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帆 白樹亮 王雅
[摘要]新文科建設是高等教育文科類專業發展的重要導向目標。新文科建設的核心是促進不同專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激勵學生跨學科學習,培養創新思維。而打通專業和產業的界限,整合社會資源,完善產學融合的育人機制,對提升實踐育人成效,促進新文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文章剖析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必要性,探索可行的創新路徑,旨在促進傳媒專業的產學深度融合,提升新文科建設水平,全面提升傳媒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新文科建設;傳媒專業;產學融合;人才培養
一、產學融合教育模式的內涵與現狀
產學融合教育模式指通過學校與企業的資源互補、互融,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和專業素質,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實現學校、企業與學生三方共贏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這種模式有效整合學校和企業資源,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高等教育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對學校的人才培養、師資提升以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高校開展產學融合教育模式可以著重從三個維度出發,即重組課堂生態、提升人才賦能、構建培育閉環。重組課堂(或教育)生態是以資源最大化整合為核心,將行業、就業、教師等相關要素納入課堂設計。提升人才賦能是以FAST(基礎、應用、科學與技術)應用為核心,將培養多元化、復合型人才賦能于專業教育體系。構建培育閉環是以實現“雙創”為核心,將項目式育人思維融入學科建設。
近年來,國內高校基于產學融合教育模式的探索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其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實踐教學的效果顯著增強,比如高校通過增加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占比來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地位;第二,更為側重人才培養方案與行業需求的匹配度,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精準對接;第三,產學融合教學實踐平臺持續完善,平臺建設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等。高校對產學融合教育模式的積極探索說明,產學融合的重要性已經被社會普遍認可。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的必要性
2020年,《新文科建設宣言》(以下簡稱《宣言》)強調,高等教育文科專業應打破學科專業壁壘,加強專業融合,促進學生開展跨學科學習,提升學生的知識擴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宣言》注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促進學界和業界的優勢互補,全面聚焦應用型文科人才培養,積極發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跨領域知識融通能力和實踐能力[1]。可見,整合社會資源,促進專業和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升實踐育人成效,是實現新文科建設的有效路徑,也為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傳媒產業發生深度變革,其對人才的需求也產生巨大變化。這就要求高校傳媒專業充分認識傳統培養模式的問題,從多方面創新傳統教學模式,依據國家頂層設計,以新文科建設為準繩,積極培養專業水準高、實踐能力強、行業格局大的創新型傳媒人才,積極探索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徑,改進傳統培養模式存在的
問題[2]。
(一)傳媒教育體系的實踐教學環節亟待強化
當前,高校的傳媒專業教學模式大多以教師的課程講授為中心,使課堂專業理論知識講授的比例過大,實踐環節相對不足或者效果不佳。一些專業類課程雖然設置了實踐課程或者課后的實踐內容,但是部分實踐內容只作為專業理論課程的驗證,其實踐的廣度和深度仍亟待拓展與挖掘。比如,一些時評類課程,教師過于注重理論和技巧的傳授,學生缺乏實踐鍛煉,教學容易陷入“紙上談兵”的困境。
如果教師過度強調專業理論知識的教學,弱化滿足行業需求的實踐教學,就必然會影響傳媒人才培養的質量,影響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包括專業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業務實踐能力和就業適應能力等。同時,高校相關專業較為封閉的培養體系缺乏專業和行業的交叉融合,學生缺少在實踐中積累知識、獲取經驗的機會[3]。這就違背了新文科建設的全面綜合的發展理念,影響傳媒專業教育的實際教學效果。因此,實踐教學是亟待強化的環節。而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高校傳媒專業教學體系要搭建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核心,以關注時代熱點、解決專業難題為主的教學模式,并通過創新產學融合育人機制,有效完善傳媒教育體系的實踐教學環節。
(二)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發展具有必然性
專業水準高、實踐能力強、行業格局大是業界對傳媒人才的普遍要求。高校與相關行業積極投入優勢資源,完善產學深度融合的育人機制,是人才培養的需要,也是在新形勢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學界和業界信息、技術、理念、資源的深度整合有利于創新傳媒人才的培養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創新產學融合育人機制,對高校傳媒專業教育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校企搭建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融合的產學融合教學實踐平臺,可以鍛煉學生在實踐中解決業務問題的能力,豐富其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認知,增強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和就業適應力。另一方面,高校通過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建設,可以及時了解和把握業界的最新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授課方式,積極促進授課與實踐融合、學界與行業接軌,從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
因此,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發展具有必然性,其符合新文科建設對融合育人的時代要求,有利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傳媒人才。
三、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創新
創新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關鍵在于,高校和傳媒業界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對接。具體而言,高校可以從基于內容生產融合的人才實訓機制,基于云技術融合的技能提升機制,基于人才融合的分階式培養機制進行傳媒專業產學融合育人機制的創新改革。
(一)基于內容生產融合的人才實訓機制創新
傳媒行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撐。每一次科技的革新都會給傳媒行業的生態、邏輯與理念帶來巨大的挑戰和變化。當前,新媒介的發展使傳媒內容生產從形式到機制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傳媒專業教學需要將行業的內容需求有效地融入教學內容,尤其是實踐教學環節,將人才培養和行業現狀進行有效對接。高校只有不斷加強學界和業界的教學內容融合共享,才能有效創新基于內容生產融合的人才實訓機制。50E703A5-8C62-4EB0-80B0-C78157144DF5
第一,高校要在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中加入開放式的項目制教學內容,積極構建以學生為主體、校企雙導師的項目制培養模式。高校傳媒專業完善傳統理論教學的同時,可以將項目制實訓內容加入教學體系。項目制教學可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意性思維、實踐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訓項目由專業教師和媒體兼職導師共同制訂、共同指導,通過學界和業界兩種思維的融入,提升學生的融合思辨能力,促進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第二,高校要積極促進校企融合的實訓內容建設,實現高校課堂和媒體課堂的融合互補。高校和傳媒業界的合作共享有助于高校與業界保持緊密聯系,積極關注業界流行的傳媒內容,結合專業實際,高校選取合適的內容進行實訓教育[4],避免“關起門來辦學”。同時,高校可以將課程思政育人融入實訓內容,從內容維度找到高校和傳媒業界的最佳結合點。比如,高校可以制作順應時代發展,展現當代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弘揚愛國情懷的短視頻及欄目等,并將此類項目的制作任務以橫向合作方式與傳媒業界對接。另外,高校也可以在依據教學大綱分解項目后,嵌入對應課程的作業與考核,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促進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構建。
(二)基于云技術融合的技能提升機制創新
傳統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容易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高校傳媒專業學生的實習和實訓遇到了一定的阻礙。而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新技術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尤其是“互聯網+”語境下的云技術,其借助強大的運算與存儲能力,能夠遠距離完成高效的數據交換和處理。“互聯網+”
的云端實踐平臺成為熱門的新型教學載體,為校企間的教學聯動創造新的可能。因此,打造基于云技術融合的技能提升機制,成為高校和傳媒業界促進產學融合的新選擇。
第一,高校可以構建以云技術為基礎的融通式實驗教學平臺,以互聯網與云技術為紐帶,搭建高校與媒體融通的橋梁。比如,高校可以搭建傳媒實驗室,利用優質的網絡帶寬與硬件設備,為學生提供體系化、基于云技術的線上作業平臺,通過多種類型的“云端”教學內容,讓學生遠程參與影視短片、電視欄目等傳媒項目的籌劃和制作過程,使學生能夠在校內教學實踐基地中高效完成校外的實訓任務。這種融通式實驗教學平臺可以豐富教學實踐環節的內容和形式,提高學生應用先進技術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
第二,高校可以與媒體搭建基于云技術的資源交互平臺。通過搭建云技術資源交互平臺,專業教學可以提升課程吸引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將媒體共享到云技術資源交互平臺的資源引入教學,利用媒體一手素材來豐富教學案例,拓展教學內容的廣度和厚度。學生也可以將該平臺作為第二課堂,獲得優質、豐富的教學、科研和實踐資源,激發學生專業學習的興趣。比如,學校的評論課程可以將媒體的時評節目或相關素材作為授課資源,鼓勵學生進行學習和分析,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高校與媒體在云技術背景下,從“相加”到“相融”,兩者深度融合,有效地促進教學和實踐相結合,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高校通過云技術的資源交互平臺,可以豐富實訓任務,利用資源共享和媒體深度合作,從而打造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課堂與數據庫等維度的產學融合的人才培養生態。
(三)基于人才融合的分階式培養機制創新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文科教育改革旨在通過新科技、新理念以及不同專業與文科的融合,提升復合型文科人才培養質量。就傳媒專業而言,隨著全球化格局的變化和智媒時代的發展,傳媒業界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5]。這對高校傳媒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傳媒專業教學改革可以考慮打破分散的課程體系,打造多元化的師資隊伍,構建立體化分階、分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具體而言,高校傳媒專業產學融合可從教師團隊多元化和教學模式階梯化兩個方面進行創新。
第一,高校要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多元化建設。強化校內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高校可以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圍繞專業領域,邀請知名媒體人、優秀行業專家,以“大咖講堂”或者工作坊短期培訓等方式為師生進行專題講授,向學生傳授實踐知識、分享從業經驗、展望行業發展趨勢。這既有利于促進校內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內容,積極與業界同頻,又有利于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更深層次地理解傳媒業界現狀。多元化的師資隊伍能夠促進學生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豐富專業知識,貼近行業需求,全面提升專業競爭力。
第二,高校要積極推進人才培養的分階式改革。高校應打破原有較為分散的課程體系,將教學體系和教學周期進行系統化、階段化重構,利用職業化的思維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融合高校和媒體資源,打造“三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將人才培養方案以學年為單位,有機地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二學年作為第一階段,在第一階段,高校將專業基礎課程、“大咖課堂”與情境教學有效結合,助力學生形成專業認知,初步掌握基本實操技能。第二階段以第三學年為起點,此階段教學以項目制教學為重要抓手,依照項目制作流程,搭建具有高度關聯的課程群,并采用多課堂、分段式的形式設計教學大綱,結合課程考核結果和媒體綜合考評進行整體評價,優秀小組或個人將成為合作媒體或企業的短期實習生。學生在第四學年進入第三階段,在該階段,學生可以依照個人專業興趣及擅長領域,利用假期或實習學期深入傳媒業界開展“入駐式”實踐計劃。三段式人才培養模作為一種分階式培養模式,有利于高校打造理論教學、業務實踐、就業發展的人才培養閉環,培養了解傳媒行業流程、具備項目統籌能力的應用型傳媒人才。
四、結語
要實現新文科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傳媒人才培養體系,高校傳媒專業需要不斷創新教育模式,促進學科之間、高校和行業之間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探索和創新產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實現多方資源整合,培育有理想、能實踐、敢創新的復合型傳媒人才,為高校新文科建設提供有益思路。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布[EB/OL].(2020-11-03)[2022-01-11].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2]胡智鋒,徐梁.新文科背景下“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建設的理念與路徑[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20(03):1-8.
[3]周星,任晟姝,周安華,等.“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戲劇影視學科的融合化、中國化與國際化發展”筆談[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5):174-184.
[4]王玨殷.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實踐教學的“模塊”與“層級”設計:以成都大學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4(17):30-31.
[5]紀軍.全媒體時代高校傳媒專業課程教改探究:山西省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影視配音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傳媒論壇,2018(15):21-22.50E703A5-8C62-4EB0-80B0-C78157144DF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