達能力尚待提升,小組合作時可以適當減少人數。在組內異質的基礎上,還應遵循組間同質的基本原則,確保小組競爭建立在相對公平的基礎上。
同時,組內成員配合情況也會對任務完成度產生影響,要結合課程內容引導學生明確組內分工,防止出現混亂問題,比如在統計、排列一課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會設計“營養搭配”的小組合作探究任務,要求學生根據已有資料及所學統計知識,搭配不同的“營養套餐”,分析共有多少種配餐方式,該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興趣,但分工不當很容易造成混亂。實踐環節要幫助學生明確分工思維,選擇組織能力突出的學生作為組長,同時引導其通過組內會議、組內商討等,選拔出發言人、記錄員、資料員等,各角色分工要足夠明確,比如記錄員主要負責標記各組員給出的方案,發言人則負責總結歸納,并將小組意見整合呈現,角色分工可以輪換,以確保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92EFE6A7-8CEB-4F8D-91A9-8008326AD82B
(四)把握參與引導時機,提升小組合作實效
小組合作探究強調學生主體地位,要求教師給參與者留出充足的探究時間與空間,避免過度灌輸和掌控,以防制約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培養,但這絕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在小組合作中完全置身事外,小學生自身認知水平有限,探究分析技能尚未完善,實踐中仍舊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參與。參與環節要注意把握時機和技巧,通過巡視觀察學生表情、肢體動作等,可以適當參與到小組討論中來,廣泛收集代表性、典型性問題,方便后期匯總和深入探究。對基礎性、支撐性信息可以直接給予,充分消除學生的探究障礙,為學習提供指導和支持,有時受學生學科能力水平、問題復雜程度等的制約,討論時間會延長或縮短,教師要及時把握各組討論進度,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課堂節奏,防止時間不足導致討論不充分等現象。
可以借助問題鏈形式給予引導,“問題鏈”是發現式學習中極為關鍵的概念,通常由多個緊密相連的學科問題組成,具有環環緊扣的內在特征,能夠充分激發學生新舊認知之間的矛盾,從而以遞進形式幫助學生明確認知發展方向,實現經驗的遷移和新知的吸納。比如在“圓的初步認知”一課中,教師可以先提供任務情境:“體育課上老師組織班級同學玩‘爭奪紅旗的游戲,小紅旗插在操場中央,裁判發出口令后同學們一起搶奪紅旗,先拿到旗幟的人獲勝,請你想一想,怎樣排列這些同學才能保證游戲公平呢?”過程中根據討論探究情況適時拋出問題“如何利用身邊的工具來畫出圓形?”“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圓形的呢?”從而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深化對新數學知識的認知。
(五)重視學習習慣培育,挖掘深層教育價值
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蘊藏著極其深刻的教育教學價值,從數學學科層面上看,其能夠幫助學生理清思維邏輯,了解不同個體對數學問題的看法,進而在探究中獲得新的能力知識,但同時其價值又不局限于此,實踐環節要正確認知、深入挖掘。首先要培養學生善于聆聽的良好習慣,數學思維具有開放性、創新性特點,很多問題的解法不止一種,比如較為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中,部分學生從數形結合角度出發,采用圖示方法解決問題,部分學生則采用假設法、抬腿法等,解決方式不一但均有思維亮點,實踐環節要引導學生養成尊重組內成員、認真聆聽觀點的好習慣。其次要培養學生善于表達的能力,小組合作探究本質上是組員社會交往、相互配合的過程,其中表達交流能力必不可少,教學過程中要多加關注,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列提綱等方式提前總結觀點,提升表達流暢性。
同時還應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習慣,批判性、創新性思維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主張摒棄舊有的刻板化思維,充分激發學生思考、探究的主動性,這與小組合作教學目標不謀而合,應當作為重點培育方向。最后還應當培養學生的紀律性。這一點在低年級小學教學中尤為關鍵,該年齡階段的學生好勝心強,喜歡比較與競爭,小組合作時協調不當很容易出現分歧、對抗,進而影響合作教學進展,造成該情況的因素是多樣的,小組分工不均、職責不清是關鍵要點。教師要提前做好準備與防范,準備充足教具預防爭奪問題,引導學生合理開展組內分工,明確相關職責,必要時可以提前約定組內規則,規則由組員共同商議決定,能夠較好避免爭端。日常教學中也要引導學生培養信任度、默契度,著力提高其化解矛盾、友善溝通的能力。
(六)革新舊有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發展熱情
學業成績評價是教學設計中極為關鍵的環節,客觀、有效的評價能夠充分激發學生自我效能感,幫助其明確發展方向和目標,片面單一的評價則會打擊其自信,使之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潭之中。因此小組合作教學法中,要積極革新舊有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多元評價體系的正面作用。要適當優化小組成果展示途徑,這是作出準確評價的前提和基礎,除傳統的匯報方式外,還可以組織辯論賽、脫口秀甚至角色表演等方式,鼓勵學生以數形結合、圖表結合的方式呈現數學方案。具體的評價工作可以從四個方向組織開展,其一是教師評價,這是小學教學中主導性的評價方式,也是學生最為看重的方式,操作時要結合小組整體表現進行評估,同時關注到成員參與度、貢獻率等問題,多角度看待學生表現,除基本的技能知識外,還應當關注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情況。
比如部分學生在“比例尺”一課的合作探究中,提出了“比例尺能否用實際距離∶圖上距離表示”的問題,這實際上體現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準確評價的基礎上可以設立打分機制,推出“明星小組”稱號,激勵學生不斷成長和進步。除教師評價外,還可以采用小組互評、組間評價的方式,這些評價來源于參與任務的每個個體,相對來說更加直觀和全面,能夠有效彌補教師評價的不足,組內互評環節要做好信息隔離,防止互相串通有失公允。當前伴隨教育理念革新,學生自評方式也逐漸走進了小學數學課堂之中,自評以學生自我反思為主要形式,可以幫助學生養成“總結+改進”的良好學習習慣,為其終身發展提供良好助力。
五、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小組合作探究法益處良多,實踐環節要正視其功能價值,改變舊有的單向灌輸思維,積極調整教室空間布局,引入多元教學方式,為學生創設更加寬松的現實、心理環境,同時優化任務設計和參與引導,結合問題鏈等方式,幫助學生理清探究方向,著手改善組內能力結構搭配,挖掘小組合作內在教育價值,為小組合作效能的發揮奠定穩固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信彥.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學數學四、五年級小組合作教學方法[J].小學生(下旬刊),2021(6):29.
[2]傅海平.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探究[J].新智慧,2021(3):59-60.
[3]張建文.淺談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中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當代家庭教育,2020(29):172-173.
[4]莊彩妙.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6):275.
[5]包海兵.淺談小學數學課堂小組合作教學有效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17):119.
[6]李小霞.小組合作教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6):123-124.
[7]趙佩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小學數學小組合作教學思考[J].名師在線,2019(8):50-51.
作者簡介:陳友財(1975~),男,漢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白水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育。92EFE6A7-8CEB-4F8D-91A9-8008326AD8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