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萬霞
摘要: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高質量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職責,其應當重視改革與創新,力求契合時代發展和經濟轉型培養優秀人才。尤其對于高職服裝設計專業來說,要契合企業生產、穿著潮流、思想觀念進行人才培養,因此教學過程也要注重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經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創新發展。本文闡述了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改革趨勢和策略,希望能夠為一線教育者提供更多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職教育;服裝設計;教學改革
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與企業是相互補足、強強聯合的關系,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專業實踐環境。與此同時,學校和企業之間能夠形成資源補足,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讓學生暢游新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推動教育體系革新的同時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基于此,高職院校與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將服裝企業、工廠中的優質資源引進校園,基于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培養復合型人才。
一、轉變教育理念
傳統服裝設計課堂更加重視理論知識教學,通常由教師“手把手”傳授知識內容,不利于學生的專業能力、綜合實力成長。尤其是過于重視服裝效果圖,而忽視其背后的可批量生產過程與推廣過程,更加不利于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發展。筆者認為,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認識到服裝設計和市場發展之間的差距,準確定位設計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實踐中,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轉變教育理念,充分消化設計師的工作內容、設計步驟,圍繞職業能力、市場需求開展服裝設計課程教學工作。與此同時,專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入工廠參觀和學習,讓學生提前完成與工廠的磨合,為學生提供實踐、實習或就業機會就是可行且有效的方法。總之,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學習者,都應當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信息化學習的重要作用,并在教學實踐和學習過程中落實。
二、革新教學方法
從教學方法層面來看,教師要充分了解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形態,而后區別于單一的講課、作業等傳統形式教學,盡可能依據教學內容選擇不同教學方法,或讓學生動手查資料、繪制效果圖等等。在“互聯網+”業態下,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更是應當創新教學模式,將學生的想法落實在社會調研、面料選擇、批量生產等多個環節中,讓學生主動摸索出爆款衣服設計所使用的理念與布料等等。以項目式教學為例,學生之間可以自由結組試驗或作業,通過搜集布料、款式資料、詳細記錄、研究分析等了解市場情況,同時還有可能挖掘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穿衣理念和設計風格。甚至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可以邀請企業設計師、經理人進入校園,為學生的項目表現、設計作品打分,以培養高職大學生的服裝設計能力、設計思想等等,為學生今后的職業發展奠定扎實基礎。由此可見,基于校企合作的課程教學方法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一線教育者創新更契合本校、本班實際教學情況的方法。
三、拓展評價模式
傳統評價標準具有一定局限性,作為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改革評價方式,讓針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更有力量,督促學生在服裝設計過程中創新理念、創新風格,進而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可以將評價指向課堂學習和企業實踐,同時還要提高學生在企業或工廠實踐中的評價權重,以激勵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我,甚至是磨煉自我。與此同時,設計的效果圖也并不是唯一評判指標,還需要結合學生的造型和搭配能力、作品和風格契合程度等進行評價,以鼓勵學生在設計的多個層面做出新的嘗試。在此基礎上,來自學生的優秀作品也可以投入生產,以市場化的標準進行學習效果試驗,在無縫對接市場和課堂的情況下促進學校實踐與企業生產。這樣一來,高職大學生的實際能力能夠不斷提升,進而能夠適應服裝設計市場進步和成長,校企合作關系也能夠更加穩固地為校企雙方帶來切實的利益。
四、結語
總而言之,高職院校與服裝設計專業教師應當積極推進校企合作,與服裝企業或工廠聯合培養學生,讓學生在貼合市場環境、穿著潮流、穿衣觀念的基礎上感悟服裝設計精髓、內化課堂理論知識。不僅如此,企業或工廠還能夠提供更多實踐機會,不論是實習或是就業通道,都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鍛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中積累和成長。校企合作既不是表面化的,也不是建立在一方利益的基礎上推進的,如何平衡好校企合作關系繼續深入合作和發展,關鍵還在于雙方計劃與計劃的落實,而達到一種合作共贏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瓊,王洋.產業鏈視角下校企合作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以《服裝生產管理》課程為例[J].服裝設計師,2021(12):138-142.
[2]季萍,王春霞,柏昕,呂景春.“雙一流”背景下基于專業交融的畢業設計團隊建設[J].紡織報告,2021,40(11):105-106.
[3]曾敏.職業教育基于項目實踐的服裝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1(11):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