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雪初
摘 要: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最近幾年逐漸興起,和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相比較,單元視角的群文閱讀方式更加完善,且更加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實現減負增效?;诖?,文章就具體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初中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
引言
現階段,閱讀教學仍然是初中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何優化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是當前所有語文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因此,新時期下,研究初中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有較高的價值。
一、初中語文組織“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活動的積極意義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組織“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活動的積極意義有很多,第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依據單元閱讀目標,借助豐富多樣的文章,組織閱讀活動,可以有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讓閱讀教學過程逐漸生動、有趣起來,進而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的同時,降低學生的閱讀負擔;第二,“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內容上更加豐富,教師可以結合單元編排,選擇多篇文章,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單元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閱讀素材,開闊學生的眼界;第三,教師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可以實現不同文章的整合和分析,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發展學生的閱讀思維。[1]
二、發展思維 減負增效——初中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
1.關注單元要素,開展群文閱讀
教師要站在單元整合的基礎上開展群文閱讀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單元要素的關注,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上,找到可以開展群文閱讀活動的點,以此保證群文閱讀的教學效率。
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四季美景”,這也是單元要素。因此,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活動時,就重點關注了這一要素,站在單元整體的角度上,聚焦四季美景這一主題,從課文的表達方式、表達特點等方面入手,組織了群文閱讀活動。
首先,在表達方法上,教師將《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這三篇課文放到了一起,帶領著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讓學生分析作者的寫景視角和寫景的方法,如課文中的一些景物描寫、修辭手法的應用、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等等。教師通過群文閱讀,成功讓學生掌握了寫景的常用方法,為學生后期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其次,針對不同文章的景色描寫,教師還將這一單元的課文放在一起,組織了優美片段欣賞活動,如“春天像小姑娘……”“那點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婦人……”等,教師帶領著學生欣賞這些優美的句子,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作者使用的修辭手法,加深了對單元內容的理解。
最后,教師從這一單元文章的文體特征入手,引導學生分析了寫景散文的文體特征,總結出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點,最終深化了學生的閱讀效果。
2.應用信息技術,整合閱讀資源
新時期下教師在組織單元群文閱讀時,還需要應用信息技術,整合閱讀資源,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有效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2]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用信息技術,進行了閱讀資源擴充。如《藤野先生》選自《朝花夕拾》,教師在教學時,結合本單元的人物傳記主題,應用信息技術篩選出了《魯迅自傳》這篇文章,和學生一起進行了對比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入了解了魯迅生活的背景,理解了魯迅棄醫從文的思想轉變。另外,《藤野先生》這篇課文還屬于雙線結構的文章,作者除了在回憶藤野先生以外,還存在一條暗線,表達著作者的思想情感變化。于是,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選擇了同樣是雙線結構的《夜》。學生通過對比閱讀這兩篇文章,理解了什么是雙線結構,也總結出了雙線結構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教師還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這兩篇文章和《藤野先生》放在一起,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幫助學生學會了如何刻畫并突出課文形象。
總之,在此次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靈活應用了信息技術,結合單元閱讀教學的主題,從互聯網上搜集并整理了相關人物傳記的文章或者是同作者的文章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還促使學生掌握了人物傳記的寫作手法,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加深了對單元內容的感知。
3.實現讀寫結合,深化教學效果
讀寫不分家,在群文閱讀過程中也不例外。一直以來,學生在寫作上都存在很多難題,無形中就增加了學生的讀寫負擔。因此,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閱讀思維發展,將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結合起來,從而實現減負增效,深化教學效果。[3]
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閱讀主題是詩歌,主要包含了五首詩歌作品,需要學生在閱讀中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并自由選擇一個對象,進行詩歌創作。基于此,教師將讀寫教學結合了起來,一邊帶領著學生分析這一單元的五首詩歌的寫作方式,鑒賞作者借助詩歌表達的情感,從而感知詩歌的寫作特點,如《沁園春·雪》這首詩作者在詩歌中為學生呈現出了大氣磅礴、曠達豪邁的意境,學生通過詩歌鑒賞,也感受到了詩人的胸襟氣度,如此等等。
教師通過組織詩歌鑒賞活動,使學生在五首詩歌的對比閱讀中感受到詩歌的氛圍和特點,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創作欲望。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自己動筆寫一首小詩,表達自己的感情。
從而教師組織了詩歌創作活動,將字數控制在150字左右,要求學生結合單元群文閱讀,自己動手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有創作興趣,還選擇了一首詩歌進行模仿,創作了寫景的小詩、寫人的小詩等,成功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在單元整合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下,教師要關注單元要素,開展群文閱讀。另外,教師還要應用信息技術,整合閱讀資源。最后,教師要實現讀寫結合,深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詠麗.初中語文單元主題教學下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之探討[J].試題與研究,2022(08):179-180.
[2]王遺志.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芻議[J].考試周刊,2021(82):28-30.
[3]王小剛.群文閱讀下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指導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78):49-51.A241A3B5-02D0-4B2D-BEB5-7B0A60CC66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