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麗霞
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語文教學的目標也在不斷豐富,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符合了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不僅能夠活躍語文課堂氛圍,而且還有助于促進師生關系,促使學生在任務化的情境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促使其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文章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的有效路徑展開了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任務設計;情境創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1-0041-05
眾所周知,小學生的性格活潑、好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很有限,而且他們對知識的理解通常是感性的,從自身的本能認知出發進行思索。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的教學思路,能夠構建互動性、探究性的學習氛圍,最大限度地啟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其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發散自己的思維,有效提升其語文學習的思維素養。
一、 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目標不明確
在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目標不是很明確,具體任務的設置顯得很隨意。如教師為了彰顯學生的主體性,營造趣味性課堂,將課堂分成多個教學區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選擇,但是沒能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這就造成因隨意進行情境創設而導致課堂秩序一片混亂的尷尬局面。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適宜的教學任務和情境,結合內容選擇形式,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與教學內容相脫離
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需要依賴多媒體。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有著獨特的優勢,但是如果在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過度依賴多媒體,會導致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相脫節。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對資料和信息的篩選不到位,一味地想要豐富教學內容,將教學材料一一進行羅列,單純追求形式的多樣化,整個課堂充斥著教學內容,缺乏條理性和層次性,學生也只能跟著課件內容走馬觀花式地進行學習。語文課程教學應突出工具性這一功能,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圖片和視頻只是起到了輔助文字語言的效果,如果過多地借助多媒體呈現教學內容,創設沒有必要的教學情境,不僅浪費了課堂時間,而且還削弱了語文學科知識能力培養的功能。因此,任務的設計與情境的創設應以教學內容為根基,營造更符合學生學情的情境,促使其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切實提升實際學習效果。
(三)忽視學生實際發展水平
小學語文教師在任務設計的過程中,忽視了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心理特征。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學生是參與情境和完成任務的主角,所以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都需要從學生的心理層面出發,否則不僅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而且也會嚴重影響語文教學的進度,課堂氛圍死氣沉沉,情境的創設便失去了真正的意義。
二、 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應堅持的原則
(一)形象性
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是將抽象、小學生不易理解的語文知識直觀地呈現在他們面前。小學生以形象、色彩、聲音等元素開展思維活動,這種形象思維的特點要求教師在任務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突出形象性,從而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語言文字本就是抽象的存在,要想讓學生通過課本中的語言文字來理解所描寫的形象,對他們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然而,形象化的情境創設能讓學生獲得最直接的情感體驗和感知,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深度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性
生活與語文的緊密相關性是不言而喻的,且生活中處處蘊含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應突出真實性特征,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盡可能地使教學活動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在極具真實性的環境中,才能讓學生感同身受,所設計的教學任務也更容易被他們接受,從而刺激他們的生活經驗,提高其語文學習的求知欲。
(三)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進行知識探索的重要先導,也是他們學習的內驅力。成功的教學并非強制性的,而是從學生興趣激發的角度,促使其走向知識探索的最深處。小學語文教師通過趣味性的任務設計和情境創設能夠促使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欲望,并積極投入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加快他們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步伐。
(四)情感性
情感是教學藝術的核心,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特征,因此在任務設計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增加情感投入,失去情感的情境創設是沒有靈魂的。語文學習是關于語言知識吸收、理解和運用的過程,這就要求他們擁有一定的情感理解力,進而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促使其深刻感受文本和作者所傳達的主題思想。
(五)問題性
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突出任務這一特征,即問題的設置,為學生建立問題環境,進一步啟發他們的思維,構建自主思考、交流探究的學習氛圍。人的思維從思考問題開始,有價值的問題能夠促使學生主動思考,激發他們解決問題的欲望,從而有效提升其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應突出問題性這一原則,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結合他們的認知水平進行問題創設,從而引導他們不斷進行思索和探究,增加他們語文學習的深度。
三、 小學語文教學中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的有效路徑
(一)設計真實化情境,突出任務的明確性
1. 借助實物演示
小學生受年齡的限制,生活經驗不夠豐富,且認知系統尚未完善,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受思維水平的影響難以實現對文章內容的深刻把握。為了增加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的實效性,教師可以借助實物演示的方式來彌補這一缺陷,將課本重點知識體現在實物演示的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好奇心,而且也更充分地了解課本描述的內容。例如,在學習《端午粽》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多種口味和餡料的粽子,讓學生從實物中體會課文中描寫的“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青青的箬竹葉”“又黏又甜”等描述性詞語,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粽子的樣子和味道等。教師所創設的實物演示教學情境,將學生的學習任務更清晰地展現出來,對具體事物的把握也更加準確,同時將抽象的文字與具象的實物進行聯系,有效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與此同時,通過實物演示的方式開展教學,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和喜愛,更輕松地掌握知識要點,提升語文學習的效率。真實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能夠將語文學習任務更突出,也讓學生擺脫了對語文知識的陌生感,更加順利、高效地完成學習目標。
2. 創設生活氛圍
在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來與課本內容進行對比式教學,用其熟悉的事物自然而然地吸引他們的目光,激發其自主學習與探究的動機,主動從生活認知的角度來學習新知識。通過聯系真實的生活場景進行教學設計,有助于打開學生的知識庫,促使其在生活化的學習體驗中感受知識的實用性價值,且學習的體驗越深刻,對知識的認知也就越深刻,越能增加他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模擬生活片段,促使其在生動的情境中進行交流式學習。在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節課時,教師在多媒體上呈現常見的生活片段,從而喚醒學生的思維興奮點,讓他們針對課件中的生活片段進行評述,從而體會文章的深刻內涵。另外,教師可以組織生活化的實踐活動,走進大自然,延伸他們的語文學習空間。如在組織《秋葉講的故事》的說話練習時,教師帶領學生到學校或校外的公園,讓他們靜立在樹林中,感受秋風吹起金黃色秋葉的場景,然后讓他們將落葉拾起來,拼成一個有趣的故事,并在課堂上講述出來。教育是在一定的生活環境所產生的活動,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真實生活,這是其認知發展的重要來源,是增加其語文學習感悟的有效途徑。
(二)營造虛擬化情境,提高任務的實效性
1. 圖畫展示
圖畫是教學形象化的方式之一。通過借助圖畫的形式能夠直觀展示課文內容,更符合小學生直觀性的思維認知系統。小學語文教材中配備的諸多插圖,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通過對插圖內容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插圖來理解課文,有效加深他們對課文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觀潮》這節課時,課本中所配備的兩幅插圖,分別是人山人海的錢塘江大堤上人們期盼大潮來臨的場景、浪花波濤洶涌的場景。教師帶領學生一起分析插圖,能夠讓學生感受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場面。當然,如果課文到最后沒有配備插圖或不夠形象、立體,教師可以借助互聯網渠道搜集相關的圖畫,如《蟋蟀的住宅》課文中只配備了一張蟋蟀所住洞穴的圖畫,此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上呈現蟋蟀的全身圖,講解它的身體構造。這樣學生就能夠理解蟋蟀是如何用四肢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加深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2. 視頻呈現
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為了提高任務設計的實效性,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開展視頻化教學,通過播放畫面、聲音、動畫等內容,短時間內抓住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將枯燥、抽象的語文知識內容生動化、立體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對所學內容進行更全面的解釋,有效強化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學習《趙州橋》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趙州橋的設計原理及防洪泄洪的工作原理,教師通過動態小卡通視頻的呈現方式,為學生介紹了趙州橋的獨特設計,視頻生動、有趣,也將設計原理講得通俗易懂,學生也更清楚大拱和四個橋洞的獨特設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完成度。
(三)創設藝術化情境,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法源于對文學藝術作品的表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需要教師為學生創設角色扮演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扮演課本中的角色達到情感體驗的目的。通過親身感受,學生能夠深刻把握角色的性格特點,調動自身的情感來全方位感知角色,對強化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具有積極意義。學生的體驗是獲得學習經驗、強化記憶力的有效途徑,不僅符合了兒童的天性,而且還鍛煉了他們的表演才能,促使其獲得強有力的語文學習體驗。
例如,在學習《從現在開始》這節課時,課前環節,教師讓學生在課下時間做動物頭飾,在課堂上,學生分別戴著老虎、袋鼠、貓頭鷹、猴子頭飾,在朗讀課文環節,戴哪種頭飾的學生就讀哪種動物的對話內容。通過讓學生在角色體驗中進行朗讀,充分理解角色的心理和個性特點。在朗讀的過程中,應將動物們的角色特點演繹出來,如獅子的霸氣、貓頭鷹的奇特作息、袋鼠的興奮與激動、猴子的機靈。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完全進入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中,課堂也成為他們表演的舞臺,有效提升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
再如,在學習《狐貍與烏鴉》寓言故事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上臺表演烏鴉和狐貍。戴著烏鴉頭飾的同學張著大嘴,口里含著大肥肉,演繹出得意揚揚的表情;戴狐貍頭飾的同學盡可能地表現出狐貍狡猾、聰明的性格特征,演出狐貍巴結、奉承的姿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課堂氣氛立刻活躍了起來,學生也沉浸在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當中,加深了他們對寓言故事的理解,對其中所表達的主題也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角色扮演活動將學生從抽象的語言式講授的課堂模式中釋放出來,以一種更為靈動的方式帶動他們的語文學習熱情,有效強化了他們的學習體驗,也促使其在直觀、動態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課本中的人物特點及主題思想。對小學生而言,表演是一種極具趣味性的學習方式,且低年級的學生很喜歡扮演各種小動物,讓他們參與到角色體驗的過程中,能夠使其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也在無形中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欲望。
2. 音樂引情
音樂本身蘊含豐富的情感,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夠促使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引發情感共鳴,對提高他們學習任務的完成度具有積極意義。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借助音樂來渲染課堂情境,能夠將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相融合,調動學生的視聽感官,進而在大腦中形成視覺圖像,激發其想象思維。
例如,在學習《長城》這節課時,教師可以配以慷慨激昂的樂曲,讓學生感受長城的雄偉;在學習《草原》這節課時,教師播放《鴻雁》這首內蒙古民歌,在歌曲的獨特情境中感受草原的壯美遼闊;在學習《白楊》這節課時,讓學生聆聽《小白楊》這首歌,從歌詞中感受白楊堅強不屈的精神。歌曲的融入能夠幫助學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進而使其能發現語言文字所蘊含的美好情感。
此外,音樂也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藝術與情感的交織,借助音樂的力量拓寬學生思維想象的空間。例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節課時,可以為學生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這首歌曲,在凄婉的歌聲中,讓學生體會小女孩饑寒交迫的無助心理。進而將音樂與所學內容聯系起來,深度理解小女孩的心理活動,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從而有效鍛煉他們的認知思維能力,也實現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大幅度提升。
(四)突出情境問題化,增加任務的探究性
問題化情境突出一個“疑”字,是指教師在特定的教學環境和要求下,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解答。以設疑的方式進行情境創設,是學生求知欲和探索欲的開始,能夠帶動其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跟上教師的步伐完成學習任務。語文課程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問題化的情境創設來達到拓展學生思維的目的,能夠引發他們對知識進行深度探究,在問中學,學中問。具體體現在課堂上,應該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究性學習流程。
例如,在學習《夜晚的實驗》這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從課文所描述的科學家發現超聲波的史實中,概括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為了強化學生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理解,教師設置了以下問題:“為什么會選擇在夜晚做實驗?做這個實驗的目的是什么?幾次實驗的內容分別是什么?”通過這樣一種問題設置的方式為學生布置課堂學習任務,促使他們邊閱讀邊思考,體驗科學發展是一個不斷探索且艱辛的過程。
科學研究表明,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夠引起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只有讓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或困惑的時候,才能引發他們探索問題的驅動力。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基于教材內容,同時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結構,充分發揮其探索的積極性,難易程度也要適宜。從學生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的角度進行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經歷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正確答案的過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
(五)設計核心問題,突出古詩詞教學效果
核心問題設計工作既聯系著教學的內涵和目標,也聯系著學生自己,同時新課改政策又要求當前的教學活動一定要以學習者為中心來進行,所以,老師在教學問題的設計工作上一定要從學生當前的能力水平入手,準確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以及其最近發展的變化趨勢,所以任何核心問題設計工作都應該以學習者為中心來提出,這就要求老師在進行核心問題教學設計的實際工作中必須做好以下幾點:其一,老師在設計核心問題時,一定要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考慮,既要求顧及核心內容教學目標和內涵,又要求顧及學生,所以老師一定要系統地對學生知識、專業技能、興趣以及動機等進行剖析,要以學習者最近的變化為基準來做好對核心問題的設計管理工作,以增強其在教學中的實踐運用價值。其二,老師在設計教學核心問題時,首先要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系統分析,具體來講就是老師要對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水平、與教學中核心問題設計時所要實現的目標期望值之間的差異有個明確的認識,并以認識為基點來盡力補足這種差異。因此,在教學《一匹出色的馬》這篇課文時,老師根據課文中對小馬的描述而設計了一個問題:“大家認為題目中哪個詞最重要?請問‘出色’的意思指什么?”設計這個問題的初衷是因為這篇課文敘述了郊游回到家妹妹請求父親抱,卻獲得“一匹杰出的馬”而高興回家的故事,“一匹杰出的馬”實際上是父親撿的一個柳枝,作者靈活運用了敘事、寫景、抒情等手段,展示了感人的童心世界。文字描述中用到了一些詞語,學習者要具有準確理解這些詞語的能力,這才能夠真正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因此,老師指導學習者大膽想象,跟隨作者一家一起到春天的郊外,感受游戲過程中獲得的快樂。讓每名學生都把剛才自己頭腦里所想象的東西繪制出來,這教學的問題也就因為學生的繪畫而得到了回答。學生也在作畫的過程中切身實際地體會了“爸爸”所說的話,理解了鼓勵的意義,從而提高了對文章中心思想的認識。
(六)設置精確閱讀問題,提升學生理解力
其一,按照課文的主題明確讀書目標。為了指導學生正確地樹立閱讀理想,老師首先就應該指導學生分析文本的結構,并啟發學習者以相應的文本特征為基礎自我確定學習語文時的讀書目標。如在學習《我的戰友邱少云》這節課時,學習者依據以往的學習經驗,成功地確定了如下的目標:①課文結構寫得怎么樣?②課文結構寫了邱少云的哪些典型事例?③作家按哪個次序寫的?④作品中要體現關于邱少云的哪些品格?學生經過實踐,就可以很高興地看到,如果老師注意訓練,學生也堅持訓練,則學生因文而異自主確定目標的意識不但能建立,而且會日益提高。其二,圍繞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確立閱讀目標。要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還必須教會學生圍繞單元重點的訓練項目確定學習目標。如《詹天佑》一文所在單元訓練項目是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閱讀此文前教師可先引導學生確立這樣的閱讀目標:詹天佑是個什么樣的人?作者選擇了什么典型事例來寫他?體現人物的什么品質?接著,教師再提醒學生結合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讓大家開動腦筋,圍繞重點訓練項目補充確立重點閱讀目標。事實證明,學生一旦具有確立學習日標的能力,便能主動將教師的教學要求視為個人的學習任務,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教師也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引導學生向學習目標逼近,將主要精力集中于攻破重點難點之上,恰到好處地發揮主導作用,教與學相得益彰。
總之,小學語文任務設計與情境創設教學策略有效避免了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篇目進行創新設計,在讓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攻破了學習重難點,對提升其語文學習實效性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推動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范秀梅.探究小學語文情境教學的有效策略[J].環球慈善,2021(7):194.
[2]劉培.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境教育的重要性分析[J].散文百家,2020(20):149.
[3]宋軍紅.探究互動情境教學方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文存閱刊,2021(27):126.
[4]蔣燕萍.小學語文立體拓展任務設計研究[J].新課程研究(下旬),2018(10):65-67,79.
[5]劉莉.小學語文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單的設計探討[J].教育觀察,2020,9(31):95-97.
[6]楊衛蘭.小學語文“表現性任務”設計的“三性”[J].新課程導學,2020(20):94-95.