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嶺
[摘要]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的發布,使得新文科建設發展步伐加快。新文科建設注重學科交叉融合,融會貫通為一體,從而知行合一,達到學科的創新和突破。按照新文科的意旨,文章思考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的建設和重新規劃,打破人才培養體系的專業壁壘,在培養具有融合型特征的影視傳媒人才中發揮作用。基于此目標,文章在新文科視域下,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價值引領等方面進行探究,以闡明新文科視域下影視劇作基礎課程更高效的建設路徑。
[關鍵詞]影視劇作基礎;新文科;課程建設
新文科建設注重學科交叉融合,融會貫通為一體,從而知行合一,達到學科的創新和突破。文章以江漢大學人文學院開設的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為例,分析其建設路徑。該課程是一門傳授影視劇編劇的原則、技巧與方法,培養學生編排情節、設計人物、制造沖突和創造場面等寫作能力的課程,以培養學生創作與寫作能力作為主要教學目標。該課程要求學生既需要有人文素養,又需要具備影視藝術的思維和語言,更需要有信息技術的加持,利用學科之間的互補互鑒,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回應新文科建設的要求。按照新文科的意旨,高校教育者需要思考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的建設和重新規劃,打破人才培養體系的專業壁壘,在培養具有融合型特征的影視傳媒人才中發揮作用。基于此目標,文章在新文科視域下,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價值引領等方面進行探究,以闡明新文科視域下影視劇作基礎課程更高效的建設路徑。
一、教學內容:藝術、人文與信息技術交叉共融的結晶
影視劇作基礎是一門傳統專業基礎課,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基本素質,教師常常采用借鑒經典劇本、劇作練習、技巧講解等方式向學生傳授影視劇本如何轉化為銀幕形象等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劇作知識,以及創作劇本的方法和技巧。該課程的教學內容涉及影視編創中意念的確立、素材的搜集、人物的設計、故事的講述、結構的安排以及臺詞的巧思等,教學內容完整凸顯了劇本創作的生成過程,既傳達影視劇作的基本規律,又講授新文科背景下影視劇作的編劇技術與藝術。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具備學科交叉特點,一方面要訓練學生的影視思維,使其具備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向其講述故事、傳遞思想,同時還要培養學生一定的文字表達能力,學生需要一邊理解理論,一邊進行創作訓練。同時,該課程將創作與生活相關聯,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受現實的溫度,激發其藝術創作靈感,讓其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布置作業:將“我很尷尬”這句話進行影視呈現。教師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靈感,觀察和展現身邊人物,并從外而內進行立體描繪,通過視聽方式呈現,既不是拾人牙慧,也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個人經驗,豐富創作內容。
如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拓寬了影視劇作基礎課程學生的眼界,為實現知識的融通跨越提供了切入點。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性質本身的技術性、課程內容的實踐操作性等特點更加貼合,有效地推動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互通,教師可借助新技術重塑該課程的知識體系,且信息化環境使得課程創作素材更加豐富。更重要的是,技術賦能使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了藝術、人文與現代信息技術之間的交叉共融。因此,教師可在教學內容上借鑒經典范例,培養學生對影視劇作的鑒賞和分析能力,使其從技術、藝術等方面對影視劇作進行全新的評斷。例如,教師可讓學生鑒賞《裝臺》《山海情》《中國醫生》《被解救的姜戈》等影視作品,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思想碰撞交流,促進學生再創作,并將這些作品提煉成一部部短劇作加以呈現,使學生更全面地學習到影視劇作的創作技巧,并運用到具體的創作實踐中。
新文科打破了傳統學科的界限,這與影視劇作的特性和要求相呼應,影視劇作本身融社會學、傳播學、心理學、電影學、廣播電視藝術學、文學以及信息技術于一體,是多種學科的交融與碰撞,是多種知識的復合體。由此,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不再單一,而是凸顯影視編劇的復合性,也彰顯影視劇作的特性與意義,同時更易于讓學生在劇作中獲得新的時代精神。
二、教學模式:多種嘗試與革新
在新文科背景下,“推動模式創新”已成為共識[1]。
為順應新的教學理念,除了改變教學內容,教師還要從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采用工作坊、研討會等組織形式,通過互動討論、觀察感知、專項練筆等訓練方法培養具有創意思維及寫作能力的人才。”[2]顯然,創新教學模式是具有必要性的。因此,筆者將創新意識運用到自己的實踐教學體系之中,并將多種教學方法運用于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
第一,運用討論法,筆者先讓學生閱讀經典劇本或觀看經典作品,提出預設問題讓學生思考,然后展開集體性的討論,真正發散學生的思維。例如,筆者讓學生觀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開頭片段,并讓學生思考:影片開頭同時展示了幾個時空,分別是什么?是如何展示的?其如何在開頭吸引觀眾、設置懸念?由此延伸思考,好萊塢劇作的類型化、配方化以及相應的突破和變化是如何實現的,其如何獲得商業利益的實現?我們在學習中應如何借鑒和省思?在這些預設提問式的觀劇活動中,學生先有了較深的作品感受,然后自行揣摩、分析和質疑,并相互討論從中學會的影視劇作的方法和技巧,也對提問中涉及的將要講授的理論知識有更進一步的解讀,由此激發學生更深、更廣、更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意識,并提出應對策略,完成各環節的創作任務,實現對作品的修改和完善。課堂上,筆者設計的課堂教學內容和有意識的啟發,以探究式任務驅動為導向,能不斷培養學生的立體性和發散性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傳統教學方式在現代信息技術的賦能下得以改革和創新,教學效果更優異。
第二,以個人的敏銳觀察和調查為劇作的前提條件,筆者要求學生熱情、深刻地介入社會生活的矛盾進程,開展調查研究,從而積累大量的生活素材,深刻理解矛盾沖突的事件、情節和細節。由此,學生可獲得鮮活的創作素材,產生具有自己獨特體驗的實踐成果,筆者也在其中獲得新的教學思路和靈感,借此靈活調整自己的教學節奏和方式。這樣良性的創作互動、適時的師生交流,以及雙方創造力的碰撞與融合,可產生無限可能,使得課堂形式更活潑。6A9F0952-A164-4AE7-834D-0349057D795F
在推動現代信息技術、人文社會學科與藝術深入融合,實現數字賦能的當下,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為滿足綜合性、跨學科、融通性要求,不再囿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現代信息技術的介入和融合為藝術創作帶來全新場景和教學方法。因此,在融入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等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教師可整合線上資源,利用超星學習通、雨課堂等教學工具進行課前導入、資源共享,從而豐富教學課堂。另外,在新技術背景下,教師還可綜合利用智能教學客戶端,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的新理念并加以創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以更好地促進課程改革。
現代信息技術與影視劇作基礎課程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跨學科融合,一方面其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和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大數據的出現以及編創數據的傳輸和應用豐富了IP內容資源,更給編劇編創帶來創作的各種可能性。這樣,學科研究的方法和范式意義得以凸顯,真正實現多種意義上的對話。對影視編劇教學進行有效的變革研究,突破學科之間的限制,更好地回應和闡釋藝術、人文與信息技術之間的內在關聯,實現其融合創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是影視劇作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目標。
三、價值引領:完成專業教育與價值塑造之間的互動
影視藝術注重情感傳達,直達人的心靈深處,最終作用于人的意識。教育部頒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指出,“文科教育教學兼具價值性與學術性,強化價值引領是新文科建設內在要求”[1]。好的影視藝術作品能使學生認識人生、感受人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在互聯互通的信息時代,教師應順應新文科的理念和趨勢,通過啟發式教學、學生參與式互動等教學手段,結合影視文化核心內容,挖掘專業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元素,讓學生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與內在邏輯,使思政教育貫穿影視劇作教學的全過程,確保課程思政有深度、廣度和溫度。影視劇作基礎課程依據新文科建設的理念和思路,除了培養學生的市場意識、平臺意識、產業意識,還要不斷增強其思想教育意識,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密切關注時代需求和現實境況,增加非遺保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中西價值觀對比等內容,以“隱性思政”的方式,將影視產業職業精神、人文精神、文化差異意識滲透于課程教學,從而優化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潛移默化地發揮思政教育的功能,實現影視劇作基礎課程全方位立德樹人。那么,如何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影視劇作教學實踐環節,具體說來可在劇作的立意和人物塑造兩個方面著重進行。
一方面,思想力是影視觀最核心的要素,主題思想“使一般的故事情節或舊的故事情節獲得新啟示和新的理解” [3]。在課程教學中,思政教育教學是基于思想觀念、道德素養、 政治覺悟而展開的教學活動,影視劇作基礎課程非常注重在劇作教學中的思想引導,其強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利用價值觀將人物與主題緊密交織。例如,青春校園題材類型劇作內容貼合當下高校學生的生活,其可將專業知識表達、情感輸出與價值觀等有效融合,能夠啟迪和教育當下高校學生。教師完成專業教育的同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劇作課程,如此學生既可以深入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涵蓋的每項內容,讓劇作課程成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陣地,又可以通過“主題式”創作,讓學生保持嚴格的自我要求和積極向上的文化格調。課程思政并不會影響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的推進,反而會進一步提升課程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幫助高校學生提升道德境界,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另一方面,影視創作者應把自身對生活的審美思索和創作熱情滲透于角色的藝術加工中,進一步豐富人物性格以及深度糾葛的人物關系,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投射到人物形象中。在社會改革的特定矛盾沖突中, 影視劇作基礎課程也要求在創作中深入挖掘處在矛盾中心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性格、命運和人生遭遇。以反響較好的主旋律電影為例,《戰狼2》里的冷鋒、《紅海行動》里的楊銳、《長津湖》里的伍千里等都是一個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可讓學生真切地看到主人公在面對各種人生遭遇時是如何選擇和解決的,體現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和生命意義,并且學生也可對創作者投射在主人公身上的價值觀做出評價,以此展現自身的觀念。
新技術賦能新文科建設,其實質意義是價值理念的嬗變和革新,影視作品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傳達各種信息內容和價值信念。與此相同,在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認真地觀察、挖掘、刻畫當代正面人物形象,潤物無聲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教學中,滲透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同時,教師應搜集相應的資料,開展相關的研究,營造課程思政的育人環境與氛圍,為后續有針對性的教學指導做好準備。另外,教師應引導學生結合當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藝術創作,并將此類創作內容上傳至相關新媒體平臺,實現創作內容的有效傳播,從而強化教學的效能。
四、結語
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為應用特征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新文科建設提供了全新的數字思維和科技理念,從新文科內涵及要求出發,推動多學科、跨學科的交叉融合,推進學科體系的結構性變革,促進專業優化[1]。影視劇作基礎課程結合新技術的內在特征和新文科建設的要求,課程內容以探究式任務驅動為導向,以實訓為載體,重組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式,推動新文科導向的課程建設,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
為此,影視劇作基礎課程還調整原有的課程設置,從知識培養到思維啟迪再到價值引導,借鑒新文科建設理念,打破傳統學科的限制,重塑知識架構,完善課程規劃與設計,形成教學資源合力發展,凸顯自身的復合性和文化性,實現專業素養與思政素養并重發展,同時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道德境界,實現新文科視域下的思政教育、信息技術和專業教學等多學科思維融合。
[參考文獻]
[1]全國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新文科建設年度發展報告(2020)[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20.
[2]葛紅兵,許道軍.大學創意寫作·文學寫作篇[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3]李玲玲.主題思想在劇本創作中的作用[J].參花(下),2017(05):93.6A9F0952-A164-4AE7-834D-0349057D79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